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刻内涵
《行政管理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第六部分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题,阐释了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交汇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措施,强调了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充满了深刻的内涵意蕴。
一、发展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人民民主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政治学的基本命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构成核心的政治理念。
第一,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创造主体。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宽广,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制度建设越来越完善。
第二,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主体。没有人民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挥,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来看,人民群众切实担当起了国家主人的责任,人民或亲自、或依法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充分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同时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活动进行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第三,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治理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依法治国,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人,在依法治国中处于主体地位,起着主体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法治的方式实现当家作主,人民以法治的方式治理国家,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党人和领导干部,无论何时都必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积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帮助人们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要广泛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要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决策和工作的全过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呼声,并在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
二、发展民主政治必须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一,发展必须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意义上的发展。发展是关于事物向前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渐进与突变、连续与中断、平稳与跳跃等诸多形态,这样的发展始终在进行着。在政治领域,政治发展同样在不停地发生着。不能把政治发展束定在某一阶段,似乎在其他时期、其他阶段,就不存在发展了。
第二,政治发展不可能只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多样性和多模式是各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不能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就是最优越的,发展中国家只有照搬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才能发展。实践已经证明,经济社会较落后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实现政治发展,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模式是完全行不通的。在中国,无论是直接选举还是间接选举,都不搞两党制或多党制的竞争选举,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和共产党形成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和共产党一道为中国式民主的发展建言献策、出力使劲,绝不像西方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那样,为了争夺执政地位,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而彼此对立,互相倾轧,从而有力地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是一种崭新的模式,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政治发展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础之上,政治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发展要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
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同时借鉴和吸收世界上一切政治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创造出适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不断发展、完善,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不断充实、扩大的政治内容和形式。
三、发展民主政治必须大力推进协商民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通过协商民主的形式,才能够把人民最广泛地、最大限度地涵盖进来、包容起来。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借重协商民主形式。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当然包含着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没有也不能排斥选举民主,选举民主是不可或缺的。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即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两种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但是,若对这两种民主政治形式进行比较的话,显而易见,协商民主更为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
四、发展民主政治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营造这样的政治局面,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针对的不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而是存在着很大弊端的具体政治制度。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否定,而是要完善。当前,政治体制改革针对的具体政治制度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国家公共事务归根到底要通过公职人员贯彻执行。为政之道,首在用人,要能够行之有效地选拔、培养和使用公务人员。要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要坚决纠正唯票、唯分、唯生产总值、唯年龄等取人偏向,坚决克服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倾向。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党的干部政策,不准任人唯亲、搞亲亲疏疏,不准封官许愿、跑风漏气、收买人心,不准个人为干部提拔任用打招呼、递条子。杜绝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恶劣现象,建设一支清正廉洁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第二,进行决策体制改革。在现实政治生活实践中,一些“一把手”及领导者拍板定案,几乎成为一种不成文的决策模式。有的地方决策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唯上论”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围绕上级领导批示开展决策。必须深化改革,建立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决定》规定了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包括“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同时要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的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
第三,进行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改革。传统政治体制在权力制约监督方面,实际上使各级一把手以及主要干部成了“特殊人物”,处于“虚监”“失监”状态。克服这样的缺陷,就要形成严密的权力制约监督体制,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的制度安排。实行权力清单制度和责任清单制度,公开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健全不当用权问责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四,进行基层治理体制改革。传统政治体制缺乏基层民主自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层面是发展基层民主。必须建立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健全民主治理制度,实行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的自治方法,对干部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监督。企业职代会、城镇社区自治委员会以及其他群众团体,都要在社会民主政治活动中起到积极作用。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7年第11期)
一、发展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人民民主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政治学的基本命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构成核心的政治理念。
第一,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创造主体。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宽广,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制度建设越来越完善。
第二,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主体。没有人民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挥,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来看,人民群众切实担当起了国家主人的责任,人民或亲自、或依法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充分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同时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活动进行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第三,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治理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依法治国,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人,在依法治国中处于主体地位,起着主体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法治的方式实现当家作主,人民以法治的方式治理国家,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党人和领导干部,无论何时都必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积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帮助人们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要广泛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要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决策和工作的全过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呼声,并在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
二、发展民主政治必须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一,发展必须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意义上的发展。发展是关于事物向前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渐进与突变、连续与中断、平稳与跳跃等诸多形态,这样的发展始终在进行着。在政治领域,政治发展同样在不停地发生着。不能把政治发展束定在某一阶段,似乎在其他时期、其他阶段,就不存在发展了。
第二,政治发展不可能只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多样性和多模式是各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不能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就是最优越的,发展中国家只有照搬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才能发展。实践已经证明,经济社会较落后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实现政治发展,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模式是完全行不通的。在中国,无论是直接选举还是间接选举,都不搞两党制或多党制的竞争选举,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和共产党形成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和共产党一道为中国式民主的发展建言献策、出力使劲,绝不像西方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那样,为了争夺执政地位,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而彼此对立,互相倾轧,从而有力地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是一种崭新的模式,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政治发展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础之上,政治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发展要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
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同时借鉴和吸收世界上一切政治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创造出适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不断发展、完善,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不断充实、扩大的政治内容和形式。
三、发展民主政治必须大力推进协商民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通过协商民主的形式,才能够把人民最广泛地、最大限度地涵盖进来、包容起来。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借重协商民主形式。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当然包含着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没有也不能排斥选举民主,选举民主是不可或缺的。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即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两种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但是,若对这两种民主政治形式进行比较的话,显而易见,协商民主更为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
四、发展民主政治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营造这样的政治局面,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针对的不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而是存在着很大弊端的具体政治制度。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否定,而是要完善。当前,政治体制改革针对的具体政治制度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国家公共事务归根到底要通过公职人员贯彻执行。为政之道,首在用人,要能够行之有效地选拔、培养和使用公务人员。要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要坚决纠正唯票、唯分、唯生产总值、唯年龄等取人偏向,坚决克服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倾向。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党的干部政策,不准任人唯亲、搞亲亲疏疏,不准封官许愿、跑风漏气、收买人心,不准个人为干部提拔任用打招呼、递条子。杜绝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恶劣现象,建设一支清正廉洁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第二,进行决策体制改革。在现实政治生活实践中,一些“一把手”及领导者拍板定案,几乎成为一种不成文的决策模式。有的地方决策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唯上论”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围绕上级领导批示开展决策。必须深化改革,建立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决定》规定了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包括“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同时要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的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
第三,进行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改革。传统政治体制在权力制约监督方面,实际上使各级一把手以及主要干部成了“特殊人物”,处于“虚监”“失监”状态。克服这样的缺陷,就要形成严密的权力制约监督体制,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的制度安排。实行权力清单制度和责任清单制度,公开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健全不当用权问责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四,进行基层治理体制改革。传统政治体制缺乏基层民主自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层面是发展基层民主。必须建立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健全民主治理制度,实行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的自治方法,对干部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监督。企业职代会、城镇社区自治委员会以及其他群众团体,都要在社会民主政治活动中起到积极作用。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7年第11期)
责任人编辑:曹淼、谢磊
- 标签:
下一篇: 党和国家发展历史方位的精辟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