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文化 >>图书阅览

南丁格尔与护理学

《征服疾病的道路》

字号: + - 16

  南丁格尔,英国女护士,护理学的奠基人。她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家庭环境优裕,受过高等教育,通晓历史、哲学、数学,并博览了许多文学名著,除英语外,还能操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擅长音乐与绘画。

  南丁格尔在年轻时代常协助父亲的老友(一位医生)精心护理病人,逐渐对护理工作发生了兴趣,后又在国内外广泛地游览、考察,充实了阅历,坚定了立志于护理事业的决心。她自学有关护理知识,广泛参与医学学术活动。1850年到德国凯瑟维尔兹学习护理。33岁时又去巴黎学习护理组织工作。回国后任伦敦一家医院的护理主任。

  1854年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创造了世界第一个急救所。战争开始时,英军的医疗救护条件十分低劣,战地医院设备简陋不堪,伤员死亡率高达42%。这些事实在国内报道后,引起公愤。当时,南丁格尔应英国政府的函请,率领38名修女护士到前线,建立了手术室,对伤员进行抢救。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战地医院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伤员死亡率从42%迅速下降至2%。这一出色的工作博得了各国公众的赞誉,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也开始为人们所承认,从此受到社会重视。同时打破了旧的传统观念,提高了妇女的地位,为妇女开辟了一个新的职业。1856年战争结束后,她最后离开战地医院回国。英国各界人士捐巨款给南丁格尔,以表彰她的功勋。她用这笔钱作为“南丁格尔基金”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致力于护理教育工作。她在30余年护理教育工作中,培训出护士1000多人。由于她的辛勤努力,护理学终于成为一门科学。

  南丁格尔直至晚年仍继续指导护理教育工作,撰写了不少论著,如《护理工作记录》等,总结了护理工作的原则、经验、规则和培训方法等,为护理学趋于科学化做出了贡献,为护理学奠定了基矗为此,英国政府于1907年授于她最高荣誉勋章。这是英国政府第一次将荣誉勋章授予一位妇女。她逝世后,人们将她的诞辰——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以示对她的纪念。

  细胞的发现

  显微镜的使用,把人们带入了神奇的微观世界,导致了17世纪细胞的发现。最早提出细胞概念的是英国的罗伯特·胡克。他用自制的能放大40~140倍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片的切面。他在1665年发表的《显微图谱》一书中说:“我能非常清楚地看到它全部多孔多洞,很像蜂巢,只是它的孔洞不规则,但它在下列特点上与蜂巢无异。首先,它的固体物质很少..因为中间体,或墙壁(假如我可以这样称法)或空洞的间隔与空洞相比极薄,正像蜂巢中的薄蜡膜(即包围并形成六角小室的)与蜂巢空洞相比一样。其次,这些空洞或‘细胞’并不很深,而是由许许多多小匣组成,是一连续的长孔,用横壁隔开着。”这是最早出现的“细胞”一词和细胞结构的图解。后来他又看到荨麻叶表皮细胞的壁膜。胡克发现的实际上只是细胞的壁,并非生活细胞,但这毕竟开拓了人类的新视野。

  英国的格鲁把研究推进了一步,他把自己在植物中看到的结构称为“细胞”或“泡囊”。意大利的马尔比基也发现了植物是由一些由壁包围的“椭圆囊”组成的。1675~1683年,荷兰的列文虎克用放大270倍的显微镜,首次描绘出骨细胞和横纹肌的细胞图。由于当时的显微技术还只是刚刚开始发展,他们的观察大多只能停留在细胞的外观形态上,还不能清楚地辨别细胞内部的一些结构,因而他们的发现并不能使他们认识到细胞是生物界独立的、活的结构的单位。但他们的观察结果却为19世界细胞学说的确立开拓了道路。

