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公告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名词解释及政策简称
一、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定义
1.疑似病例:有下述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1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或符合临 床表现中任意2条,同时新冠病毒特异性 IgM抗体阳性(近期接种过新冠病毒疫苗者不作为参考指标) 。
(1)流行病学史:①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 史或居住史;②发病前 14天内与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 状感染者有接触史;③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 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④聚集性发病(14天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 例及以上 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2)临床表现:①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新冠肺炎相关临 床表现;②具有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 ③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 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
(1)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未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者新冠病毒特异性 IgM 抗体和 IgG 抗体均为阳性。
3.无症状感染者: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可自我感知或可 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
4.密切接触者: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 2 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 2 天开始,与其有近距 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
5.密接的密接: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首次接触(病例发 病前 2 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 2 天至被隔离管理前这 段时间内,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第一次接 触)至该密切接触者被隔离管理前,与密切接触者有共同居 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接触但未 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
6.一般接触者: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乘坐飞机、火车和轮船等同一交通工具、共同生活、学习、工作以及诊疗 过程中有过接触,以及共同暴露于商场、农贸(集贸)市场、 公交车站、地铁内等公共场所的人员,但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的人员。
7.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管理对象:为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及其密接的密接;入境人员;其他根据防控工作需要应隔尽隔人员。所有观察对象在观察期间不允许与其他观察对象接触。
8.居家医学观察管理对象:为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中特殊人群,如家庭成员中 仅 14 岁及以下儿童或孕产妇为密切接触者或密接的密接、 患有基础性疾病或为半自理及无自理能力特殊人群;实施“7+7”的入境人员;出院后的患者和解除隔离后的无症状感染者;其他经专业人员评估无法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人员。
二、疫情防控组织管理
1.疫情防控“四方责任”:属地、部门、单位、个人。
2.疫情防控“五张网”:防控责任网、基层社区网、入口道口防控网、医疗救护网、物资保障网。
3.疫情防控“四集中”: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
4.疫情处置“早小严实”:时间要早、范围要小、措施要严、落到实处。
5.疫情防控“三项措施”:多渠道监测和多点触发预警机制、疫苗接种、公众个人防护。
6.“四早措施”: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7.“三同时机制”:流调溯源工作中,疾控、公安、工信等部门同时赶赴现场、同时开展调查、同时处置疫情。
8.传染病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是指采集传染病危险因素、病原体、相关症候群、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信息等传染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多个关键节点的数据,及早的判别出传染病可能增加的流行风险或已出现的苗头并发出预警信号。
