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绿色化的中国图景
《红旗文摘》
中国绿色现代化可通过“三步走”战略来实施。
绿色现代化在目前阶段的目标是“两降低、三提高”,即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为达到消耗总量峰值做准备)、主要污染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脱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资源生产率水平。
绿色现代化在“十三五”时期目标是:全社会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投资预计将达同期GDP的1.5%;实行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面积总量不减少的背景下,实现经济增长、城镇人口增长、粮食产量增长;力争实现两个“脱钩”目标:一是工业产出增长,工业用水总量开始减少;二是农业产出增长,农业用水达到高峰开始减少。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800万千瓦,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我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核电大国。按照我国政府已经承诺的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45%的要求,就需要在“十三五”时期将该指标设定减少16%,与此同时也需要单位GDP能耗降低17%,由此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进入较低增长阶段,如果经济增长率能够保持在7%左右的条件下,是能够实现这些约束性指标的;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就需要将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下降10%以上作为“十三五”时期最重要的约束性指标,对不同的地区还可以提出特殊的要求;我国已经进入“森林盈余期”,出现了“双增长”,在“十二五”时期中国提前实现了对世界的承诺,在“十三五”时期还要使绿色生态财富大幅度增长,大幅度提高碳汇能力,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96%,森林蓄积量增加10亿立方米。
到2030年,我国将建成生态文明型社会,建成环境保护体系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青山、绿水、蓝天的优美生态环境,主要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绿色发展,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随着我国继续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形成低污染排放的生产体系,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低于1500万吨、1748万吨,氨氮、氮氧化物排放进一步减少,固体废弃物处理率达到9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经济增长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脱钩,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代价降到最小限度,生态、生活、生产寻求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永续发展。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摘自《前线》2015年第8期)
来源:《红旗文摘》杂志
绿色现代化在目前阶段的目标是“两降低、三提高”,即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为达到消耗总量峰值做准备)、主要污染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脱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资源生产率水平。
绿色现代化在“十三五”时期目标是:全社会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投资预计将达同期GDP的1.5%;实行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面积总量不减少的背景下,实现经济增长、城镇人口增长、粮食产量增长;力争实现两个“脱钩”目标:一是工业产出增长,工业用水总量开始减少;二是农业产出增长,农业用水达到高峰开始减少。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800万千瓦,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我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核电大国。按照我国政府已经承诺的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45%的要求,就需要在“十三五”时期将该指标设定减少16%,与此同时也需要单位GDP能耗降低17%,由此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进入较低增长阶段,如果经济增长率能够保持在7%左右的条件下,是能够实现这些约束性指标的;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就需要将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下降10%以上作为“十三五”时期最重要的约束性指标,对不同的地区还可以提出特殊的要求;我国已经进入“森林盈余期”,出现了“双增长”,在“十二五”时期中国提前实现了对世界的承诺,在“十三五”时期还要使绿色生态财富大幅度增长,大幅度提高碳汇能力,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96%,森林蓄积量增加10亿立方米。
到2030年,我国将建成生态文明型社会,建成环境保护体系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青山、绿水、蓝天的优美生态环境,主要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绿色发展,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随着我国继续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形成低污染排放的生产体系,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低于1500万吨、1748万吨,氨氮、氮氧化物排放进一步减少,固体废弃物处理率达到9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经济增长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脱钩,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代价降到最小限度,生态、生活、生产寻求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永续发展。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摘自《前线》2015年第8期)
来源:《红旗文摘》杂志
责任人编辑:赵晶、谢磊
- 标签:
上一篇: 徐绍史:中国的战略机遇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