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讯
医心致远登高境 德技同臻映医途——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医务工作者以仁心仁术书写医者担当
8月19日,广大医务工作者再次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虽然医师节只是一年中的短暂一天,但崇尚医德、钻研医术、秉持医风、勇担重任却是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医务工作者始终坚持的精神风貌。
德馨于行 守护人民群众健康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好医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好医生一定怀有医者仁心,始终坚守“以患者为中心”的信念。
看病时遇到一位德技双馨的医生,患者的焦虑可以被瞬间抚平。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第一医院口腔修复门诊主任姜海巍,从事口腔临床工作23年,积极推进口腔前沿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在医院口腔专业学科建设及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她坚持“医牙要先医心”,治疗过程中她会花时间去跟患者沟通、聊天,想办法降低他们的恐惧。不管是遇到什么样的患者,她都会选择尊重,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医学是有温度的科学,一位好的医生会让患者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温暖。“我活了63岁,从来没看到过这么好的医生。”一位癌症患者的家属眼含热泪,她口中的“好医生”,就是齐齐哈尔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一医院南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一科二病区主任丁健。她不仅用精湛技术为患者开辟出呼吸的生命通道,更用细心耐心为患者带来健康希望。丁健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多数是患者在向她咨询各种问题,不管是清晨、还是深夜,只要有时间她都会耐心解答。
很多时候,医生的工作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的坚守,但每一份坚守都是一道温暖的光。第一医院南院心内三科医生徐磊凌晨3点处置完患者走出病房,一头栽倒在走廊的地上。恢复意识后,他照常去其他科室为患者会诊。大家提醒他去做检查,但他坚持要等交完班再去。由于摔倒时面部先着地,徐磊左侧面部颧骨颧弓骨折,并伴有眶外侧壁和眶下缘骨折以及内陷旋转移位,必须要做手术才能修复。手术的前一天,他还惦记着“做完手术没什么事,就回科里上班”。
对于每一位就医患者而言,尽快拿到检验结果都是心中迫切的期盼。第一医院检验科主任郭海鹏通过增加流水线、引进设备、调整流程等方式,使三十多个项目全面提速。针对患者自助取检验报告单时分不清科室而犯难的情况,检验科联动核医学科、信息科攻克系统难题,打破科室壁垒,不管是检验科项目还是核医学科项目,患者只需在报告自助打印机上点击“检验/核医学报告”,扫码后所有报告就会“一股脑”全显现。
第一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将医德医风建设融入日常诊疗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今年1-7月,全院共收到表扬信500封、锦旗831面;开展行风问题回访2251人次,满意度99.28%。行风管理部门每月形成“行风工作报告”在中层干部例会通报、点评,每月组织相关部门召开行风工作协调会,针对当月发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反馈,并持续改进。
“医德是行医之魂,医风是立院之本。”在医院中层干部例会上,领导班子带头给全院干部职工进行培训,内容涵盖清廉医院建设以及医患沟通、人文关怀、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等,从不同的角度提升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职能科室也从所分管领域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力争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行业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技精于勤 奋力攀登医学高峰
德为技之本,技为德之翼。对医德医风的恪守,对医者初心的坚持,也成为第一医院的医师们前行的动力,支撑他们在探索医学前沿的道路上躬行不辍。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医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在技术上不断突破。第一医院南院消化内一科主任张继东在学习日本肠镜操作技法书籍后,自学单人肠镜,通过2个月的时间将单人肠镜检查从初学到熟练,开启了医院的“单人肠镜”时代。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先后在医院率先开展了被称为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三驾马车”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经十二指肠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及治疗(ERCP)、超声内镜(EUS),提升了医院消化内镜的技术水平。最近,他又成功完成全市首例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RAT),为急性阑尾炎患者带来“不开刀就治愈”的治疗新体验。
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提升的过程。作为全市采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肿瘤的“第一人”,第一医院南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主任孙玺媛从零起步,成立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她不仅运用中医智慧,为肿瘤患者特别是一些不能接受西医治疗的患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她也将市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逐步打造成省级中医肿瘤重点专科、省中医老年病学科领军人才梯队。
