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固本强基
《行政管理改革》
[摘 要] 民心相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五通”的重要内容之一,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奠基于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成形于新时代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具有丰富的思想理念内涵。重视并抓好民心相通工作,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深远意义。五年多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取得标志性成果,民心相通工作也在长期中外交流的基础上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民心相通工作必须在深入领会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和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把握好相关方面关系,不断提质增效、行稳致远,为“一带一路”建设固本强基,助力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
[关键词] 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中国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自习近平主席2013年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民心相通作为“五通”之一一直被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五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民心相通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一带一路”建设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挥开放引领和推动共同发展的作用,民心相通也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固本强基的基础性作用。
一、民心相通概念的渊源与内涵
(一)民心相通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外交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正确前进方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与时俱进,在保持大政方针稳定性、连续性基础上开拓创新,在寻求各方共同点基础上彰显特色,推出一系列外交新思想新理念新倡议。民心相通的提出就是重要体现。
一是源自于中华文明民本思想。中国自古就推崇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把民心视为治国成败的决定因素。反映在人与人关系上,认为“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人心齐,泰山移”,齐心才能协力,同心才能成事。反映在对外关系上,中国历代王朝对待弱小邻邦的主导思想都是“厚往薄来,柔远怀来”,都是以仁义行“王道”而非以武力行“霸道”,重在争取外邦人民的尊重和好感。“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
二是奠基于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新中国老一辈领导人从革命战争岁月走来,置身于复杂严峻的冷战国际环境,高度重视对各国人民的工作。一方面,新中国对亚非拉地区人民反帝反殖民的独立解放事业予以大力支持,在自身困难情况下援建了坦赞铁路,在非洲等“第三世界”人民心中树起友谊的丰碑。周恩来总理亚非之行受到热烈欢迎,“非洲兄弟把中国抬进联合国”,都是新中国外交占道义、得人心的生动写照。另一方面,在美苏争霸和两大阵营对抗背景下,新中国也未放弃打破外部封锁的努力,面向各国人民广做争取人心的工作,书写了中美乒乓外交、中日民间交流等精彩篇章,在世界上赢得越来越多的朋友。
三是成形于新时代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所处新的历史方位,大力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高度重视对外领域民心工作。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首次提出民心相通并将其作为“五通”之一,之后民心相通正式写入政府文件。民心相通概念的提出,符合经济全球化时代利益交融、文明交汇、人民交流的大潮流,是共建“一带一路”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民心相通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民心相通意在传承“丝绸之路”精神,通过推动各国民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通民心、达民意、汇民情,实现增进信任、促进友谊、深化合作、共同发展的目的,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理念认同。就是诉诸人类理性,加强理念沟通,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推动各国人民凝聚珍视“地球村”和平稳定的共同价值,达成做大互利合作蛋糕的共同目标,形成促进世界文明百花齐放的共同理念,在不同文化、不同国情、不同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人民之间搭建起理解、互信与合作的桥梁。
二是利益契合。就是夯实物质基础,找准“一带一路”有关国家民众的突出利益关切,以推进发展战略对接为统领,以促进发展的大项目合作为重点,以有利改善民生的具体合作项目为优先,在不断扩大我国同有关国家利益汇合点的过程中,注重使得人民从合作中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增强满意度,从而提升“一带一路”合作的民意支持率。
三是感情友好。就是升华友好情谊,积极推动同有关国家民众之间的大交流,加强人文、地方、旅游、教育、科技、媒体、智库等各领域往来,结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入基层的交流合作对子,从人的层面不断拉近相互心理距离,促进心灵相通,使友谊的纽带变得更加牢固。
二、民心相通对促进“硬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民心相通是具有根本性、富于挑战性、更高层次上的互联互通,重视并抓好民心相通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深远意义。
(一)增进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的内在要求
