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深化对“两创”的认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体会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两创”,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去年底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正确对待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应坚持的重要原则。2013年 12月30日,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讲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首次提出“两创”的要求。2014年2月24日,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再次进行了强调。3月27日他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重要演讲,第一次从文明的角度强调“两创”,提出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两创”,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两创”具有的重要性。那么,怎样理解“两创”,在实践中如何落实?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
第一,“两创”是我们党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所持的一贯态度和立场的新发展,是正确对待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悠久的中华文明。毛泽东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上,提出并确立了一系列重大原则。首先,明确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持的基本态度,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遗产,要继承好发展好。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要进行科学的总结,继承这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其次,明确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指向。继承的目的是古为今用,是为了服务当下的文化建设、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在实践中,毛泽东结合实际需要,终生学习、研究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最后,明确继承的方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毛泽东强调,要区分精华与糟粕,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即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些思想和原则,形成了我们党批判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这些思想原则进行了很好的坚持和大力弘扬,进一步巩固了我们党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对我们党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这一优良传统的新发展。首先,批判地继承是“两创”的基石和基础,“两创”是在批判地继承基础上提出的新要求。“两创”的前提是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前提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以,理解“两创”,不能离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能舍弃批判地继承。其次,“两创”在坚持批判地继承的同时,强调了创造地继承。实践证明,批判地继承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创造地继承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更高要求,只有批判地继承和创造地继承,才能实现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由此我们看出,“两创”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党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对于利用好中华文化这一独特资源、挖掘好中华传统美德这一宝库、发挥中华文明在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两创”着眼于中华文明在推动人类发展中的价值定位和责任担当,服从服务于当代中国崭新的文明观,具有深邃的历史视野和宽广的国际视野。
首先,从国际视野来看,“两创”指向的是在当今人类文明多彩发展、交流互鉴的大背景下,中华文明应确立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方略,中华文明对于推动人类发展应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这表达的是中华文明在推进人类发展中的价值定位和责任担当,这为“两创”指明了根本方向。其次,“两创”基于当代中国崭新的文明观,是为当代中国的文明观服务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深刻阐明了当代中国的文明观,笔者认为,这一文明观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文明是多样多姿多彩的,是平等的,是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文明之间应确立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文明伙伴关系。基于这一新的文明观,“两创”既要推动中华文明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做到洋为中用,又要使之焕发新的活力,积极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由此,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两创”有着自身鲜明的政治立场,即站在中国文明观的立场,反对“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普世文明论”。这是理解“两创”,应把握的基本方向。
第三,“两创”具有国际国内宽广的实践空间,应注意把握关键环节和着力点,在实践的内容、形式、载体等方面下功夫。
从国际视野来看,应把价值表达作为“两创”的重点。价值是文明的本质,不同文明是世界各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对价值进行选择的结果。应着眼于更多地运用世界话语和表达方式,深刻阐发中华文明蕴含的无穷智慧和丰富价值的正当性和独特性以及对于推动人类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处理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方面,运用中国智慧、阐发中国价值、提出中国方案,全方位、多层次展现当今中国的文明观蕴含的丰富内涵,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树立中华文明在当今世界的崭新形象。这是“两创”应努力实现的目标。
从国内来看,“两创”强调的主要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更好地发挥中华传统美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和基础作用。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看,“两创”适用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坚持批判地继承的同时坚持创造地继承,更好地推动当代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具体来说,落实“两创”,首先应着眼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要对中华传统美德中蕴含的大多数人民群众认同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和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其次,把提升大众生活、繁荣大众文化作为关键环节。大众生活以及大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具体最丰富最鲜活的载体。中华传统美德最广泛最深厚的现实基础也是在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之中。只有用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下来的具有永恒价值的传统美德和当今时代先进的价值观引领大众生活、统摄大众文化,为传统美德所蕴含的价值找到生活载体和文化载体,才能实现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后,把话语转换作为重要着力点,即把传统美德所使用的古代话语转换成为当代的大众话语,使之符合当前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作者单位: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
