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贴士
暑假带娃健康攻略:团聚时光更安心——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暑假健康科普专题
盛夏炎炎,暑假如期而至。孩子们带着对假期的热切期盼欢呼雀跃,家长们也满心欢喜地开启了温馨的“带娃模式”。本期健康科普,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的专家们精心准备了这份“暑假健康指南”,让每个家庭都能陪伴孩子度过一个健康充实、欢乐满满的暑假。
预防中暑篇
Q高温中暑的表现有哪些?
急诊医学科主任辛传有A:
在高温环境下,如果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有时也可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很有可能是中暑的先兆;如果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肌肉痉挛,俗称抽筋,可能是因为钠盐丢失引起的热痉挛;如果出现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恶心、头晕、心率明显增加、低血压、少尿,或伴有眩晕、晕厥等症状,可能是因为体液和钠盐丢失过多而引起的热衰竭。
Q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避高温
减少高温时段外出和剧烈活动;外出做好防晒,选择阴凉处行走。
保清凉
室内注意通风降温,合理使用空调、风扇;穿着宽松、透气的浅色衣物。
勤补水
如出现中暑先兆症状,要尽快到阴凉的地方休息并补充水分;如出现肌肉痉挛,除了上面说的处置措施,还要适当补充含盐或电解质的饮料;如果出现热衰竭要尽快就医。
注意!避免过量饮用含糖饮料和酒精。
Q其他注意事项有哪些?
·不要把年幼的孩子单独留在车内;
·高温时段——上午10时至下午3时,减少在户外逗留;
·长期户外活动要做好物理防晒,比如穿戴一些防晒服、遮阳帽,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饮料,还可以随身携带一些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游泳安全篇
Q儿童患有哪些疾病不适合游泳?
南院儿三科二病区主任刘春艳A:
·湿疹
有湿疹的儿童本来就脾虚,脾是主水湿运化的,脾虚会导致身体里的湿气代谢不掉(内湿),而游泳的时候,孩长时间泡在水里(外湿),会让更多湿气进入身体里,加重湿疹情况。如果儿童湿疹处于急性加重期,出现皮肤破损的情况下,游泳池的水可能含有细菌导致皮肤感染造成湿疹加重。
·过敏性鼻炎、哮喘
目前,游泳池最常用的消毒剂能够迅速杀灭微生物,防止传染病,但它的分解会伴着刺激的气味,刺激孩子皮肤、粘膜、头发,甚至诱发鼻炎、哮喘,所以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的孩子不宜在泳池内游泳。
·皮肤干燥
人工游泳池里的水pH值为6.8-8.5,这个范围高于正常皮肤的pH值(4.5-5.5),一定会对孩子皮肤有刺激性,会导致孩子头发、皮肤干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游泳完,会觉得头发特别干涩、形成一坨一坨散不开的原因。
·其他
皮肤破损、有严重的皮肤病,感冒、发烧、腹泻,刚注射完疫苗的婴儿在24小时内,不宜游泳; 刚吃饱饭不宜游泳,容易导致胃痉挛,甚至呕吐、腹痛等;刚剧烈运动后不宜游泳,否则容易加重心脏负担。
Q游泳时需要注意的耳部健康?
北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郭凤A:
中耳炎
游泳是孩子们在夏日最喜爱的消暑活动之一,但泳池里的水如果不干净,污水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就会在孩子游泳呛水时诱发中耳炎。
症状表现:患有中耳炎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耳痛、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表现为抓耳朵、哭闹不安;听力也会受到影响,对声音反应变迟钝;部分孩子还会出现发热、呕吐等症状。
预防措施:为预防中耳炎,家长要选择卫生条件合格的泳池,避免孩子在泳池中嬉戏打闹、呛水。游泳后,可以让孩子将头偏向一侧,单脚跳跃,使耳朵内的积水流出,还可以使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
外耳道炎
孩子的外耳道皮肤娇嫩,当耳朵进水后没有及时擦干,外耳道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原本存在于外耳道的细菌或真菌就会大量繁殖,诱发外耳道炎。
症状表现:外耳道炎发作时,孩子会感觉外耳道瘙痒、疼痛,有时还会流出分泌物,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张口和咀嚼。若发现孩子频繁抓挠耳朵,诉说耳朵痒痛,家长应引起重视。
预防措施:预防外耳道炎,要保持外耳道干燥。孩子游泳、洗澡后,可用干毛巾轻轻吸干耳朵周围的水分,也可以使用吹风机的冷风档,距离耳朵15-20厘米,轻轻吹干外耳道。
Q游泳时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南院全科医学科主任王大伟A:
适合游泳的时间:
傍晚(17:00-19:00):傍晚是中医认为的游泳最佳时段之一。此时人体的肌肉温度和身体状态都处于较好的水平,水温也相对适宜,不会像清晨那样过低,也不会像中午那样因阳光直射导致水温过高。此外,傍晚游泳可以帮助缓解一天的疲劳,放松身心。
清晨(7:00-9:00):对于体质较好、阳气旺盛的人来说,清晨游泳可以激活阳气,增强活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清晨水温较低,容易导致寒湿侵袭,因此建议选择室内恒温泳池,并做好保暖措施。
需避免的游泳时间:
清晨空腹时:清晨人体阳气尚未完全升发,空腹游泳容易耗损阳气,导致身体虚弱。
饭后1小时内:饭后立即游泳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
夜晚临睡前:夜晚游泳可能会导致身体过于兴奋,影响睡眠质量。
游泳时长建议:
一般来说,每次游泳时间应控制在1-1.5小时以内。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容易导致寒湿入侵,损伤阳气。
Q暑假期间睡眠方面需要注意哪些?
北院神经内五科主任于丽君A:
·制定暑期作息时间表
家长要与孩子共同制定科学的暑期作息时间表,固定起床/入睡时间(周末波动≤1小时),稳定生物钟节律。科学规划日程,采用“学习+运动”交替模式,劳逸结合提升效率,全家同步营造规律生活氛围。
·确保充足睡眠
小学生每天应保证10小时的睡眠时间,初中生应保证9小时的睡眠时间,同时要培养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切勿“报复性”熬夜及过度补觉
部分孩子因白天时间多用于学习,晚上通过熬夜补偿娱乐时间,看电视、玩游戏;或是在假期过度补觉,导致日夜颠倒,这些行为都会扰乱生物钟,增加开学后“暑期综合征”出现的几率,需及时引导纠正。
暑假是父母与孩子围坐分享日常、携手探索世界的团聚时光,每一刻都值得用心珍藏。快带上这份“暑假健康指南”与您的孩子共赴一段健康满溢、乐趣纷呈的夏日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