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文化 >>图书阅览

火症

《万病回春》

字号: + - 16

  脉浮而洪数为虚火。沉而实大为实火。洪大见于左寸为心火。见于右寸为肺火。见于左关为肝火。见于右关为脾火。两尺为肾经命门之火。男子两尺洪大者。必遗精。阴火盛也。

  人之脏腑。各皆有火。但有虚实之不同耳。然实火可泻。如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

  芍药泻脾火。石膏泻胃火。柴胡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此皆苦寒之味。能泻有余之火。若饮食劳役。内伤元气。火不两立。为阳虚之病。以甘温之剂除之。如黄 、人参、甘草之属。若阴微阳弦。相火炽盛。以乘阴位。为血虚之病。以甘寒之剂降之。如当归、地黄之属。若心火亢极。郁热内实。为阳强之病。以咸冷之剂降折之。如大黄、芒硝之属。若肾水受寒。真阴失守。无根之火。为阴虚之病。以壮水之剂制之。如生地、玄参之属。若有肾经命门火衰。

  为阳脱之病。以温热之剂济之。如附子、干姜之属。若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为火郁之病。以升发之剂发之。以升阳散火汤主之。诸经实火。照后方调之毋执。

  一论男子妇人。四肢发热。筋骨间热。肌表热如火。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

  或脾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火郁则发之。

  升阳散火汤

  升麻 葛根 羌活 独活 白芍 人参(各六分) 炙甘草(二分) 柴胡(三分) 防风(二分半) 生甘草(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忌生冷等物。

  一论三焦实火。六经积热。烦躁作渴。口舌生疮。小便赤。大便结。一切有余之火。

  凉膈散

  连翘(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 栀子(一钱) 桔梗(一钱) 薄荷(五分) 大黄(一钱)芒硝(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水煎。入蜜同服。咽喉痛。加桔梗、荆芥。酒毒。加黄连、干葛。名清心汤。用蜜、竹叶同煎。咳而呕。加半夏、生姜。衄血呕血。加当归、赤芍、生地。小便淋沥。

  加滑石、赤茯苓。风眩。加防风、川芎、石膏。斑疹。加干葛、荆芥、川芎、赤芍药、防风、桔梗。咳嗽。加桑白皮、杏仁、桔梗。阳毒发斑。加当归。结胸心下满。加桔梗、枳壳。谵语发狂。越墙赴井。皆阳热极盛。加黄连、黄柏、赤芍药。眼中翳瘴赤涩流泪。加菊花、木贼、生地黄。

  大金花丸 解诸热脏伏火。

  黄连(去毛) 黄芩 黄柏(去皮) 栀子(去谷各等分)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温水下。一方。加桔梗、大黄酒煨治上焦一切热症。兼治鼻红。一论积热积痰。并五脏三焦有余之热。夹热下利。食痞膈闷。

  咽痛目赤肿。中暑中热。烦躁等症。及初发肿毒兼治。

  黄金丸

  大黄(煨) 郁金(即姜黄要极小者佳) 牙皂(去筋皮各等分)

  上为细末。用牛胆汁入瓷罐内。煎成稀膏。和药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量病轻重加减。白汤下。大便少行一二次即止。不伤元气。

  一论上焦积热。风痰壅滞。头目赤肿。或有疮疖。咽喉不利。大小便闭涩。一切风热。

  亦能磨酒食诸滞。

  神芎丸

  黑丑(四两) 滑石(四两) 大黄(一两) 黄芩(二两) 黄连(五钱) 川芎(五钱) 薄荷(五钱)

  上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温水送下。

  上清丸(朱全吾传) 治上焦痰火咳嗽。乃心脾之有热也。

  龙脑(二分另研) 硼砂(二分另研) 薄荷末(一两) 川芎末(五钱) 桔梗末(二钱) 甘草末(二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圆眼大。每服一丸。临卧噙化。或食后茶清咽下。

  一妇人年四十余。夜间发热。旦晨退。五心烦热。无休止时。半年后六脉皆数。伏而且牢。

  浮取全不应手。以升阳散火汤四剂。而热减大半。胸中觉清快胜前。再与二剂。热悉退。后以四物汤加黄柏、知母。少佐以炒黑干姜。二十剂全安。

  一治骨蒸内热之病。时发外寒。寒过内热。附骨蒸盛之时。四肢微痹。足跗肿者。其病在脏腑之中。

  太白散

  白石膏火 为末。新汲水调下方寸匙。以身无热为度。

  • 标签:

上一篇: 中湿

下一篇: 内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