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文化 >>图书阅览

肿症

《医学实在易》

字号: + - 16

  五皮饮 治一切气肿水肿。

  茯苓皮 大腹皮 桑白皮 陈皮(各一钱半) 生姜皮(七分

  水煎服。

  此药以皮治皮,不动脏腑,勿以平易而忽之。

  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二钱) 炙草(一钱

  加生姜、大枣煎服。

  小青龙汤 真武汤(俱见《伤寒》导水茯苓汤 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如烂瓜之状,按而塌陷,胸腹喘满,不能转侧安睡,饮食不下,小便秘涩,溺出如割,或如豆汁而绝少,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者,用此即渐利而愈。

  泽泻 赤茯苓 麦冬 白术(各三两) 桑白皮 紫苏 槟榔 木瓜(各一两) 大腹皮 陈皮砂仁 木香(各七钱五分

  每服一、二两,水二杯,灯草三十根,煎八分,食远服。病重者可用五两浓煎,五更服。

  麻黄甘草汤(《金匮》

  麻黄(三钱) 甘草(一钱

  水二杯,先煮麻黄至一杯半,去滓,入甘草,煎八分服。

  此方上宣肺气,中助土气,外行水气,其功居于济生肾气丸之上。且肿症与伤寒症不同,伤寒症恐过汗亡阳,肿症以汗愈多而愈妙。水从汗泄,时医谓须“开鬼门”,并无亡阳之说。

  麻黄附子甘草汤 即前方加附子一钱五分。

  此与《伤寒论》之分数略异,即以温经散寒之法,变为温经利水之方。

  济生肾气丸 治水肿,小便短少,气喘者。

  熟地(四两) 茯苓(三两) 山茱萸 怀山药 丹皮 泽泻 牛膝 车前子 肉桂(各一两) 附子(五钱,泡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灯草汤送下三钱,一日两服。

  神仙九气汤(神仙,言药之灵验也。九气,怒、喜、悲、恐、寒、暑、惊、劳、思是也。

  《经》曰∶怒则风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暑则气泄,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故云然。)

  姜黄 香附(炒

  上各为细末,每服五、六钱,空心淡盐汤调服。愚治肤胀,用温酒下。

  壶隐子曰∶不佞用之以治肤胀,其效如神。

  头痛

  逍遥散 治一切郁病,寒热往来,及头痛,妇人经水不调。

  柴胡 当归 芍药 白术 茯苓(各一钱半) 炙草(八方) 薄荷(五分

  水煎服。

  当归补血汤 治血虚发热如神(《经》云∶脉虚则血虚,血虚则发热,症象白虎,惟脉不长实。

  炙 (一两) 当归(三钱

  水煎服。

  尤氏《金匮翼》有生地黄五钱,甘草一钱(按∶尤氏《金匮翼》此方,各书未载,徐炳南此时声名藉藉,其订刻此书,谅亦不肯阿好。

  左归饮 治肾水大虚,能治六味丸所不能治之症,妙在甘草大甘,从脾以输精于肾也。

  熟地(四五钱或二两) 山药 山茱萸(各二钱三钱) 茯苓(二钱) 枸杞(二三钱) 炙草(二钱或三钱

  水煎服。

  去茯苓、炙草,加菟丝子、龟胶、鹿胶、牛膝,蜜丸,名左归丸。

  吴茱萸汤 治阳明食谷欲吐,干呕,吐涎沫,少阴吐利,烦躁欲死者,头痛如破者。

  吴茱萸(泡,二钱半) 人参(一钱半) 生姜(五钱

  加大枣五枚,水煎服。

  清震汤(《保命》) 治雷头风,头面疙瘩,憎寒,拘急,发热,状如伤寒(疙瘩宜刺出血。

  升麻(二钱) 苍术(四钱) 荷叶(全者一个

  水煎,食后服。

  透顶散(《本事》) 治偏正头风,远年近日皆效,并治鼻塞不闻香臭。

  细辛(三茎) 瓜蒂 丁香 糯米(各七粒,一作赤小豆) 龙脑(半分) 麝香(一分

  研末,置小口罐中,紧塞罐口,令患人口含清水,随左右搐一豆大于鼻中,良久,涎出即安。不愈,三日后再搐。(孙男心典)按∶此本《金匮》纳药鼻中取黄涎之法,酒客多湿,头重者宜之。

