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疗特色 >>医疗资讯

医疗特色

医疗资讯

以爱为舟 渡抗癌漫途——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暖心呵护患者健康

发布时间:2025-07-18 浏览次数:
字号: + - 16

  在医院众多科室中,中西医结合肿瘤科总萦绕着一种特别的气息。这里,一群身着白大褂的身影,正以爱为舟,载着患者在漫长崎岖的抗癌路上艰难却坚定地前行。他们手握中西医结合的专业利刃勇抗病魔,更以直抵心底的温暖,为濒临绝望的生命点亮希望的灯火。

精准诊疗,中西医共筑的生命防线

  推开中西医结合肿瘤科的大门,严谨专业的气息与脉脉温情便一同涌来。科室深耕中西医结合特色疗法,面对肿瘤患者千差万别的病情,搭建起独一无二的个性化诊疗体系 —— 西医的精准检测、西药治疗与放化疗技术,如同精准的手术刀直抵病灶;中医的辨证施治、中药调理与针灸理疗则似温润的溪流,滋养受损的机体。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对抗癌魔的坚固防线。

  肺癌晚期的诊断书让王大爷的世界瞬间崩塌。彼时他虚弱得连下床都费力,更别说承受化疗的冲击。科室团队迅速制定治疗方案,用西药遏制肿瘤的“嚣张气焰”,配合中药汤剂补气养血、扶正祛邪的功效调理,应用穴位贴敷缓解化疗带来的种种不适。如今的王大爷,不仅癌细胞得到有效控制,脸上也重新泛起健康的红晕。每次复查,他总会拉着主任的手反复念叨:“是你们把中西医拧成一股绳,才把我从悬崖边给拽了回来!”

细节服务,流淌在病房里的温情

  治疗之外,科室的关怀像细密的雨,渗透在每个日夜。病房里,护士们的脚步总是轻轻的,整理床铺时会特意掖好被角,更换输液时会先搓热双手。她们记得谁偏爱热一点的水,谁夜里容易咳嗽,谁看到针头会紧张——这些琐碎的记忆,串起了与患者朝夕相处的时光。

  “心灵驿站”的沙发总带着阳光的温度,护士们在这里化身最耐心的倾听者。张阿姨化疗后第一次掉头发时,躲在被子里哭了一下午。第二天,护士长牟男拿着一顶浅棕色假发送给了张阿姨,安慰说:“阿姨,这发色衬得您肤色多亮,等病好了,咱们一起去烫个新发型!”简单的话语像钥匙,打开了张阿姨紧锁的心门。晚期患者李爷爷颤抖着写下给孙子的生日祝福,护士赵雨岚精心挑选了漂亮的信封装好转交给老人的儿子。这份跨越生死的牵挂,在医护人员手中传递得格外郑重。

30.jpg

  还有一位宋先生,他曾是科室里最“倔”的患者,一度因为自暴自弃把护士给他的药倒在地上。可当他看到护士并没有为此而责备他,而是用关切言语去鼓励他,再重新将熬好的药送到他手上,终于红了眼眶。此后,他成了病房里的“大队辅导员”,一看到丧失治疗信心的病友,他就会用自己的经历去鼓励他们。临终前,他留下一封感谢信,还有亲手写的诗歌《最美的白衣使者》。“我在病痛中苦苦呻吟,是你们抚慰着我绝望的灵魂……”——文字和歌曲被科室主任孙玺媛珍藏在手机里,成为了最珍贵的奖状。

31.jpg

32.jpg

延伸关怀,播撒在征途上的希望

  科室的医护团队深知,抗癌之路从来不是孤军奋战。每月一次的患教大讲堂,已经在护士长的日历上标注了三年。从“怎么吃能增强免疫力”到“中药怎么煎效果最好”,医生们讲得细致,患者们记得认真。吴大娘确诊肝癌时,儿子在外地打工,她一度想放弃治疗。直到在大讲堂上听到新的治疗方案,又在家属活动室里认识了同样独自抗癌的刘大姐,才重新鼓起勇气。“这里的医护不说漂亮话,可做的事都暖到人心尖子上。”吴大娘说,长期陪她住院的老伴在患者活动室里学会了下象棋,还交了几个棋友,“他心情好了,我治病也有劲儿了。”

  每周清晨的八段锦练习,是病房的一道风景线。考虑到患者可能会不好意思跟着视频做,主任和护士长就带头站在前排,医护人员们排着队跟在后面。张大爷腿脚不便,护士杨悦就扶着他慢慢做;赵阿姨胳膊抬不高,医生陈沫岚会特意放慢动作教她调整姿势。音乐声里,大家的动作或许不标准,可脸上的笑容却越来越舒展了。

35.jpg

  在中西医结合肿瘤科,每一位出院的患者都会收到一个“健康礼包”:贴着科室联系电话的康复手册和中医养生小贴士。他们也会定期接到科室医生的随访电话,医生们会仔细询问患者近期身体情况以及睡眠饮食情况,再结合具体问题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逢年过节时,护士们的祝福短信总会准时发来。这份牵挂,让患者在家也能感受到来自第一医院医护人员的温暖。

  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用专业筑牢生命的防线,用爱心温暖抗癌的征途。他们或许不能阻止风雨,但总能为患者撑起一把伞;他们或许不能改写结局,但总能让过程多一份温暖。病房里,每一句清晨的问候,每一次深夜的守护,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信念:以爱为舟,终能度过漫漫长途,让希望的种子,在每个生命里重新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