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文化 >>图书阅览

(三)季节与疾病的预后

《手掌与疾病》

字号: + - 16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年。地球绕太阳公转、同时也自转,地球的自转轴不与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垂直,而是成一个66度33分的角度,这样,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各个不同位置时,日照的时间是夏长冬短,就造成了地球上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因此说,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的本质是在一周年中由于地球和太阳相对位置不断变化所形成的气候现象。按照我国古代天文学上划分季节的方法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自立春到立夏为春,立夏到立秋为夏,立秋到立冬为秋,立冬到立春为冬。古人所讲的四时就是四季,在春夏秋冬四季中还有一个长夏的名称,即六月为长夏,在四时与五行相配中属土。四季的气候特征是春温、夏暑、秋凉、冬寒。中医学认为,在春夏秋冬四季中有寒暑温凉的变化和阳气阴气的盛衰,这种四季寒暑温凉和生长收藏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人体五脏之气的生理、病理活动过程,都与四时五行密切相关。以下根据四时五行的生克乘侮理论,结合人体五脏之气的情况来分析测知五脏病的变化和预后。

  四季与肝(胆)病的关系:“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素向·脏气法时论篇》)。这是由于肝为乙木,胆为甲木,“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肝(胆)病到了丙丁火气旺的夏季,火克金,金受克则不能制木,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庚辛金旺的秋季,肝(胆)木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秋季不死,到了壬癸水气旺的冬季,水生木,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甲乙木气旺的春季,病情就会好转。

  四季与心(小肠)病的关系:“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这是由于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心(小肠)病到了戊己土气旺的长夏,土克水,水受克则不能制火,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壬癸水旺的冬季,心(小肠)火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冬季不死,到了甲乙木气旺的春季,木生火,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丙丁火气旺的夏季,病情就会好转。

  四季与脾(胃)病的关系:“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这是由于脾为己土,胃为戊土,“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脾(胃)病到了庚辛金气旺的秋季,因金克木,木受克则不能制土,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甲乙木旺的春季,脾(胃)土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春季不死,到了丙丁火气旺的夏至,因火生土,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戊己土气旺的长夏,病情就会好转。

  四季与肺(大肠)病的关系:“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这是由于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肺(大肠)病到了壬癸水气旺的冬季,水克火,火受克则不能制金,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丙丁火旺的夏季,肺(大肠)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夏至不死,到了戊己土气旺的夏季,因土生金,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庚辛金气旺的秋季,病情就会好转。

  四季与肾(膀胱)病的关系:“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这是由于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肾(膀胱)病到了甲乙木气旺的春季,因木克土,土受克则不能制水,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戊己土旺的长夏,肾(膀胱)水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长夏不死,到了庚辛金气旺的秋季,因金生水,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壬癸水气旺的冬季,病情就会好转。

  四季与肝病传脾的关系: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胃要保持正常的消化功能,须赖于肝的疏泄功能。如病人先出现胸胁胀满疼痛,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等,然后又出现纳食减少,胃脘疼痛,腹胀腹痛,大便溏泻等症状,这便是“肝病传脾”。因肝病最易传脾,故在治疗肝病的同时,当先调补脾脏,使脾脏正气充实,以免肝病传脾,但是,“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金匿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其理由如《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指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也就是说,脾属土,土生养万物,位居中央,为四脏之长,所以脾不单独主一时,而是寄旺于各季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节气前的十八天。因此说,凡是各季最后一个月(辰、戌、丑、未月),是中央土寄旺于四时的月份,这四个月各最后十八天是脾本气旺盛之期,可以不必实脾也不会受到邪侵。

  二十四节气也是表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情况。古人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有一个节气,一个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从天文学角度来说,节气是以视太阳在黄道上所处的位置来确定的,把一年分成24个节气,等于把黄道分成24段,便有了24个段的交接点,当太阳运行到一个交接点上,就表示到了一个节气,总共24个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二十四节气中,二分指春分、秋分,二至指夏至、冬至。二分表示昼夜平分,即这两天白天与黑夜各时间相等。春分正处于立春与立夏之间,把春季分为两半,所以叫春分。秋分正处于立秋与立冬之间,把秋季分为两半,所以叫秋分。二至各表示最热的夏天和最冷的冬天快要到来,所以叫夏至、冬至。夏至是一年中黑夜最短、白天最长、正午时太阳最高的一天;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正午时太阳最低的一天。古人认为,冬至是一阳生的时期,就是说将从阴而出阳的时候;夏至是一阴生的时期,就是说将从阳而入阴的时候。二分二至属于大的节气转交之日、阴阳气交之时,每当大的节气交替的时候,常常可使年老体弱者此时发生特殊不舒感;慢性病此时可加重;重病此时可恶化发生死亡。有人对2668例因疾病自然死亡的住院病例进行统计,发现在清明、夏至、立春、寒露、冬至等五大节气里,死亡人数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0.001),尤其在二至时更明显。看来,重视节气(特别是二分二至)的交替对疾病的影响,对于防治疾病有现实的意义。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