  又法,治偏正头风,以生莱菔捣汁,令患者仰卧,以汁灌鼻中,左痛灌右,右痛灌左,左右俱痛俱灌之。

  又头风有偏正之殊,其病皆在少阳,阳明之络,以毫刺针痛处数穴,立效。

  张石顽云∶外用法不若蒸法最效。方用川芎半两,晚蚕砂二两,僵蚕如患人年岁之数,以水五碗,煎至三碗,就炒锅中以浓纸糊满,中开钱大一孔,取药气熏蒸痛处,每日一次,虽年久者,三、五次,永不再发。平时置新鲜木瓜于枕边,取香气透达,引散肝风,亦良法也。

  眩晕

  二陈汤(见痰饮一味鹿茸酒 注云∶鹿缘茸生于头,头晕而主鹿茸,盖以类相从也。用鹿茸(半两,)酒煎去滓,入麝香少许服。

  一味大黄散 丹溪云∶“眩晕不可当者,此方主之”。大黄酒制三次,为末,茶调下,每服一钱至二、三钱。

  玉液汤(《济生》) 治眉棱骨痛。

  半夏(六钱,汤泡七次,切片作一服,加生姜十片

  水煎去滓,纳沉香末少许服。

  咳嗽

  小青龙汤 治寒饮咳嗽。

  麻黄 桂枝 白芍(各一钱半) 细辛(一钱) 干姜(一钱半) 五味子(一钱) 半夏(三钱) 炙草(一钱)

  水三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去沫,入诸药,煎八分服。

  木乳散(《圣济》) 治肝咳嗽,两胁下满。

  木乳(即皂荚树根皮。酥炙三两) 杏仁(去皮尖,炒) 贝母(去心,各二两) 炙草(一两

  共为细末,姜橘汤送下二钱。

  伤寒

  白虎汤 调胃承气汤 (大、小)承气汤(俱见《伤寒论》

  心腹诸痛

  黄 汤 治心痛、胃脘痛、腹痛喜按者(此治虚证。

  黄 (一两) 当归(三钱) 肉桂(一钱五分

  水煎服。

  枳实汤 治心痛,胃脘及胁肋,大小腹诸痛拒按者(此治实症。

  枳实(三钱) 半夏(四钱) 生姜(八钱)

  水煎服。

  丹参饮 治心腹诸痛,诸药不效者,如神,妇人尤宜(此治半虚半实者。

  丹参(一两) 白檀香 砂仁(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

  栝蒌半夏白酒汤(《金匮》) 治胸痹不卧,背痛彻心,喘咳气短等症(实症。

  薤白(五钱) 栝蒌(四钱,捣碎)半夏(三钱) 白酒(二杯

  煎至八分,温服。

  理中汤 治心腹诸痛及吐泻等症(虚寒症。)

  人参 白术 干姜 炙草(各三钱

  水煎服。

  通脉四逆汤 治四肢厥冷,脉绝诸危证(寒痛症。

  干姜(四钱) 附子 炙草(各三钱

  水煎服。腹痛,加芍药三钱。

  黄连汤 治胸中有热而呕,胃有邪气而腹痛(热痛症。)