第一,“两创”是我们党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所持的一贯态度和立场的新发展,是正确对待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悠久的中华文明。毛泽东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上,提出并确立了一系列重大原则。首先,明确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持的基本态度,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遗产,要继承好发展好。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要进行科学的总结,继承这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其次,明确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指向。继承的目的是古为今用,是为了服务当下的文化建设、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在实践中,毛泽东结合实际需要,终生学习、研究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最后,明确继承的方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毛泽东强调,要区分精华与糟粕,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即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些思想和原则,形成了我们党批判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这些思想原则进行了很好的坚持和大力弘扬,进一步巩固了我们党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对我们党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这一优良传统的新发展。首先,批判地继承是“两创”的基石和基础,“两创”是在批判地继承基础上提出的新要求。“两创”的前提是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前提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以,理解“两创”,不能离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能舍弃批判地继承。其次,“两创”在坚持批判地继承的同时,强调了创造地继承。实践证明,批判地继承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创造地继承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更高要求,只有批判地继承和创造地继承,才能实现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由此我们看出,“两创”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党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对于利用好中华文化这一独特资源、挖掘好中华传统美德这一宝库、发挥中华文明在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两创”着眼于中华文明在推动人类发展中的价值定位和责任担当,服从服务于当代中国崭新的文明观,具有深邃的历史视野和宽广的国际视野。
首先,从国际视野来看,“两创”指向的是在当今人类文明多彩发展、交流互鉴的大背景下,中华文明应确立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方略,中华文明对于推动人类发展应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这表达的是中华文明在推进人类发展中的价值定位和责任担当,这为“两创”指明了根本方向。其次,“两创”基于当代中国崭新的文明观,是为当代中国的文明观服务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深刻阐明了当代中国的文明观,笔者认为,这一文明观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文明是多样多姿多彩的,是平等的,是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文明之间应确立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文明伙伴关系。基于这一新的文明观,“两创”既要推动中华文明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做到洋为中用,又要使之焕发新的活力,积极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由此,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两创”有着自身鲜明的政治立场,即站在中国文明观的立场,反对“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普世文明论”。这是理解“两创”,应把握的基本方向。
第三,“两创”具有国际国内宽广的实践空间,应注意把握关键环节和着力点,在实践的内容、形式、载体等方面下功夫。
从国际视野来看,应把价值表达作为“两创”的重点。价值是文明的本质,不同文明是世界各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对价值进行选择的结果。应着眼于更多地运用世界话语和表达方式,深刻阐发中华文明蕴含的无穷智慧和丰富价值的正当性和独特性以及对于推动人类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处理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方面,运用中国智慧、阐发中国价值、提出中国方案,全方位、多层次展现当今中国的文明观蕴含的丰富内涵,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树立中华文明在当今世界的崭新形象。这是“两创”应努力实现的目标。
从国内来看,“两创”强调的主要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更好地发挥中华传统美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和基础作用。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看,“两创”适用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坚持批判地继承的同时坚持创造地继承,更好地推动当代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具体来说,落实“两创”,首先应着眼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要对中华传统美德中蕴含的大多数人民群众认同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和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其次,把提升大众生活、繁荣大众文化作为关键环节。大众生活以及大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具体最丰富最鲜活的载体。中华传统美德最广泛最深厚的现实基础也是在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之中。只有用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下来的具有永恒价值的传统美德和当今时代先进的价值观引领大众生活、统摄大众文化,为传统美德所蕴含的价值找到生活载体和文化载体,才能实现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后,把话语转换作为重要着力点,即把传统美德所使用的古代话语转换成为当代的大众话语,使之符合当前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作者单位: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
责任人编辑:朱书缘、谢磊
- 标签:
上一篇: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前景
下一篇: 熊照元:掌握和运用“思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