  毛细血管作用的发现

  毛细血管是分布在各器官的组织和细胞间的最微细的血管,其运动调节机制是由丹麦生理学家克罗格首先发现的。

  克罗格就学于哥本哈根大学医学院,1903年获博士学位,后任哥本哈根大学教授。早年主要研究呼吸和循环生理学,发现肺泡内氧气以分子弥散方式进入氧气较低的血液中,提出气体交换机理中的“弥散论”。后来在研究肌肉供氧问题时,经过反复实验,发现肌肉静息时,只有很少毛细血管开放,而部分关闭呈苍白色;当肌肉收缩时,则大量毛细血管扩张,因充血而变红。

  进而又发现,同一条微动脉分支的一组毛细血管并不是以同样方式同时活动的。这就说明,毛细血管个别活动不可能由同一条微动脉的血压变化引起,而是通过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进行调节的。这些又都与器官的功能状态,或者说组织对血液的需要量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还对水生动物的渗透压的调节控制作了深入的研究。

  由于克罗格在毛细血管作用方面的重大贡献,1920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并被誉为20世纪初叶毛细血管研究的唯一权威学者。其主要著作有《毛细血管的解剖学和生理学》(1923)、《呼吸机理比较生理学》(1941)等。

  血型的发现

  长期以来,人们都未认识到血液的个体特性。人类血型的发现和血液分类学的创立,首先应归功于美籍奥地利病理学家和免疫学家兰德施泰纳。他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从小酷爱医学,经常着迷地到他家附近的医院去看人体解剖和医学实验。他天资聪颖,记忆力好,于1891年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医学学业,获得博士学位,立志把毕生精力献给医学事业。

  1900年,兰德施泰纳在研究血液的过程中发现,当一个人的红细胞同另一个人的血清混合时,有时可以出现红细胞粘聚在一起,形成一簇簇不规则的细胞团,即使用力振荡也散不开。这种现象不仅见于人的不同个体之间,而且也见于不同动物个体之间。他把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反应。这种凝集反应是血清免疫反应的表现。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凝集反应,乃是因为红细胞表面含有一些抗原性物质,而血清中则含有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当含有某种凝集原的红细胞遇到一种与它相对抗的凝集素时,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反应,使红细胞凝集成团。人类的不同个体之间主要含有两种不同的凝集原,分称A和B。根据凝集原的不同,将人类血液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A、B、O、AB型。凡是红细胞中含有A凝集原者,为A型;含B凝集原者,为B型;含这两种凝集原者,为AB型;两种凝集原都没有者为O型。血型不合适的血液相混会发生红细胞凝集。

  继这一发现之后,兰德施泰纳和英国医师列文于1927年共同发现血液中MN和P因子,导致了此后的MNS血型系统的发现。1940年,他发现血液中的Rh因子,为Rh血型研究打下了基矗Rh因子是他与英国医师韦纳共同发现的。

  血液分类学的建立,给予临床医学中安全输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给血者与受血者的血液检测定型,体外证明两者相混(交叉试验)不会发生凝集时方可使用,避免了因凝集引起严重输血反应而危及生命的可能发生,并对免疫、遗传、法医及对新生儿溶血症的防治等领域均有重大意义。

  染色体的发现

  自细胞学说确立以后,科学家们的注意力不断地集中到细胞和细胞内部不同部位的研究上,其中染色体的发现是一巨大成就。1848年,德国植物学家霍夫迈斯特在花粉母细胞中隐隐约约看到了核内的丝状体。1875年,波恩大学的植物学教授斯特拉伯格在他的著作《细胞的组成和细胞的分裂》中,首次描述了植物细胞分裂时丝状体的行为,并指出核内丝状体的数目和形状随生物的种类不同而异。直到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为了看清楚动物细胞内散布着的微粒状特殊物质,他用鲜红染料进行染色,并把这种物质叫做“染色质”,结果成功地看到了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1882年在他发表的著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分裂》中,首次描述了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1888年德国解剖学家沃尔德耶给“染色质”起了个专用名称——染色体。

  由于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成丝状,因此弗莱明把它叫做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在分成两个细胞前染色体加倍,从而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原来母细胞一样多。1885年,贝内登发现精卵细胞形成时染色体数并不加倍的减数分裂现象。1886年斯特拉伯格在某些植物细胞中发现染色体数只有通常染色体的半数,从而证明了霍夫迈斯特1851年在《隐花植物比较研究》中提出的世代交替现象,并进一步研究发现了藻类中用单倍体和双倍体的交替。尽管使用了染色方法,但染色体乃不能一个个地辨认清楚。