  黄连 炙草 干姜 桂枝(各一钱半) 人参(一钱) 半夏(二钱) 大枣(二枚

  水煎服。

  当归生姜羊肉汤 治腹胁诸痛里急者,并治寒疝,腹中 痛,及产后腹痛不止。

  羊肉(五两一钱) 生姜(一两四钱五分) 当归(九钱九分

  水八茶碗,煎至三杯,每服一杯,一日三服。

  若寒多者,加生姜。痛多而呕者,加陈皮六钱六分,白术三钱三分,若加生姜,再加水三杯。

  小柴胡汤(方见疟症) 治胁痛多呕,寒热往来。若腹中急痛,先服小建中汤,二时许再服此汤。

  当归四逆汤 治厥阴伤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

  当归 白芍 桂枝(各三钱) 炙草 细辛 木通(各一钱) 大枣(四枚

  水煎服。寒者,加生姜、吴茱萸各二钱,酒水各半煎。

  金铃子散 治心腹诸痛,服热药而更甚者。

  金铃子(去核) 元胡索(各等分

  研末,以清酒送下二、三钱。

  七气汤 治七情气逆诸痛。

  茯苓(三钱) 半夏 浓朴(各二钱) 紫苏叶(一钱

  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和剂抽刀散

  川白姜(五个,锉入巴豆肉 斑蝥一字,同炒至豆黑,去豆) 糯米(六两二钱,炒黄)良姜(五两,入斑蝥二十五个,同炒至蝥黑,去蝥) 石菖蒲(五两半,不炒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下。

  《仁斋直指》云∶有一田夫,醉饱之余,露星取快,一枕天明,自此腹疼攻刺,百药罔效,淹淹数载,后遇至人,授以抽刀散,数服顿愈。则知风露之根,入在脾胃,良姜、菖蒲,为能散其邪,巴蝥借气,为能伐其根,观此可以通一毕万矣。然而痛不复作,养脾之剂,独不可继是而调理之乎。疗病如濯衣,必去其垢污,而后可以加浆饰。“医者,意也”,请借是以为喻。

  胁痛,已于心腹诸症门载其方治矣,然此症时下最多,今又补录于后,言之不厌于复也肝贯膈布胁肋。阴虚血燥,则肝脉失养而痛。其症胁下筋急,不得太息,目昏不明,爪甲枯青,遇劳即甚,或忍饥即发是也。

  滑氏补肝方

  酸枣仁(四钱) 熟地 白术(各三钱) 当归 山茱萸 山药 川芎 木瓜(各一钱半) 独活五味子(各三分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煎服。“肝体阴而用阳”,此以肝酸补肝体,以辛味补肝用。加独活者,假风药以张其气也。一方有人参、黄 、石斛、柏子仁、桃仁,无山药、独活、五味。一方阿胶为丸梧子大,每服二钱,空心白汤下。一方鸡子黄一枚调吞,日二服。

  肝火胁痛

  《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善怒。”又云∶“肝气实则怒,其脉当弦急数实,其口当酸,其痛必甚,或烦渴二便不通。”

  龙荟丸方

  龙胆草 当归(并酒洗) 栀子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一两) 大黄(酒洗,八钱) 青黛 芦荟(各五钱) 木香(二钱半) 麝香(五分

  蜜丸小豆大,姜汤下二、三十丸。

  栝蒌汤 治左胁痛。

  大栝蒌一只,重一、二两者,连皮捣烂,粉甘草二钱,红花五分,水煎服。

  盖柴胡、龙荟、青黛、龙胆之类,苦寒益资其燥,而栝蒌柔而滑润,于郁不逆,甘缓润下,故奏效捷也。

  息积

  《内经》云∶“病胁下满气息,二、三岁不已,病名曰息积。”“夫消息者,阴阳之更事也。今气聚于胁下,息而不消,则积而不散,故满逆而为病。然气不在胃,故不妨于食,特害于气而已,治宜导引服药,药不可独治,盖导引能行积气,药力亦藉导引而行故也”。

