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讯
中医开出“青春处方” 全面呵护身心健康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南院中医门诊“身心同调”治疗青春期患者
一张灿烂的笑脸,定格在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南院中医科门诊的复诊现场。15岁的小刘同学早已不是初诊时那个被厌学、躯体疼痛与负面情绪裹挟的模样,如今的她乐观开朗,眼里重拾了青春期应有的鲜活光彩。这份跨越阴霾的治愈力量,既藏着耐心疏导的温柔陪伴,更源于中医“身心同调”的独特智慧与温暖守护。

小刘同学生活在单亲家庭,长期缺乏完整的家庭陪伴,渐渐封闭了自己的内心。起初,她只是沉迷手机、拒绝上学,随后一系列的“怪病”接踵而至:胸口长期憋闷如压巨石,稍一活动就气短心慌;情绪极易失控,一点小事便烦躁落泪;还总被恶心、胃痛反复折磨,夜里要么辗转难眠,要么多梦易醒,便秘问题也持续了许久。到医院就诊后,小刘被确诊为抑郁症、焦虑症。母亲带着她辗转了多家专科门诊,尝试了多种治疗方案,可她的情绪不仅没有好转,躯体症状反而愈发严重,甚至出现了伤害自身的危险行为。
眼看孩子的情况愈发严重,母女俩便来到第一医院南院中医科门诊兼青少年身心健康门诊,找到了主任医师蒋岩。“初次见到小刘时,她低着头进门,双手攥着衣角,浑身都透着紧张和抗拒。”蒋岩没有急于号脉开方,而是与小刘轻声聊起她感兴趣的手机游戏、学校里的细碎趣事。在耐心倾听与引导中,蒋岩不仅摸清了孩子情绪的问题是源于长期孤独感引发的自我否定,更从中医视角看到了关键——她所有的躯体不适,都是“情志不畅”引发的连锁反应。

“中医讲‘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情绪长期郁结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胸闷、胃痛、失眠等问题;反过来,身体的不适感又会加重情绪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蒋岩解释道,针对小刘的情况,治疗不能只做心理疏导,必须“身心同调”。为此,蒋岩结合患者舌苔厚腻、脉象弦细的体质,开出疏肝理气、健脾养心的中药方剂,并教会小刘用“深呼吸法”和“情绪日记”调节状态。
在中药调理的逐步作用下,小刘的改变正一点点悄然发生:胃痛、恶心的症状渐渐减少,夜里能踏实睡上五六个小时,困扰许久的便秘问题也明显缓解。身体的不适感褪去后,她烦躁的情绪慢慢平和,不再沉迷手机,偶尔还会主动和母亲分享学校里的趣事。两个月后,小刘胸闷、心慌、失眠等所有躯体症状已完全消失,不仅重新拿起课本认真预习功课,周末还会主动约同学出门散步。“以前她总念叨‘活着没意思’,现在常会笑着跟我说‘明天要找老师请教难题’。”看着女儿从封闭消沉到开朗向上的蜕变,母亲也重新拾起了生活的希望。


在蒋岩看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会通过“躯体化” 表现出来,尤其是单亲、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更容易因情感缺失引发情绪郁结。心理疏导能解开“心结”,但身体的瘀滞需要中医调理来打通。中医治疗青少年心理相关问题的核心在于“身心合一”,通过中药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消除躯体不适带来的情绪负担,再配合心理疏导化解心结,双管齐下打破身体与情绪的恶性循环。如今,越来越多像小刘同学这样的孩子,在中医“身心同调”的呵护下,走出了心理阴霾,重新拥抱阳光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