任何一个行业都是通过大量的经验积累,才能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医生也是如此。第一医院南院心胸外一科负责人曹忠宇相信“1万小时定律”。为了提升胸腔镜操作水平,他每天晚上自己在家用模拟箱练习基本操作,靠着一遍遍练习、一台台手术的积累,在胸腔镜操作上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医院引进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区首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后,曹忠宇又开始在机器人手术领域不断探索。截至目前,他带领团队完成了940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他用一台台“首例手术”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在医学技术上勤学苦练,让优秀医学人才一次次成功挑战医学难题。第一医院南院血管外科完成省内首例胸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胸主动脉瘤腹膜支架体内开窗术,成功破解了两枚“血管炸弹”;南院产二科完成成功概率约为14/10万的双胎延迟分娩,在一胎夭折的情况下打赢“保胎大战”;北院心内二科在全市率先成功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血管内冲击波碎石术,填补了区域内复杂冠心病微创治疗技术的空白;南院心内二科先后独立完成冷冻球囊消融术、全市首例脉冲消融房颤手术,推动全市复杂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发展;北院神经外一科成功独立开展密网支架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为高风险脑动脉瘤患者带来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今年以来,医院组织申报新技术40项,涉及19个专业、25个科室。
业成于坚 推动区域医疗发展
作为省西北部地区区域医疗中心,第一医院积极为区域健康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赋能加力。医师们坚守医者仁心、勇担健康使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医疗需求。
面对急危重症患者,第一医院的医师们愿当“守护神”——
第一医院北院普外一科联合麻醉科、输血科、ICU等多科室组成“生命战队”,成功抢救脾破裂、失血量高达4000ml的少年;南院产一科和南院风湿免疫二科通过多学科协作,联手破解多个免疫性流产难题,为反复妊娠失败的女性重新带来希望;南院骨一科与南院康复一科接力,为一名被车撞伤、全身9处骨折的患者,完成3次手术和长达半年的康复训练,让患者可以重新走路……2024年医院参与重大抢救17次,组织8次应急演练,196次多学科会诊(MDT)为疑难病例点亮希望。
第一医院南院心内二科成功为一位90多岁的老人完成心脏双腔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刷新了医院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的最高年龄纪录;北院眼二科为108岁老人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术+人工晶体植入术,证明年龄从不是追求光明的阻碍;南院神经外一科为99岁老人实施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钻孔引流术,成功挑战大脑的“生命禁区”和手术的“年龄禁区”。
引领医疗技术创新,第一医院的医师们勇为“先行者”——
今年4月,第一医院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突破1000例。自2021年3月引进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以来,医院心胸外科、普外科等十多个科室开展了肺癌根治、胰十二指肠切除等复杂术式,完成肺部双次亚段联合切除、胰体尾切除等“天花板级”手术,还成功实施消化道双原发癌同期微创切除、多学科联合手术等。医疗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和多学科协作,显著提升诊疗效率与患者体验,引领区域外科手术进入“智能精准时代”。
2023年10月,第一医院率先完成省西部地区首台第Ⅱ代骨科手术机器人“首秀”以来,骨科医疗团队多次挑战并成功突破“高难度”“高风险”骨科手术,完美实现了预定手术目标及治疗效果。第一医院南院骨一科完成东三省首例机器人辅助下复发性脱位髌骨内侧支持带(MPFL)重建术,正式开启了医院骨科机器人应用于运动医学领域的新篇章。目前,医院已完成骨科机器人手术178例。
改善基层医疗服务,第一医院的医师们善做“指导员”——
第一医院派出医务人员参加援非医疗工作、新疆对口支援工作任务,驻村帮扶拜泉县、依安县、龙江县,包县帮扶克东县、富裕县、海伦市等地基层医疗机构,常年在外帮扶人员在35人左右。从克东的诊室到海伦的病房,从富裕的手术台到新疆的支援点,他们用精湛医术填补诊疗空白,助力当地医院为基层百姓筑牢健康防线,让优质医疗服务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第一医院通过开展巡回医疗、建立“名医工作室”等形式,为基层医疗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克东县开展巡回医疗时,10名专家一周内接诊患者超千人次;目前医院已建立14个基层“名医工作室”,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第一医院南院普外一科开展“普外手术直播日”活动,通过云端直播形式,向市县级医疗机构临床医生“零距离”展示适用于本地区开展的前沿微创技术,搭建起区域医疗技术共享平台。
以高尚医德守护生命,以精湛医术服务患者。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第一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将继续以仁心为镜涵养高尚医德,以匠心为杖勇攀医学巅峰,为医院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健康鹤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