  推气散 治右胁痛,胀满不食。

  片姜黄 枳壳 桂心(各三钱) 炙草(三钱

  为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食远服。

  赤茯苓汤 治息积胁下,气逆满闷。

  赤茯苓 桂心 陈皮(半两,炒) 高良姜(一两) 大腹皮(五钱) 甘草(一分) 吴茱萸(三分

  每服三钱 水煎,日二服。

  白术丸

  白术(陈土炒) 枳实(麸炒) 桂心(各一两半) 人参 陈皮 炙草 桔梗(各一两

  上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酒下三十丸,日二。胁痛,左属肝主血,右属肺主气,多痰积,然悲哀恼怒,郁伤肝气,两胁骨疼痛,筋脉拘急,腰脚重滞是也。

  枳壳煮散

  枳壳(四两先煮) 细辛 桔梗 防风 川芎(各二两) 葛根(一两半) 甘草(一两

  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枣同煎至七分,空心食前服。

  尤在泾云∶悲哀烦恼,肝气致郁,枳壳能通三焦之气,故以为君。肝欲散,故用细辛、川芎、桔梗之辛以散之。肝苦急,故用甘草之甘以缓之。其用防、葛者,悲则气敛,借风药以张之也。

  痰饮

  二陈汤 治痰饮及诸般咳嗽之通剂。

  茯苓(四钱) 半夏(二钱五分) 陈皮(一钱五分) 炙草(一钱

  加生姜四片,枣三枚,水煎服(钱数新定。

  滚痰丸 治老痰顽痰变生诸种怪病。

  青礞石(打略碎,入瓷瓶,加焰硝一两,以盐泥封固 红,取出研飞净三两) 大枣(酒蒸八两) 黄芩(酒洗,各八两) 沉香(一两

  水泛为丸,每服一钱五分,仰卧而勿行动,二时许方行动饮食,服后喉间稠粘塞,乃药与病相拒,少顷自愈。

  桂苓甘术汤 治痰饮头晕,欲呕,心下悸,小便不利等症。

  茯苓(四钱) 白术 桂枝(各三钱) 炙草(一钱五分

  水煎服(钱数新定。

  桂附八味丸(即肾气丸) 治肾虚诸病,但小便不利者宜之。

  熟地黄(四两) 山茱肉 怀山药(各二两) 茯苓 丹皮 泽泻(各一两半) 附子(泡) 肉桂(各五钱

  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以美膳压之。

  王肯堂云∶“相火寄于命门,命门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因嗜欲竭乏,火无所附,故厥而上行。”桂附与火同气,而其气辛,能开腠理,致津液,通气道,据其窟宅而招之,同气相求,火必降下矣。且火从肾出者,是水中之火也,火可以水折,而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故巴蜀有火并焉,得水则炽,得火则熄,则桂附者,固治浮游相火之正剂欤。

  神仙坠痰丸

  黑牵牛(取头末,三两) 皂角(酥炙) 白术(生各一两

  为末,水丸梧子大,酒下三、五十丸。

  控涎丹

  甘遂 大戟 白芥子(各等分

  糊丸,临卧姜汤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数。

  十枣汤(见《伤寒论》

  礞石滚痰(见上)

  青礞石丸(攻) 治食积成痰。

  青礞石(敲碎,如枣子大,以焰硝二两,同入瓦罐, 黄色) 茯苓 天南星(慢火煨制) 黄芩(各五钱) 风化硝(三钱,盆洗者,冬月以绢袋盛,悬风前化之

  上为细末,神曲糊入姜汁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一方有枳实,倍礞石。

  竹沥丸

  半夏 陈皮 白术 茯苓 大黄 黄芩 人参 炙草 青礞石(制法同前方,各一两) 沉香(五钱)

