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文化 >>图书阅览

第二章 中医学基本理论与诊治特色 第三节 “辨证论治”的临床特色

《中国古代医药卫生》

字号: + - 16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全过程。“辨证”就是医生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到的有关疾病现象和体征加以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就是针对“证候”所采用的相应治法和方药。这一临床特色主要是着眼于“证候”,即疾病的本质,来认识和解决疾病,因而“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这就是“辨证论治”的实质。

  中医辨证学奠基于《黄帝内经》,至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将辨证论治具体化,重点提出了外感热病以六经进行辨证的规律。其书治疗杂病则以脏腑辨证入手。两晋及隋、唐时代,随着药物学的发展,使得论治的水平在医疗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宋、金、元时代,医学流派蜂起,辨证学相应地得以向纵深发展。明、清两代临床医学发达,中医辨证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明代楼英的《医学纲目》开辨证论治步骤之先河,他提出:“先分别气血、表里、上下、脏腑之分野,以知受病之所在,次察所病虚实寒热之邪以治之。”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指出:“凡证不拘大小轻重,俱有寒、热、虚、实、表、里、气、血八个字。”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设“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专篇,亦即中医学者皆无异义的“八纲辨证体系”。清代温病学派崛起,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建立“三焦辨证”,以应温热病的治疗,进一步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上述各辨证方法一直指导着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思路正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临床上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同为头痛的患者,经中医诊察后,所用治法、处方往往完全不同。这是因为“证候”不同,可以有外感、肝火、血虚、痰阻等等证候之异的缘故。再者,虽然患者主诉不同,但经诊察、分析,证候相同,也可以处以相同或相近的方剂。前者称“同病异治”;后者称“异病同治”。证候是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搜集资料后,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的高度概括。治则是根据疾病的普遍规律规定的治疗原则,内容有治未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治病求本、标本缓急、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等。治法是针对证候而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由于证候名目繁多,治法自然也是不胜枚举。如对“肝郁气滞证”,就确立“疏肝理气法”治之,据此选方择药。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