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文化 >>图书阅览

消渴四十六

《丹溪心法》

字号: + - 16

  消渴,养肺、降火、生血为主,分上中下治。三消皆禁用半夏;血虚亦忌用;口干咽痛,肠燥大便难者,亦不宜用;汗多者不可用。不已,必用姜监制。消渴,若泄泻,用白术、白芍药炒为末,调服后,却服前药(即诸汁膏)。内伤病退后,燥渴不解,此热在肺经,可用参、芩、甘草少许,生姜汁调,冷服。或以茶匙挑姜汁与之。虚者可用人汤。天花粉,消渴神药也。上消者,肺也,多饮水而少食,大小便如常;中消者,胃也,多饮水而小便赤黄;下消者,肾也,小便浊淋如膏之状,面黑而瘦。

  【入方】

  黄连末 天花粉末 人乳汁(又云牛乳) 藕汁 生地黄汁

  上后二味汁为膏,入前三味搜和,佐以姜汁和蜜为膏。徐徐留舌上,以白汤少许送下。

  能食者,加软石膏、栝蒌根。

  【附录】水包天地,前辈尝有是说矣。然则中天地而为人,水亦可以包润五脏乎?曰∶天一生水,肾实主之,膀胱为津液之府,所以宣行肾水,上润于肺,故识者肺为津液之脏。自而下,三焦脏腑,皆囿乎天一真水之中。《素问》以水之本在肾、末在肺者,此也。真水不有所谓渴哉!人惟淫欲恣情,酒面无节,酷嗜炙爆糟藏咸酸酢醢甘肥腥膻之属,复以丹砂玉石济其私,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其热气腾,心虚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敛,胸中烦躁,舌赤唇红,此渴引饮常多,小便数而少,病属上焦,谓之“消渴”;热蓄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胃,消谷善饥,饮食倍常,不生肌肉,此不甚烦,但欲饮冷,小便数而甜,病属中焦,谓之“消中”;热伏于下,肾虚受之,腿膝,骨节酸疼,精走髓空,引水自救,此渴水饮不多,随即溺下,小便多而浊,病属下焦,谓之“消肾”。又若强中消渴,其毙可立待也。治法总要,当以白术散养脾,自生津液,兼米煮粥,以膂肉碎细煮服以养肾,则水有所司。又用净黄连湿锉,入雄猪肚中,密扎于斗米上蒸烂,添些蒸饮,臼中杵,粘丸如桐子。服一百,食后米饮下,可以清心止渴。东垣曰∶膈消者,以白虎加人参汤治之;中消者,以调胃承气汤、三黄丸治之;下消者,以六味地黄丸治之。

  【附方】

  茯菟丸 治三消渴通用,亦治白浊。

  菟丝子(酒浸,十两) 北五味子(七两) 白茯苓(五两) 石莲肉(三两)

  上为末,用山药六两为末,作糊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

  麦门冬饮子 治膈消胸满烦心,津液干少,短气而渴。

  知母 甘草(炙) 栝蒌 五味子 人参 葛根 生地黄 茯神 麦门冬(去心,各等分)

  上 咀。水煎,入竹叶十四片。

  加味钱氏白术散 治消渴不能食。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炙) 枳壳(炒,各半钱) 藿香(一钱) 干葛(二钱) 木香 五味柴胡(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服。

  地黄饮子 治消渴咽干,面赤烦躁。

  甘草(炙) 人参 生地黄 熟地黄 黄 天门冬 麦门冬(去心) 泽泻 石斛 枇杷

  上每服五钱,水煎服。

  加减八味丸 治肾虚消渴引饮。

  本方内减附子,加五味子。《要略》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者,仍用本方。方见补损。

  清心莲子饮 治渴而小便浊或涩。

  黄芩 麦门冬 地骨皮 车前子 甘草(各三钱) 莲子 茯苓 黄 柴胡 人参(各三钱上 咀。水煎服。

  川黄连丸 治渴。

  川黄连(五两) 天花粉 麦门冬(去心,各二钱半)

  上为末,生地黄汁并牛乳夹和,捣丸梧子大。服三十丸,粳米汤送下。

  玉泉丸 治烦渴口干。

  麦门冬(去心) 人参 茯苓 黄 (半生半蜜炙) 乌梅(焙) 甘草(各一两) 栝蒌根 干葛(各一两半)

  上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温汤嚼下。

  白虎加人参汤 见中暑。

  调胃承气汤 见痢类。

  三黄丸

  黄连(去须) 黄芩 大黄(煨,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熟水下。

  六味地黄丸 见补损。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