  随着细胞培养及染色技术的改进,人类的染色体直到1959年才搞清楚,数目是46条,共23对。1963年伦敦会议和1966年芝加哥会议的修定方案,确定了人类常染色体按长短排列,编号为1~22号。性染色体是X或Y。常染色体分为7组:A~G组。随着显微技术的进展,人类的染色体不仅常染色体1~22号容易确认,而且性染色体X或Y也可明确鉴别。对各种植物染色体的描述也层出不穷。

  蛋白质的发现

  在研究生命物质的初期,化学家们已注意到有一大类很特别的物质。如将蛋清等加热,这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而不发生逆变化。1777年,法国化学家马凯尔称它们为“蛋白性物质”。19世纪,有机化学家分析蛋白性物质时发现,这些化合物比其他有机物分子复杂得多。1839年,荷兰化学家马尔德认为,蛋白质的基本成分是碳、氢、氧、氮。他还给了一个基本分子式C40H62O12N10。他认为这是蛋白性物质所共有的,若再加上小的含硫或含磷的基因,就形成各种蛋白性化合物。马尔德把这个根本的式子叫做蛋白质。1842年,著名的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指出,对于生命来说,蛋白质比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更重要。

  胃蛋白酶的发现

  胃蛋白酶是胃液中的蛋白水解酶,以酶原形成分泌,经胃液中盐酸激活后具有消化蛋白质的能力。它是由德国生理学家施旺首次发现的。施旺早年曾在波恩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医,1834年到柏林当约翰尼斯·弥勒的助手。正是在此期间做出了他的重大发现。

  从列奥谬尔和斯帕兰札尼时代以来,人们就已认识到消化是一系列化学过程,当普劳特研究发现胃内存在有盐酸的时候,人们自然认为酸是为了分解食物用的。然而到了1834年,施旺经过实验和分析发现并证明,胃腺中有一种物质,如果将这种物质与酸相混合,它的分解肉类食物的能力远比酸的单独作用大得多。于是他进一步深入研究,1836年将此物质从胃液中提取出来,并用氯化汞处理了提取物。终于制备出一种被证明是有效成分的沉淀物,取名为胃蛋白酶。在3年前,虽有人早已从植物中分离出酶,但从动物组织中制备出酶却是第一次。它的发现是生物化学发展中的早期转折点之一,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制造药用胃蛋白酶制剂,用于消化不良病人。

  过敏现象的发现

  有的人当饱食一顿鱼、虾等食物之后,就会出现呕吐、腹泻;还有的人在接触某些药物、化学品、花粉、动物皮毛、金属等之后,也会出现哮喘、皮炎、周身起风疹等不良后果。这是什么原因呢?法国著名生理学家、医学家里歇对过敏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从1887年开始,里歇进行免疫血清方面的探索。约在20世纪初,他非常惊异地发现,有时给动物同样抗原时,有的动物产生的抗体非但不能保护自己,反而使动物发生致命的休克。1902年,他把这种现象命名为“过敏现象”。

  从此以后,医生们才注意到,做血清疗法时,必须防止过敏性血清玻对某些病人在应用血清甚至应用抗菌素类药物之前,必须做过敏试验。此外,充满自然界的无数抗原(植物花粉、食物等)中的任一抗原的天然敏感性,即使是适度剂量,遇到敏感病人,也能产生不良反应。1911年,他著成《过敏性》一书,揭示出过敏症是免疫的一种变态反应。由于这一重要发现,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病毒的发现