  末之,以竹沥一大碗半,姜汁三匙,拌匀晒干,如此五、六度,仍以竹沥、姜汁糊丸小豆大,每百丸,临卧姜汤下。

  按∶沉香似宜于临制时入之,久晒恐泄香味。

  半夏丸(消) 治膈痰结实,满闷喘逆。

  半夏(姜汁制,五两) 皂荚(五挺,去皮揉水煮半夏) 生姜(五两,同半夏捣作饼,炙干

  为末,蜜为丸如梧子大,姜汤下二十丸。

  导痰丸(消) 二陈汤 六君子汤(和) 此条宜香炒六君子汤 济生肾气丸(补) 桂苓甘术汤

  沉香茯苓丸(温) 温脾胃,利胸膈,和气血。

  沉香(一两) 茯苓 半夏 人参 丁香(各二两) 甘草 陈皮 槟榔 肉豆蔻(煨,各五钱蜜丸(姜汤下二十丸。

  本事神仙丸

  茅山苍术(一斤,去皮为末) 生芝麻(半两,水淘净,研滤取末) 大枣(十五枚,煮烂,去皮核,研)

  三味拌和,乘热入臼杵,丸如梧子大,干之,每日空服温汤吞下五十丸,加至一百丸、二百丸,忌桃、李、雀、蛤。初服心膈微燥,进山栀散一服不燥矣山栀干为末,沸汤点服。

  许叔微云∶“予平生有二疾∶一则脏腑下血,二则膈中停饮。血有时而止,停饮则无时而愈。始因年少时夜坐为文,左向伏几案,是以饮食多坠向左边。中夜以后,稍困乏,则饮酒两,三杯,既卧就枕,又向左边侧睡。气壮盛时殊不觉,三、五年后,觉酒止从左边下,漉漉有声,胁痛,饮食殊减,十数日必呕吐数升酸水,暑月止是右边身有汗, 常润,左边病处绝燥。遍访名医及海上方,服之少有验,间或中病,止得月余复作,其补则如天雄、附子、矾石,其利则如牵牛、大戟、甘遂,备尝之矣。予后揣度之,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料臼,不盈料不行,水盈料而后行者也。清者可行,浊者依然停蓄,盖下无路以决之也,是以积之五、七日,必稍吐去而稍宽,数日复作。夫脾土恶湿,而水则流湿,莫若燥脾以胜湿,崇土以填料臼,则疾当去矣。于是悉屏诸药,一味服苍术,三月而疾愈。自此一向服数年,不呕不吐,胸膈宽,饮痰如故,暑月汗周体而身凉,饮亦当中下。前此饮渍于肝,目亦多昏眩,其后灯下能书细字,皆苍术之力也。予初用茅术,半年后止用燥烈味极辛者,削去皮不浸,极有力而亦自然不燥也。山栀散用山栀一味,干为之末,沸汤点服。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边,时或运转,亦消息之法。”

  二陈加黄芩、连翘、山栀、桔梗、薄荷汤(清

  王节斋化痰丸(润) 治郁痰老痰稠粘,难于咯唾。

  天门冬 酒芩 栝蒌仁 橘红 海石粉(各一两半) 香附(盐水炒) 芒硝 桔梗 连翘(各五钱) 青黛(二钱

  炼蜜入生姜汁少许和丸,细嚼一丸,清汤下。

  痢疾

  芍药汤 治赤白痢,里急后重(初起三日内用之。

  芍药(三钱) 当归 黄芩 黄连 枳壳 槟榔 甘草(各一钱) 木香 肉桂(各五分

  水煎服,或以肉桂换干姜。此时医通用之方,大意以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颇为合法。然肉桂宜换干姜,痢初起宜加大黄。

  真人养脏汤 治泻痢久病,脱肛,完谷不化等症。

  诃子(煨,一钱五分) 罂粟壳(蜜炙,三钱) 肉豆蔻(煨,五分) 当归 白术(炒) 酒白芍(各六分) 木香(二钱四分) 肉桂(八分,去皮) 生甘草(一钱八分

  水煎服。

  脏寒甚,加附子一钱五分。此方妙在木香之多,则涩而不郁。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葛根(四钱) 黄芩 黄连(各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水三杯,先煮葛根至一杯半,吹去沫,入诸药煎七分服,日二服,夜一服。此方治伤寒协热下利而喘者,借用治下痢及热泻如神。