9.流行病学调查“前台混编”:疾控人员和公安人员共同去流调。
10.流行病学调查“后台合署”:后台合署指的卫生和公安共享信息共同研判。
11.常态化疫情防控“三不变”:领导不变、组织不变、人员不变。
12.国家卫健委提出的应对德尔塔变异株疫情五字诀“快、狠、严、扩、足”:即响应快、管控狠、措施严、精准扩大排查范围、备足隔离场所。
13.“五有三严”防控办法:做到每个单位有防护指南、有防控管理制度和责任人、有防护物资设备、有医护力量支持、有隔离转运安排;专业机构要严格发热门诊设置管理、严肃流行病学调查、严防医院院内感染。
14.社区防控“五包一”:1名街道或乡镇干部、1名社区网格员、1 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人员、1名社区民警、1名及以上志愿服务者,开展社区防控工作。
15. 社区防控“敲门行动”:摸排队伍一对一认领任务,逐户敲门, 以面对面方式开展“地毯式”入户摸排工作,精确掌握相关人员信息、建立台账、组织检测。
16.农村地区强化常态化防控举措坚持“三加强、三减少”:加强个人防护、加强乡村管理、加强定点诊治,减少人员流动、减少人员聚集、减少旅途风险。
17.入境“四类人员”: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有发热等症状的人员。
18.入境人群全程闭环管理“五道关口”:远端防控、国门检疫、集中隔离观察、社区防控、哨点监测。
19.冷链食品防控“六道关口”:远端防控关、口岸检疫关、集中监管关、市场流通关、零售经销关、消费终端关。
20.进口物品入库查验,实行“五查”:查进口物品报关手续、查检验检疫证明、查产地来源及规格数量、查核酸检测报告、查进销货台账和消毒记录。
21.重点场所人员“双码一证”:健康码、行程码、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凭证。
三、重点场所、机构、人群
1.“重点场所”:疫情防控期间,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容易暴发聚集性疫情的场所。
2.“重点机构”:疫情防控期间,新冠容易暴发聚集性疫情的机构,包括医疗机构、儿童福利院、养老院、护理院、监管场所、学校、托幼机构、培训机构等。
3.疫情防控“重点人群”:新冠病毒暴露风险高、传播风险大、抵抗力较低的人群,包括医务人员,移民、海关、市场监管系统一线人员,警察、保安、环卫工人、保洁员,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快递外卖人员、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水电煤气等工作人员,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孕妇、儿童、伤残人士等人群。
4.疫情防控“特定人群”: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从事病例(确诊、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转运、尸体处理、环境清洁消毒、标本采集、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隔离病区及医学观察场所、卫生检疫、进口冷链货品生产搬运销售等工作的人群。
5.重点场所、重点人员管理“四指定”、“两集中”和“四固定”:“四指定”即指定工作人员、服务区域、休息区域、行李车及摆渡车;“两集中”指相关作业区域集中、相关作业人员居住集中;“四固定”对作业人员、作业场地、生产设备、休息区域做固定。
四、新冠肺炎病例标本种类
1.上呼吸道标本:包括鼻咽拭子、咽拭子等。
2.下呼吸道标本:深咳痰液、肺泡灌洗液、支气管灌洗 液、呼吸道吸取物等。
3.便标本/肛拭子:留取粪便标本约10克(花生大小), 如果不便于留取便标本,可采集肛拭子。
4.血液标本:抗凝血,采集量5ml,建议使用含有EDTA 抗凝剂的真空釆血管采集血液。
5.血清标本:尽量采集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第一 份血清应当尽早(最好在发病后7天内)采集,第二份血清 应当在发病后第3~4周采集。采集量5ml,建议使用无抗凝 剂的真空采血管。血清标本主要用于抗体的测定,不进行核 酸检测。
6.尿标本:留取中段晨尿,采集量2~3ml。
7.物体表面标本:包括进口冷链食品或进口货物的内外 包装表面,以及运输储藏工具等可能被污染的部位进行涂抹 采集的标本。
8.污水标本:根据海运口岸大型进口冷冻物品加工处理 场所排水系统分布情况,重点选取污水排水口、内部管网汇 集处、污水流向的下游或与市政管网的连接处等2~3处点位进行采样。
五、消毒和防护
1.医疗机构消毒:应尽量选择一次性诊疗用品,非一次性诊疗用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物品可选择化学消 毒剂或低温灭菌设备进行消毒或灭菌。
2.环境物体表面消毒: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 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单过硫酸氢钾等消毒剂擦拭、喷洒或 浸泡消毒。
3.室内空气消毒:可选择过氧乙酸、二氧化氯、过氧化 氢等消毒剂喷雾消毒。
4.手消毒:建议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也可选择碘伏、过氧化氢等消毒剂。
5.“四个统一: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行动、统一用药。
6.消毒“五要”:隔离病区、病人住所要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医院、机场、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环境物体表面要增加消毒频次;高频接触的门把手、电梯按钮等要加强清洁消毒;垃圾、粪便和污水要进行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要做好个人手卫生。
