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讯
不执刀的守护:一场与死神的耐心对峙——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南院神经外一科为患儿铺就康复路
神经外科医生的双手,是生命战场上的“双面盾牌”:在手术台上,它们以毫米级的精准游走于神经脉络,与死神展开竞速博弈;在病床之侧,它们又操作着监测仪的按键、执起听诊器的探头,以无尽耐心为患者搭建起抵御风险的生命缓冲带……
当12岁的小吕在玩耍时被三轮车车斗砸中头部的那一刻,欢快的氛围瞬间凝固成令人窒息的恐慌。当地医院的诊断书像一块冰冷的石头压在父母心头——后颅凹颅骨大面积凹陷,左侧额区脑外血肿。转诊至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南院时,暮色已漫过走廊,刚脱下白大褂准备下班的王晓嵩医生,看见担架上的孩子,转身又穿上了那身象征责任的白衣。
CT影像里,创伤性硬膜下出血与颅骨凹陷性骨折的阴影,像两只狰狞的手扼住了小吕命运的咽喉。更棘手的是,骨折区域紧邻窦汇,位于这里的静脉窦异常重要,如有损伤可能会危及生命。此外,手术操作中哪怕是毫厘偏差,都可能导致大出血,将孩子推向生死边缘。“手术风险太高了,目前只能先采取保守治疗。”主治医生王晓嵩语气凝重却坦诚。而当患儿父母攥紧双手、声音止不住颤抖,却仍坚定地说出“我们相信你们”时,一场与死神的耐心对峙正式拉开了序幕。
保守治疗的每一步都如走钢丝般,容不得半分疏忽。那个夜晚,病房里最安心的节拍,是值班医生来回穿梭的脚步声。他们一次次俯身查看,紧盯关乎生命的细节:患儿的意识清醒度、瞳孔对光反射的强弱、肢体无意识的活动幅度,乃至呼吸频率的细微变化、皮肤温度的轻微波动,这些都是判断颅内压是否稳定的关键信号。监护仪的滴答声与护士轻缓的操作声交织,调整输液速度时的谨慎、擦拭嘴角分泌物时的轻柔,悄悄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生命守护网。为避开激素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医生团队反复测算,将脱水药物的剂量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护理团队则层层把关,不仅反复核对补液浓度与输注速度,连药物推注时的温度,都要用体温计仔细测量,确保每一次操作都既有效又温和。
早交班时,科室主任谷树清总会将小吕的病历放在首位:“今天患儿意识无下降,CT示未形成脑积水,脑肿胀情况也不明显,整体病情在可控范围”“甘露醇的使用间隔可以适当延长,后续要重点观察电解质变化”……当讨论到患儿偶尔出现的躁动症状时,医疗团队没有选择简单使用镇静剂,而是决定采用更温和的“迂回战术”:让护士们通过精准调整床头角度、用温毛巾轻柔按摩四肢等物理方式,帮助小吕缓解不适。这份不追求“快速见效”,转而优先考虑孩子身体承受度的决策,背后藏着的是对幼小生命最细致、最温柔的考量。
一周后,当王晓嵩告知小吕父母“孩子病情已相对稳定”时,夫妻俩瞬间泪如雨下,激动得连一句完整的感谢都说不出来。他们或许不曾知道,这句轻描淡写的“相对稳定”背后,是医生病历本上一页页密密麻麻的治疗记录,是医生病情预判后敲定的每一次用药调整,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守护图谱”。半个月后,小吕终于迎来了康复出院的日子。曾经因病痛而苍白萎靡的小脸,此刻已焕发出孩童该有的鲜活活力。
为表达感谢,父母特意送来一面写有“白衣燕帽洁无尘 医德仁心更可亲”的锦旗。这面锦旗与科室里其他无数面锦旗并肩悬挂,它们见证的不只是手术刀下的惊心动魄与奇迹,更记录着保守治疗中那份如履薄冰的谨慎、日复一日的坚守,以及医患之间彼此信任的温暖力量。
很多人误以为保守治疗是“消极等待”,实则不然。它是医生基于病情的审慎抉择,用更细腻的动态观察捕捉病情变化,以更精准的用药与护理调控身体机能,为机体的自我修复争取宝贵时间。正如谷树清主任常说的那样:“有时,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需要勇气。这份勇气无关犹豫,而是源于对生命规律的深刻认知,更是对每一个鲜活生命的极致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