  理中汤(见心腹痛

  香连丸

  黄连(六两) 木香(一两

  上二味共为末,水泛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钱,米汤送下。

  桃花汤 治少阴下利。

  赤石脂(一两六钱,留六钱研末) 干姜(一钱) 粳米(五钱作一服,水煎,调入石脂末服,日夜作三服。病在肾,肾为先天之本,天惟石可以补之,仲景此方独具女娲手段。

  当归四逆汤(见腹痛) 仓廪汤(即人参败毒散加陈米三钱。见瘟疫) 小柴胡汤(见疟疾) 大承气汤(奇恒并用

  羊脂煎(《千金》) 治久痢不瘥。

  羊脂(一棋子大) 白蜡(二棋子大) 黄连(末,一升,酢(取稠,) 蜜(炙,七合煎取五合) 乌梅肉(二两) 乱发灰(洗去垢腻,烧末一升

  上七味,合纳沙锅中,汤上煎之,搅可丸饮用,如桐子大,三十丸,日三,棋子大小如方寸匕。张石顽曰∶羊脂性滑利人,《千金》用治久痢不瘥,专取滑利以通虚中留滞也。其后且有羊脂阿胶蜜蜡黍米作粥方,深得炎帝《本经》补中寓泻之意。

  泄泻

  胃苓汤 治诸泻及腹痛肿胀等证。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桂枝 苍术 浓朴 陈皮(各一钱五分) 炙草(八分

  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四神丸 治五更至天明腹痛而泻,有定候,名脾肾泻。又通治久泻。

  补骨脂(四两,酒炒) 肉豆蔻(面煨,去油) 五味子(各二两) 吴茱萸(汤泡,一两

  以大枣八十一粒,生姜四两,同煮烂,去皮核,和为丸,如梧子大,临睡以米汤送下四钱。去肉豆蔻加人参、茯苓、干姜、附子、罂粟壳,以米汤泛丸更效。

  圣济附子丸 治洞泄寒中,注下水谷,或痢赤白,食已即出,食物不消。

  黄连 乌梅肉(各三两) 干姜 附子(炮,各一两五钱

  炼蜜丸,每服三钱,米汤下,日二服。

  按∶原注云∶“春伤于风,邪气流连,至夏发为飧泄,至长夏发为洞泄,阴生于午,至未为甚,长夏之时,脾土当旺,脾为阴中之至阴,故阴气盛,阴气既盛,则生内寒而洞泄矣。”

  千金温脾汤 治积久热痢赤白。

  大黄(四钱) 人参 甘草(各二钱) 熟附子(一钱) 炮干姜(二钱

  水煎温服。

  冷痢去甘草,加桂心三钱,倍人参、姜、附,减大黄一钱。

  《灵枢》云∶“中热消脾,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热,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胀,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张石顽注云∶世医治病,但知热以寒治,寒以热治,外此总不讲也。设病中热消脾,而见悬心善饥,洵为热症无疑,然必审其脐以上皮热,方是胃中热气蕴隆。若出黄如糜,不但胃中有热,而肠中亦为热邪奔迫可知。倘脐以下皮寒,而见腹胀,有似乎实热固结,实为胃中虚寒之候,或见肠鸣飧泄,非特胃有寒,且移寒于二肠矣。盖热泄则肠垢黄赤,寒泄则溏清冷,此病机之最显著者,可以明辨。况有胀而泄利,此胀为胃寒阳气不布之胀,泄为肠热便垢之泄,复有消谷易饥,小腹胀痛之病,岂非胃中有热,肠中有寒之一验乎。若此种种,苟未明仲景三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干姜人参半夏丸等法,必不可以语至治也。

  乳豆丸(方详本论)

  • 标签:

上一篇: 湿症

下一篇: 秘结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