医疗资讯
修复人体骨骼的工匠——记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南院骨三科主任张立新
骨科涉及全身运动系统,包括骨骼、肌肉、肌腱、神经、血管、甚至皮肤,处理不同部位的损伤需要不同的解剖关系,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骨科医生并不容易。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南院骨三科主任张立新,在骨科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对骨科医学的热爱,让他成为了修复人体骨骼的工匠。
以“镜”治动 样样精通
1997年,张立新刚开始从事骨科工作时,最先接触的就是手显微外科方向,主要对手指、手腕断裂等进行治疗。手显微外科手术既需要争分夺秒,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那时,他连续手术最高纪录是一天做8台,从早上9点进手术室,直到第二天早上6、7点钟才结束。这样的工作经历培养了张立新的韧性,使他能够在手术台上长时间保持专注,耐心地完成每一台手术。2003年,张立新到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军医大学)进修了骨关节镜。2005年,他又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修。学成归来后,张立新开始逐渐向运动医学方向转型,研究与日常活动、体育运动及外伤等各种原因导致的骨与关节及周围组织的损伤问题。
相对传统开放手术来说,关节镜的优势在于不打开关节就可以检查到关节腔内的各种结构和病变,可以更清楚地观察病变的程度和范围,而且切口仅有毫米级,操作精度还更高。关节镜手术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解决病变问题,最大程度重建关节功能,避免了关节的开放手术,又保护了关节的正常结构不受破坏,从而使患者能够尽可能早地回归运动。
几年前,张立新曾经为一位特殊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患者是一位三十多岁的聋哑人,骑电动车时撞在了树上,膝关节严重损伤。张立新为他进行了关节镜手术,四个半月后,患者已经可以从一楼走到六楼。半年后,患者的母亲特意来医院找到张立新,就为了和他说一声谢谢,她说:“孩子本身就是聋哑人,如果不是您把他的腿修复好了,这孩子就彻底‘完’了,还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样。”
作为全市较早开展关节镜手术医生,张立新把关节镜应用于膝关节、肩关节,再逐渐拓展到肘、腕、髋、踝等各个部位。“关节镜微创手术只是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方式。”针对功能丧失的关节,张立新又钻研起了人工关节置换,并在膝关节置换、髋关节置换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外冷内热 尽善尽美
“这个医生看起来也太严肃了。”在医院,张立新的不苟言笑出了名,有的患者猜测他可能脾气不太好,甚至一些不了解他的同事会认为他不太好接触。张立新说这是自己的职业习惯,只要进了病区、穿上白服,就不会“嘻嘻哈哈”。他说:“比如一个患者骨折了,正承受痛苦,家属可能也跟着焦虑,这时候医生却在开玩笑,这样做不合适。”当然,张立新也会笑,他的笑大多是在知道患者康复效果好的时候。这个“冷面”医生,实际上一副热心肠。无论是制定手术方案,还是调整康复计划,他总是能从患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临床上,把复位结果分为解剖复位和功能复位。解剖复位就是通过复位使骨折恢复到正常的解剖关系,骨折的对位、对线完全良好,也就是断端对得“严丝合缝”。功能复位就是骨折复位后未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的功能无明显影响。通常情况下,能够达到功能复位就已经符合治疗标准。不过,张立新在手术上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手术过程中,他总是摸着骨折线,寻找最佳的复位角度。
年轻时,张立新曾经做过一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手术完成后,大家都认为手术非常完美,但作为主刀医生的张立新却有些遗憾,因为他用手摸接口时总感觉差0.5毫米没对齐,不管怎么调整都不平整。虽然肉眼丝毫看不出来,但他担心自己没给患者接好,会对患者后期康复有影响。直到患者复查时,片子上看不出任何接口,张立新才放下心来。张立新说:“从那时候开始,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尽量做到完美,只要是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到原始状态,就一定不要留下遗憾。”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在张立新看来,一名好的医生,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初入行时,张立新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医生,如今,当初的梦想已成现实,而他仍然怀着一颗仁爱之心,一丝不苟地做一名德才兼备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