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国家强盛的第一战略

《行政管理改革》

作者:薄贵利、程志勇
字号: + - 16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和人才工作,多次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贯彻习近平同志的人才战略思想,将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为强国第一战略,对于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宏伟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强国战略,如人才强国战略、质量强国战略、文化强国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创新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质上是创新强国战略)、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网络强国战略,等等。这些重大战略,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的重要结晶,是引领我国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道路科学发展的宏大部署。其中,人才是最活跃的要素,是决定战略成败和国家兴衰的最根本的要素。因此,在诸多强国战略中,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国家强盛的第一战略。

       一、人才强国战略是强国第一战略的依据

       人才强国战略是强国第一战略,既是由人才资源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也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决定了人才强国战略必然是强国第一战略

       自人力资本理论诞生以来,人们对人才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加深刻、更加系统的认识。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我们党深深地认识到人才资源的重要价值,做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这一重要判断,既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又有力地指导了我国人才事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和人才工作,多次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例如,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 [1]

       既然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依靠人才实现国家强盛的战略自然是强国第一战略。唯其如此,才能将人才资源的科学开发、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位,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顺应世界潮流,真正发挥第一资源的作用。否则,人才强国战略在实践中就可能打折扣,其应有效用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应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必须将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为强国第一战略

       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蓬勃兴起。与以往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同,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仅发展迅猛,影响广泛,而且种种颠覆性科学技术层出不穷,从而催生一系列重大的产业变革,创造出从未有过的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其影响将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包括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和国际政治结构格局。

       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所有国家都提供了机遇,对所有国家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而真正能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的国家,是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并为人才作用的发挥提供了良好体制机制的国家。一句话,有效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战略手段就是人才,是能够紧跟和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创新型高端人才。不论哪个国家,只要造就和凝聚了一大批这样的人才,就能够占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制高点,掌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导权,发挥先发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为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现其三个阶段的战略目标,必须紧紧抓住“人才”这个牛鼻子,将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为强国第一战略。对此,习近平同志在《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和《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三)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将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为强国第一战略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随着我国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推进,这一问题会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靠创新驱动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才。只有将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为强国战略第一位,才能以人才的优势有效地弥补人均资源少、环境压力大的短板,实现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我国高端人才、创新型人才偏少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例如,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数为43341190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3.6%,大学本科学历为31.6%,其余64.8%为大专、中专及以下学历。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为73281096人,其中,研究生学历的占5.2%,大学本科学历的占38.9%,其余55.9%为大专、中专及以下学历。[2]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尖锐地指出:“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豪的。但是,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 [3]我国人才队伍的这种状况,既难以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要求,更难以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只有将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为强国第一战略,加大力度开发人才资源,加大力度培养出水平更高、能力更强的创新型高端人才,才能真正解决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矛盾,使人才队伍适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才能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迎难而上,实现弯道超车。

       二、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为强国第一战略的要求和对策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强调将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为强国第一战略呢?

       仔细分析可以看到,“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具有相对意义,如在5个发展要素中,人才发展优先于其他4个要素,是优先,优先于其他2个或3个要素,也是“优先”。而把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为强国第一战略,那就意味着在强国道路上,要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第一位。在实践中,要求把人才的“四个优先”即“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发展为“人才资源首先开发,人才结构首先调整,人才投资首先保证,人才制度首先创新”。由“优先”到“首先”,虽只一字之差,但认识上更加到位,实践上也将更加有力。

       (一)人才资源首先开发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与此同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在急剧减少,资源与能源危机早已拉响警报。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以后,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才资源的巨大价值,正如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所指出的那样:“人类的未来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取决于其智力的挖掘。地球上最丰富的矿藏是在人的脑子里,影响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不是石油,也不是其他矿藏,而是通过人类智慧的开发来更好地利用这些矿藏。”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中更加明确地指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我们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只有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首位,切实改革人才资源开发的体制机制,才能造就出高质量、创新型的人才大军,为实现强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人才结构首先调整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调整、不断优化、不断高级化、不断现代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才结构要首先调整,首先优化,首先高级化,首先现代化。因为,在现代社会,人才不仅具有支撑作用,高端人才还具有引领作用。只有首先调整人才结构、优化人才结构,使人才结构不断高级化、现代化,才能促使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经济社会结构的高级化和现代化。

       人才结构既包括宏观层面,也包括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人才结构的微观层面是指人才的内在素质和品格,它是人才结构优化和现代化的内在基核。在重视人才的宏观和中观结构调整优化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微观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现代化。正如美国现代化问题理论家英格尔斯所指出的那样:“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 [4]

       (三)人才投资首先保证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 培养和造就这样一大批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就必须加大人才投资。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人才投资水平比较低,直到2012年,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才达到4%。此后,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到2015年,已经占到GDP的4.26%。但与国际比较,仍然不高。例如,2012年,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4.7%,其中挪威达到6.5%。因此,在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实践中,必须首先保证人才投资,依法规定人才投资占GDP的比重,依法保证这一规定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

       (四)人才制度首先创新

       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作用,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首先改革和创新人才制度,“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核心问题是尊重人才的自主性,给予人才以充分的自由,使人才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人才制度,有的禁锢了人才的头脑,有的捆住了人才的手脚,使人才的潜力和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落实强国第一战略,必须以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核心,以创造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为重点,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制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5]

       当前,迫切需要创新人才管理的顶层制度,将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改为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该小组之下的办公室提升为正部级。这将有利于打破人才工作的“小马拉大车”局面,强化人才管理机构的权威性;有助于打破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壁垒,推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制度创新;有助于落实习近平同志的人才战略思想和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将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为强国第一战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不仅要高度重视人才强国战略,而且要始终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定不移、持续不断地抓下去,不允许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搪塞推托。将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为强国第一战略,对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

       [2] 中共中央组织部.2015中国人才资源统计报告[R].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31,61.

       [3]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每日电讯,2014-6-10(2).

       [4] 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A].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8.

       [5] 习近平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 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N].人民日报,2016-5-9.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7年第10期)

责任人编辑:曹淼、谢磊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