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讯
失血4000毫升!上演“极限救援”——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多学科协作成功抢救创伤性脾破裂休克少年
出血4000毫升是什么概念?儿童的血容量约占体重的8%-10%,即每kg有80-100ml血液,以一个体重50kg的儿童为例,其体内的血液总量约为4000-5000ml。如出血量超4000ml,意味着身体里几乎所有的血液流失,这无异于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近日,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上演了一场生命的“极限救援”。在3小时的紧张手术中,医疗团队凭借精湛医术和顽强毅力,成功为一位脾破裂、失血量高达4000ml的少年实施脾脏修补手术,最终为少年夺回“第二次生命”。
3月18日晚,第一医院北院急诊室被一阵急促的救护车鸣笛声打破寂静。14岁的小宇因打球时意外摔倒,导致左上腹严重撞击,入院时已面色惨白、意识模糊。监护仪上不断跳动的数据令人揪心:血压低至89/57mmHg,心率快达120次/分;床旁超声探查显示,其腹腔内大量积血,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一系列检查结果无一不在警示着病情的凶险。“患者脾后缘有一个长3cm、深1cm的缺口,伴大量活动性出血,脾下极血管持续喷射性出血,预估总失血量超过全身血容量的80%,每个脏器都在‘生死边缘’挣扎。”北院普外一科主任刘鹏回忆。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医院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北院普外一科联合麻醉科、输血科、ICU等多科室组成“生命战队”,各科室密切协作,争分夺秒展开抢救。传统观念认为,脾脏损伤过大首选全脾切除,手术简单、风险小,但患者也会失去脾脏。考虑到患者年仅14岁,失去脾脏可能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发生感染、持续高烧、重感冒的几率,对今后生活影响较大,于是手术团队决定大胆尝试脾脏修补术。
随着手术室无影灯亮起,一场与死神的较量正式拉开帷幕。麻醉团队迅速建立中心静脉通路并开始静脉输血,同时创新性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将晶体液严格控制在1500ml,最大限度减少稀释性凝血病的发生;输血科同步启动紧急供血机制,短短1小时内调配红细胞4U、血浆800ml,为抢救“战场”及时“输送弹药”。由于出血量大,开腹瞬间大量积血喷涌而出,术野被完全淹没,必须争分夺秒控制出血源。由于儿童内脏血管纤细,对精准度要求极高,手术团队立即采用双人四手止血法,医生刘洋用纱布填塞,刘鹏则用血管缝线精准缝扎破裂处及血管。耗时3个小时,历经多次低血压危机,在血红蛋白仅为45g/L的情况下,手术最终成功完成,不仅出血得到有效控制,脾脏也得以最大程度保留。
术后,ICU团队立即实施目标导向性体温管理,将患者核心温度严格维持在36.5-37℃,为身体机能恢复创造最佳条件;护理团队精心设计阶梯式早期活动方案,术后72小时便帮助患者实现床旁坐立,加速康复进程。每日超声监测结果显示,患者的脾脏血供逐渐增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康复,小宇康复出院,回归校园。
这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极限救援”,不仅是第一医院多学科团队无缝协作的完美呈现,更是医院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硬核实力的有力佐证。从术前精准评估、术中生死博弈到术后精心护理,多学科专家紧密配合,用专业与默契筑起了生命防线。未来,第一医院将始终践行“生命至上”的医者初心,持续深化多学科协作机制,不断磨砺救治技术、优化服务流程,以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和温暖人文的关怀,在守护区域百姓生命健康的道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