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千金的半世情缘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字号: + - 16
在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记者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1951年,抗美援朝战场上,原空军二师一名飞行副大队长壮烈牺牲,与初恋情人阴阳两隔。时隔55年,73岁老人北上千里为烈士扫墓,找到了他的家人,了却当年许下的心愿。在上海,记者采访了故事的女主人公朱锦翔。

       女兵的天空

       打开包裹的一层层手帕,朱锦翔拿出了一张单人照片。照片里的人浓眉玉面,一身绿色军装更衬出男子汉的英雄气概,头顶大盖帽上“领空雄鹰”的徽章是牵动着朱锦翔一辈子的情愫——她向往驾驶飞机在蓝天飞翔,所以也喜欢飞行员。照片背后,钢笔草草写着:“锦翔同志留念:望你加强学习,提高阶级觉悟,在工作中锻炼自己,忘我精神继续努力。鹿鸣坤。”这是朱锦翔多年来最认真保存的一张照片。还有一张珍贵的照片,是鹿鸣坤生前随身携带、装在飞行图囊里的一张朱锦翔的军装照。他牺牲后,部队领导把这张照片交给了不吃不喝在床上躺了三天的朱锦翔。

       2006年的寻亲之旅又过去了8个年头,跟记者谈起发生在1951年的初恋,朱阿姨脸上仍然洋溢着幸福。她说:“那时候,鸣坤22岁,我18岁。我们两的恋人关系,堪称平淡,仅仅是一颗纯真的心。”朱锦翔保留的两人为数不多的几封通信中,都是谈工作、谈战事,互相鼓励、共同追求进步。

       朱锦翔和鹿鸣坤的通信

       锦翔:

       最近几天工作忙否?此次上级给的光荣任务,也是你所盼望的。这次可是达到你的欲望了,你的思想,我想,一定是痛快的。我也是同样。

       我们一起去。要去,准备好,轻装背起背包来,就不能和这里一样,要战斗化。还要准备和寒天做斗争,要把被子做厚一点,买几双粗线袜子。

       我思想准备好啦,有充分战斗信心。好啦,我要去做飞行计划去。再见。

       鸣坤

       鸣坤同志:

       来这里整整半个月,满以为你们会在月底回华东,所以一直未曾给信,请谅。元旦在即,51年马上要过去了,但不知这次担任任务的你们仗打得怎样,你身体如何?深为挂念。

       我时常希望看到你亲笔写的笔迹直至胜利回来,我遥远地祈祷你身体安康精神愉快,多打下几架飞机实现你的预言。

       锦翔

       (第一封信已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第二封信为朱锦翔预感鹿鸣坤已牺牲时写的,节选。)

       初恋的感情、人生的誓言朱锦翔始终忘不了。1986年,她利用在长春开会的机会,专程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看望了埋葬在那里的鸣坤。她心里默默对鸣坤说:“你的灵魂一定能感觉我来看你了,有生之年我一定会去山东老家看望妈妈的。”这是朱锦翔第二次来看望鹿鸣坤。第一次是在1956年夏天,朱锦翔从哈尔滨实习返回北京的途中。那天适逢陵园关闭日,她决堤的泪水让守门人破例打开大门。在墓前,朱锦翔吐露心声:“我正积极争取入党,等入了党,我就回去看妈妈……”

       “那您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都没有去山东看望鹿鸣坤的母亲?”看到记者有些不解,朱阿姨解释道:“当初,我两约定,参战期间,我积极争取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等战争结束了,两人一起去山东老家看望送子当八路的妈妈。可是,那个年代,选拔衡量一个人,政治为先,我的家庭出身不好,在入党问题上始终阴差阳错,赶不上趟。熬到‘四人帮’粉碎,几十年该办的事情都堆积到一起了,为丈夫平反、为孩子奔前程、为自己落实政策归队等等,一件接着一件。我们这辈人生活得太累、太难,我只好把看望鸣坤妈妈的事情压到了心的最底层。”

       寻亲之旅

       定居上海后,往事经常如电影一般在朱锦翔眼前浮现,最终定格在对初恋的承诺上。18岁的小女兵如今已成白发苍苍的老妪,妈妈她老人家如今还在世么?她深感再不行动,连兑现承诺的能力都失去了。

       2006年夏天,她独身一人登上了北去的列车。在烟台民政局找寻无果后,她求助于《烟台晚报》。在报社记者的陪同帮助下,朱锦翔一行来到了莱西县河头店镇大淳圩村,见到了鹿鸣坤的外甥和大外甥女。从外甥女嘴里知道,外婆早年随着母亲(鹿鸣坤的姐姐)逃荒到北大荒了,多年前已经病逝。朱锦翔决定,去北大荒。这一路,《烟台晚报》、“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等多家媒体和单位对她进行了关注报道、给予了无私的帮助,《沈阳晚报》更是派出专车和记者,先陪同朱锦翔前往北陵烈士陵园祭扫,然后直奔北大荒。

       2006年10月2日傍晚,73岁的朱锦翔来到了黑龙江鸡东县东海乡群英村,见到了鹿鸣坤的姐姐。她克制不住激动,扑向大姐,不住流淌的泪水拉近了两人的距离。86岁的大姐喃喃道:“妹妹,难为你了,大老远地来看我们。见到你就如同见到了我鸣坤。”在相处的8天时间里,她们聊到妈妈辛劳的一生,伤心落泪,聊到小时候鸣坤的聪明可爱,又忍不住放声大笑。两位老人朝夕相处,恨不得话尽55年的情谊。

       2010年10月,在上海浦东上钢社区和志愿军老战士联谊会共同举办的纪念抗美援朝六十周年大会上,朱锦翔以《为了兑现当年的承诺》为题,讲述了辗转数千公里寻找战友亲人的故事,深深感动了听众。2013年,由上海市文联艺术促进中心和浦东新区上钢社区联手,将朱锦翔的故事作为第一幕,创排了多媒体小剧场话剧《红润?追梦的人》, 随后在上海8个区县巡演。朱锦翔“信守承诺?一段绵延半个世纪的不了情缘”打动了更多的人。朱锦翔说:“讲我的故事,是想让更多的人记住我们的历史,记住那些为人民、为祖国献出生命的英雄烈士,不要忘记曾经的战火纷飞,要牢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本刊记者 李惠男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责任人编辑:实习生、朱书缘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