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对国家治理哪些问题更关注?

《国家治理周刊》

字号: + - 16

原标题:各界对国家治理哪些问题更关注

  国外媒体和学者高度评价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执政风格,关切中国未来走向

 

  理论界积极发声,建议总体规划研讨重大问题,形成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理论与思想支撑

 

  公众充满期待,希望能以现实的经济社会重大问题为导向,回应社会期待,凝聚正能量

 

  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国家治理思想的逻辑和要点,国内外媒体是如何解读和评价的,又引起了理论界的哪些思考和讨论,公众对“顶层设计”又有怎样的感知?通过较为全面深入的舆情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国家治理战略的思想精髓,有助于凝聚全社会力量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国先治吏:外媒高度评价,民众更多期待,专家称反腐将有三大新趋势

 

  反腐败既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柱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坚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大戏连台。

 

  《欧洲时报》6月27日刊文说,6月份,中共中纪委创下打虎三项纪录:一周内3个省部级以上官员落马、一次连打两个部级、一个副国级。另一头,作为公共资金的守护者,国务院审计署也交出这样一张成绩单:2013年发现并移送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线索314起,涉1100人。纪检对敏感官员不手软,审计对要害机构不客气,反腐局面再迎兴奋点。

 

  《华盛顿邮报》7月2日一篇报道指出,中国目前正在进行一场中国现代史上力度最大的反腐行动。报道说,中国新一届政府开展的这场反腐行动,比中国现代史上的历次反腐行动都要走得远。在过去半个世纪里虽然中国每一任领导人都曾向腐败宣战,但这轮反腐却不同于以往,每周都有新的官员或国企高管落马。

 

  《纽约时报》网站7月4日报道称,中国反腐机构的网站主页上的主要标志是共产党朴素而老派的金色锤子和镰刀。但是,在这种简单的表象下是如今一种新现实——中共中央纪律检察委员会为执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做出的“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指示,正在展开一系列活动。

 

  综合国内媒体报道发现,民众对中央下一步反腐举措期待极高。《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83.0%的受访者坦言2013年中央的反腐力度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72.7%的受访者明确肯定过去一年的反腐力度与成效,提升了自己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展望2014年的反腐败工作,81.3%的受访者直言充满期待,72.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有信心。

 

  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预测,今后反腐工作将出现三方面的新趋势:首先会加强腐败治本即预防腐败工作,具体来说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会加快推进权力清单制度;其次将可能启动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的试点工作,对于新提任领导干部个人事项的公开内容及形式,可能会出台更为具体的细则;最后,将会进一步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作用,扭转长期以来地方纪委无法有效监督同级党委的被动局面。

 

  全面深化改革:舆论关注怎样“啃硬骨头”,专家普遍认同深改突破口或在“法治国家建设”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大棋”如何“落子”、制度设计如何付诸实施,成为舆论、专家及公众关注的焦点。分析人士认为,习近平正通过反腐和整顿风气,为正在进行的深水区改革凝聚民心,排除障碍。

 

  《华尔街日报》5月19日报道称,国家发改委明确今年经济改革九大任务,显示经济改革正不断向前推进。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6月13日刊发《中国力战“政令不出中南海”》文章指出,中国的改革经验显示,地方创新一直是改革重要力量,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权威与地方积极性,两者缺一不可。针对司法体制改革,韩国《中央日报》发表评论说:“在强化地方司法服务方面,将改变原有的司法和行政管辖区完全重叠的现行体制,这也意味着消除地方政府的干涉及因此导致的制约”。

 

  巴西中国亚太问题研究所所长塞维利诺·卡布拉尔表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对全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新的长征”,必然会将中国发展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并且很可能为世界带来新的气象。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可能会给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是发达国家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面对国内外媒体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关注,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通过以后,大家都感到振奋。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执行,目前有三个方面的障碍需要解决:意识形态中的苏联模式障碍,特殊既得利益群体的障碍,旧体制所造成的障碍。

 

  对于改革面临的障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两大高层决策机构将如何运作也受到外界关注。下一步在集中各方面智慧的基础上,如何尽快确定这一轮改革的突破口,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认为,深改突破口或在“法治国家建设”,这一观点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

 

  治理体系完善:学者建议加强理论研究与政策咨询的力度,公众更关注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期待实践层面的探索与突破

 

  加拿大《星岛日报》3月5日社论称,习近平两会前召集全国省部级主要官员开会,阐述“国家治理”理念,强调要提高民众依法管理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及自身事务的能力,敏感的观察者结合政府去年大幅减政放权之举,认为未来在某些公共领域,政府让度部分空间给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可能性将升高。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治理体系的完善一方面需要国家重大课题的攻关,另一方面需要推进中国特色的智库建设。如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要理论的攻关,也需要改革研究的攻关。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治理和治理体系?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此,理论界已经有不少论述和表述,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作出进一步的梳理和界定。

 

  相较于理论界对于理论问题的研讨,公众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于一些切身利益相关问题的解决,如反腐、教育、就业、养老等“老难题”,能否通过治理转型得到“新解决”。同时,如何在公众参与方面开辟新途径,也成为实践层面的具体期待。

 

  北京大学教授王锡锌指出,公众参与是现代国家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对国家治理来说,宏观治理需要党和政府来指引把握,但是微观治理,有序的、有效的公众参与是一个关键,是微观民主很重要的实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众意见调查部主任冯楚军认为,无论是社会问题的处理,还是改革在深水区的推进,摸着石头过河就是一种公众参与,也是群众路线制度化的体现。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国家治理的系列论述,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积极评价、理论界的热议和公众的高度认同,而在不同层面,每个领域的关注点又有所不同。国外媒体及学者希望通过分析及梳理,了解未来中国政治走向;理论界建议总体规划研讨重大问题,形成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理论与思想支撑;公众则希望能以现实的经济社会重大问题为导向,回应社会期待,以此凝聚全社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正能量。可以预见的是,如何在基层将治理理论、治理模式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仍将引起各界持续密切关注。

责任人编辑:万鹏、谢磊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