7.消毒“七不”:不对室外环境开展大规模的消毒;不对外环境进行空气消毒;不直接使用消毒剂对人员进行消毒;不对水塘、水库、人工湖等环境中投加消毒剂进行消毒;不在有人条件下对空气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不用戊二醛对环境进行擦拭和喷雾消毒;不使用高浓度的含氯消毒剂做预防性消毒。
8.货物外包装“六面消毒”:上-前-左-右-后-下,六个面。
六、医疗机构疫情防控
1.院感防控“三同防”:内外同防、医患同防、人物同防。
2.院感防控“三防融合”:实施基于规范工作人员行为、强化行为管控的“人防”、基于提升感控技能、优化诊疗流程的“技防”、基于科技使用消毒灭菌剂、相关设施设备的“器防”。
3.医疗机构感控工作“四项机制”:专业团队年度评估机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每月抽查检查机制、医疗机构一把手负责制、每月研究机制和追责问责机制。
4.“三区两通道”:三区为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两通道为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
5.基层医疗机构疫情防控基本要求“四一律、四必须、七询问”:(1)一律落实就诊“一米线”必须引导居民排队就诊,保持 1米以上安全距离,做到就诊不聚集。(2)一律落实就诊“四必须”:必须严格督促就诊和陪诊人员做到 “口罩必戴、体温必测、健康码必查、行程码必看”。对无法提供健康码人员的信息要进行登记并向其居住地村(社区)报告,有可疑症状的需进一步核实。(3)一律落实就诊“七询问”:必须详细询问就诊人员是否有发热、咳嗽、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是否自行服用过退烧药,是否有近期中高风险地区或境外旅居史或途经中高风险地区,是否有中高风险地区和入境人员接触史,是否有冷链或进口商品物流工作经历或人员接触史,近期有无参加聚集活动,是否接触过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病例等情况。(4)一律落实就诊“全登记”:必须落实就诊人员信息登记制度,准确记录就诊人员的基本信息及相关症状,做到不漏一人。对可疑患者的陪诊人员信息也应登记。
七、疫苗接种等其他名词
1.接种“四有”:有驻点急诊急救人员,有急救设备药品,有 120急救车现场值守,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救治绿色通道。
2.接种“三查七对一验证”:
(1)三查: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核查接种禁忌;查对预防接种卡与预防接种证记录;检查疫苗、注射器的外观、批号、有效期。(2)七对:核对受种者的姓名;核对受种者的年龄;核对疫苗的品名;核对疫苗的规格;核对疫苗的剂量;核对接种部位;核对接种途径。(3)一验证:验证受种者、预防接种证和疫苗信息是否一致。
3.疫情期间心理干预“三专”服务网络:建立完善由市级设立心理专班、县级综合医院设立心理专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心理专干的心理干预服务网络。
4.低风险地区社区健康教育“五个一”工具包:一支体温计、一包口罩、一个表格、一支笔、一套宣传册。
5.医疗废弃物暂存点:应在观察点设置医疗废弃物 暂存点,由专人管理,有明确警示标识。按《医疗废弃物管 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每 日及时清运。
[小贴士]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
1.勤洗手:手脏后,要洗手;做饭前,餐饮前,便前,护 理老人、儿童和病人前,触摸口鼻和眼睛前,要洗手或手消毒;外出返家后,护理病人后,咳嗽或打喷嚏后,做清洁后,清理 垃圾后,便后,接触快递后,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 施后,要洗手或手消毒。
2.科学戴口罩: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就医时,拥挤时, 乘电梯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进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时, 要戴口罩。
3.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无纸 巾时用手肘代替,注意纸巾不要乱丢。
4.少聚集:疫情期间,少聚餐聚会,少走亲访友,少参加 喜宴丧事,非必要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
5.文明用餐:不混用餐具,夹菜用公筷,敬酒不闹酒,尽 量分餐食;食堂就餐时,尽量自备餐具。
6.遵守 1 米线:排队、付款、交谈、运动、参观时,要保 持 1 米以上社交距离。
7.常通风:家庭人多时,房间有异味、油烟时,有病人时, 访客离开后,多开窗通风。
8.做好清洁消毒:日常保持房间整洁。处理冷冻食品的炊 具和台面,病人及访客使用的物品和餐饮具,要及时做好消毒。
9.保持厕所卫生:勤清洁厕所,马桶冲水前盖盖,经常开 窗或开启排气扇,保持地漏水弯有水。
10.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身体锻炼,坚持作息规律, 保证睡眠充足,保持心态健康;健康饮食,戒烟限酒;有症状 时,及时就医。
11.疫苗接种:响应国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政策,积极配 合疫苗接种,保护个人健康。
上一篇: 3-11岁人群新冠疫苗接种问答
下一篇: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招聘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