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讯
120公里生命接力 救回脑梗超窗患者——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成功救治高难度大血管闭塞患者
9年前的颅内血管支架患者,突发脑梗死!送到当地医院抢救时,已经超过了溶栓时间窗。此时,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与死神的博弈,都承载着对生命的强烈渴求。当家属决定把患者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送到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救治时,一场跨越120公里的生命接力赛就此拉开序幕……
8月17日上午9点多,家在莫旗的王女士接到母亲的电话,告诉她父亲突发偏瘫、言语障碍、意识模糊近1小时。王女士的父亲在9年前曾经接受过脑血管取栓支架手术,她怀疑可能是再次出现血栓,于是一边驱车赶往父母家,一边联系莫旗的医院进行溶栓治疗准备。然而,当王女士将父亲送到医院时,已经超过了4.5小时静脉溶栓窗口期。抱着一线希望,她联系了当年给父亲做手术的哈医大一院专家,专家建议将患者送到齐齐哈尔救治。
接到莫旗的紧急求助电话后,第一医院北院神经外一科副主任医师王伟君迅速锁定关键病情信息,同步叮嘱家属以最快速度送患者就医。在等待患者转运的过程中,医院已迅速启动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急诊、影像、介入手术室等多科室提前联动,同步完成抢救设备调试、人员配备等准备工作,为患者到院后的紧急救治筑牢“前置防线”。
为尽快将父亲送医,王女士第一时间联系齐齐哈尔交警求助。下午4点半左右,载着患者的车辆刚驶出高速,建华交警大队的警车便亮起闪烁的警灯,即刻上前开启护航。沿途交通信号实时调控、社会车辆主动让行,原本30分钟的城区路程,最终仅用10分钟便顺利抵达,为后续救治抢出了至关重要的“黄金时间”。患者抵达第一医院北院时,医护人员早已等在急诊门口,交警与医护人员无缝衔接,迅速完成患者转运,急诊检查随即展开。
经CT检查排除脑出血后,王伟君精准诊断患者为支架内血栓导致的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对于大多数卒中患者而言,溶栓时为发病后3小时内,最长不超过4.5小时;取栓的时间窗为6小时内,部分患者可延长至24小时。此时,距离患者发病已经9个半小时。每延迟1分钟开通血管,患者就会损失190万个脑细胞,平均失去1.8天健康生命。而王伟君面对的不只是超窗的考验,还有技术的难题。“支架内取栓,导丝导管要通过支架,再把支架内的血栓和支架远端血栓取出来,需要精细操作,1毫米的偏差都可能引发风险。”王伟君说。
据悉,支架内血栓致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取栓手术在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区并不常见,手术也比一般取栓手术更为复杂。由于原有支架网眼会阻碍取栓器械顺利通过,易引发卡顿、移位,且大脑中动脉分支多、管径细,需在不损伤血管壁的前提下精准定位血栓,操作容错率极低;支架内血栓常与原有支架金属丝粘连紧密,抓取时易出现血栓残留或支架牵拉移位,强行分离可能撕裂血管内膜引发新出血或血管夹层,抓取不牢则可能导致血栓碎片堵塞远端分支,加重脑梗死范围。同时,此类手术患者多有脑血管疾病史,血管基础条件差,部分还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进一步增加术中出血、术后血栓复发风险,需反复权衡取栓效果与安全边界。
下午5点30分,手术正式开始。王伟君凭借10余年的介入诊疗经验与过硬技术,成功打通患者闭塞血管、取出顽固血栓,实现血流精准再通,仅用一个小时便攻克了这一复杂病例的技术难关。次日,患者顺利从ICU转入普通病房,肢体肌力与语言功能逐步恢复:第1天,肢体有收缩反应;第3天,开始单字发音;第5天,不仅能说出完整句子,手与腿也可自主抬起……看到父亲显著的恢复效果,王女士难掩激动:“真没想到恢复得这么好,王医生就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8月21日,王女士一家专程将一面印着 “救命之恩终身难忘,医德医术堪为楷模” 的锦旗送到王伟君手中。这面锦旗,既是对医者仁心的由衷致敬,更成为对第一医院多部门协同救援机制高效运转的最佳肯定。
从120公里外的紧急求助,到警灯护航的生死速递,再到高难度手术的精准破局,这场跨越距离与时间的救援,不仅是个体生命的重生,更是第一医院已具备成熟急危重症救治体系的有力印证。而如此环环相扣的高效联动,也为百姓筑起了坚固的生命防线,让“生命至上”的理念在跨部门协作中落地生根,为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区复杂脑血管疾病救治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