民心相通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共同构成“一带一路”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的工作格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贯穿全过程、涉及各领域。它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措施和起点,为共商共建提供社会基础和民意保障;又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和终点,是检验相关合作最终成效的一个标杆。民心不通必然导致猜忌甚至对抗,损害“一带一路”项目形象,干扰“一带一路”建设进展。
(二)增进民心相通是实现各国共同发展与繁荣的现实要求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共同发展,这离不开投资、产能等项目的实施。项目合作不仅受到有关国家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制约,也受到社情民意等软环境的影响。做好民心相通工作,有助于动员民意、汲取民智、汇集民力,推动项目合作稳步发展并取得务实成果,形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性互促,实现共同发展和共享繁荣的合作目标。
(三)增进民心相通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要求
不论从具体举措还是精神实质看,共建“一带一路”都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实践,两者既相辅相成又一脉相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基本要求,“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坚持环境友好”,客观上也离不开民心相通的支撑。设想如果国家之间民心相互隔膜,何谈构建和平共护、发展共促、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命运共同体?反之亦然,“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工作也不能就通论通、为通而通,而是要主动融入和传播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此增进各国人民对“一带一路”共同事业、共同责任、共同命运的归属感 。
三、“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工作已稳步拓展、扎实推进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多来,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吸引力和深远影响力,“一带一路”合作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一带一路”倡议和理念被写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多份文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取得标志性成果和重要早期收获,民心相通工作也在长期中外交流的基础上取得明显成效。
(一)确立了民心相通的政策目标和总体框架
五年多来,按照四个关键文件确定的决策部署,民心相通工作的“四梁八柱”已经基本确立。《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了民心相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责任、重点领域和主要工作渠道,是民心相通工作的总体规划。“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明确了“平等协商、互利共赢、市场运作、平衡和可持续”的合作原则,突出了加强人文交流和民间纽带等合作举措,是民心相通工作的指导原则。首届高峰论坛的成果清单和发布的《中国社会组织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行动计划(2017—2020)》勾勒出民心相通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具体安排和工作脉络,是民心相通工作的实际操作指南。在中央确立的上述框架内,各地方、党和政府各有关部门、各社会组织、人民团体、科研机构、企业、媒体、智库等,结合自身资源、人脉优势和特点,制定了具体的专项合作规划和工作方案,为确保民心相通工作的方向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提供了政策支撑。
(二)明确了民心相通的重点领域和区域布局
从重点领域看,随着民心相通理念在各国广泛传播,一系列贴近民众精神和物质需求的民心相通合作项目积极开展,尤其是教育、文化、农业、旅游、公益慈善、政党等多个领域亮点纷呈。从区域分布看,民心相通工作与“五大方向”、“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建设相伴推进,物理联通发展到哪里,民心相通就延伸到哪里,中国的“朋友圈”和好伙伴从传统的欧亚沿线国家向非洲、拉美、南太、西欧的非沿线国家及西方发达国家延展。随着我国与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民心相通工作在地方层面和人文领域也取得重要进展,我国各省(区、市)与6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1000余对友好城市,全球15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英国设立专家理事会,第一个宣布支持250亿英镑“一带一路”亚洲项目,瑞士政府设立“一带一路”咨询协调办公室。
(三)搭建起民心相通的交流网络和工作平台
依托政党、社会组织、媒体、智库、专家学者、普通民众等多类主体开展人文交流,积极宣介“一带一路”倡议和“丝绸之路”精神,取得良好效果。在交流中,发起建立多国参与的多个交流网络和平台,为机制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媒介。例如,“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新闻合作联盟、高校战略联盟、工商协会联盟、世界旅游联盟、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国际剧院联盟等先后成立和投入运行。“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已有69个国家310家中外民间组织加入并开展160余项活动和项目,“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发展51个国家103家媒体机构成员,大批中国优秀电视节目被译制成近20种语言播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新疆丝绸之路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连续举办系列活动。“鲁班工坊”“丝路之友”“欢乐春节”等成为亮点品牌。这些交流网络和平台吸引了大量沿线及非沿线国家民众参与,有力增进了彼此了解和理念认同。
(四)取得了民心相通的早期收获和可观成果