  病毒是由俄国微生物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发现的。1892年,他在彼得堡科学院宣读了一篇关于烟草花叶病的论文,公布了他的一个重大发现:他使用钱伯兰特过滤菌器作实验,从长斑点的患“烟草花叶脖的烟叶中提取液汁,一部分用过滤菌器过滤,使滤液中没有细菌,而另一部分不过滤,然后分别滴在健康的烟叶上。结果发现用过滤液汁和不过滤液汁都会使健康烟汁染上花叶玻他认为液汁中一定存在着一种比细菌还小的毒素。1897年,荷兰细菌学家贝杰林克重复了这个实验,断定由于病原体很小,可以通过滤菌器,用显微镜看不见,在试管中也培养不出来,一定是一种很小的分子,贝杰林克把它称为“过滤性病毒”。后来去掉了“过滤”一词,简称“病毒”。

  1887年,德国细菌学家莱夫勒和弗罗施对口蹄疫进行了研究,最先证明了这是一种动物病毒症。1888年,他们共同发表了《口蹄疫研究委员会的报告》一文。1901年,美国的细菌学家里德证明了黄热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这是第一个被证明的人类病毒症。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到1931年已发现40种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1935年,美国化学家斯坦利首次提纯出烟草花叶病毒结晶,指出病毒是“一种自动催化蛋白质,目前可以认为它只有生活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

  他因此荣获了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直到电子显微镜研制成功以后,1939年,科学家们在电镜下才看到了烟草花叶病毒。病毒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形态很小,一般只有0.08~0.3微米,主要成分是核蛋白,外表是蛋白质壳,里面装有核酸。它寄生于细胞中,离开了细胞就没有生命表现。对病毒的深入研究,现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学科——病毒学。

  1909年,研究癌症起源的先驱者美国医学家、病毒学家弗朗西斯·劳斯通过实验发现,将鸡肉瘤的无细胞滤液接种于另外同种鸡后,竟能产生肿瘤。

  他认为这一事实只能用病毒理论加以解释。癌病毒能诱发动物肿瘤,从而提出了病毒致癌假说。

  胰岛素的发现

  最早对胰岛素进行研究并取得成效的是罗马尼亚的巴乌列斯库,他于1921年在《生物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了4篇论文。他的方法是用水提取胰脏中的有效成分,并将这种水溶性成分注入去掉胰腺的狗的静脉,结果导致了血糖及尿糖的降低。

  对发现胰岛素作出更大贡献的是加拿大医学家班廷和麦克劳德等人。班廷出生在安大略省阿列斯顿一个农民家庭,他是第5个孩子。当他懂事后,感到知母亲因他出生而留下病根后,感到非常内疚。他在母亲去世后的悲痛中,立志学医,治疗救人。1916年,他从多伦多大学的医学院毕业后,应征入伍当了一名军医。复员后,在安大略一家医院任外科医师,但对糖尿病的研究产生了兴趣。在此之前,人们多次服用动物胰腺治疗糖尿病,但均未成功。班廷认为,这可能是当人服用动物胰腺后,胰蛋白酶的激素被破坏了,使它无法进入血液降低血糖。于是,他提出一个设想:如果将动物胰管结扎一段时间后,取其胰腺提取物,通过注射的途径直接进入患糖尿病动物的血液,可能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实验条件,他的设想无法得到证实。他将自己的想法面陈多伦多大学的糖尿病专家、医学教授麦克劳德,得到了热情的支持。麦克劳德派贝斯特协助他工作,并提供了实验条件。实验从1921年4月开始,6月得出初步成果。他们将萎缩的胰腺切成小片,在冰冻条件下碾磨成泥,加入盐溶液,提取5毫升,给除去胰腺而患糖尿病的狗注射,定时分析尿糖,这条狗尿糖恢复正常,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班廷从实验的初步成功中受到鼓舞,于是要求扩大实验规模。麦克劳德又选派了自己的助手科利普参加了实验组。实验组采用了麦克劳德的方案,用乙醇提取胰腺。麦克劳德进一步提出了使用空气挥发法将提取物中的乙醇挥发以达到浓缩有效成分的目的。1922年1月,他们利用提取物为一名14岁的患者首次临床治疗,取得显著疗效。1922年2月,胰岛素投入批量生产。

  由于这一重要发现,1923年班廷和麦克劳德荣获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之后,班廷将自己所获奖金的一半分给了贝斯特,麦克劳德将自己所获奖金的一半分给了科利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