五年多来,民心相通工作全面铺开,取得一系列可观成果,让越来越多国家的普通民众对“一带一路”合作有了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从争取国际民意支持角度为把“一带一路”打造成最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公共产品提供了支撑。我们针对“一带一路”国家人民最迫切需求开展送医送药等民生援助,实施了“光明行”、“爱心行”、“甘泉行”、“幸福泉”、“爱心包裹”、“幸福家园”、“太阳村”、“绿色使者计划”,以及赴南太平洋岛国“送医上岛”、中巴急救走廊建设等一批项目。我们面向未来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合作,实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的“丝绸之路”奖学金计划,“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已培养来自95个国家的360位青年汉学家,中国企业为沿线国家创造20多万个就业岗位,在部分国家启动人才培养计划。我国积极推动人员往来,与沿线国家签订了76份双边文化旅游合作文件,“十三五”期间双向旅游人数将超过8500万人次。这些合作项目给有关国家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增进了他们同中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受到了广泛好评。刚果(布)总理穆安巴出席第五届中非民间论坛时称赞,刚中两国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的领域合作,有效改善了刚果(布)人民的生活条件。缅甸光明基金会主席奈林2018年12月访问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时表示,双方合作不仅让缅甸偏远地区民众直接受益,而且进一步夯实了中缅“胞波”情谊。坦桑尼亚普通民众希尔德谈到她为中国电视剧配音时表示,“影视作品的传播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让一万公里的航程变成了面对面”。
四、妥善把握好六个方面的关系,不断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工作提质增效
五年多来取得的成果为下阶段继续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要看到,民心相通也是“五通”中落地难、见效慢的一块,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在此过程中不断总结梳理成功经验,持续改进和完善工作策略及方式方法。
(一)点面兼顾,把握好全面统筹与重点推进的关系
一方面,民心相通的工作对象关乎“一带一路”的社会民意基础,涉及范围广、部门行业多、连带影响大 ,可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任何一个局部和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被传播扩散、放大歪曲,甚至影响“一带一路”建设全局。对民心相通工作需要整体统筹、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和把握好原则规则、政策举措、步骤进度,具体执行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避免举措失当、授人以柄。另一方面,开展民心相通工作的可用资源是有限度的,既不能搞过度透支、贪大求全,也不能平均用力、“撒胡椒面”,而是要突出重点难点,集中发力。要聚焦沿线支点、重大项目所在地、重要关键的合作对象,优先考虑民生援助项目,推进教育、文化、生态环保、卫生医疗等合作,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关键点,依托这些关键点带动一大片。
(二)官民配合,把握好政府引领与社会主体参与的关系
民心相通是涉及许多参与主体的系统工程,必须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不能政出多门打乱仗。这首先需要党和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把准政策方向,做好规范协调。同时,民心相通的源头和归宿在民间,必须紧紧依靠社会和民间力量。要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媒体、智库、企业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同时充分发挥他们接地气、连民心的优势,鼓励他们积极建言献策,对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诉求把好脉,提高政策措施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使有关民生、人脉和外宣工作更加贴近现实、抓住人心。
(三)虚实并举,把握好理念引领与务实合作的关系
要旗帜鲜明地把理念引导作为民心相通工作的重要内容,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丰富内涵、建设内容、现实及未来红利等角度,向各国民众讲清共建“一带一路”的现实和长远意义,讲清“丝绸之路”精神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时也要根据民心相通工作需要,针对当地民众最紧迫诉求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实事,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援助和合作亮点,并在此过程中讲好中外友谊、中国援助故事,促使有关国家民众从心底里认同和支持“一带一路”倡议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合作。
(四)双向互促,把握好主动践行中国倡议和推动各国共同参与的关系
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中国作为倡议者和负责任大国,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引领执行方案的责任。在增进民心相通工作中,必须调集政府、民间的智慧和力量,打造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意氛围、伙伴关系、话语体系、现实成果。另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共同的发展机遇,是前所未有的国际合作工程,需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中国必须推动各国民众深入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和价值,推动更多有志于自身及世界繁荣发展的国家聚焦民情民意,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乃至民粹观念,集中资源和力量,共同投入“一带一路”建设事业中。
(五)攻守兼备,把握好主动批驳与正面宣介的关系
增进民心相通需要加大舆论引导。“一带一路”建设启动以来,国际社会支持、赞许声音不断增强,但也出现唱衰、抹黑的杂音。对此,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反击批驳和正面宣传。一方面,对恶意和歪曲的言论,不回避、不躲闪,理直气壮、有力精准地以雄辩的事实戳穿谎言,让各国民众看清黑白。另一方面,以开放、透明的态度,以持久和沁入人心的宣介方式,从中外双方媒体、智库、专家学者的视角,依托多种媒介和渠道,正面宣介和解读“一带一路”倡议,让各国民众接收到、领会清正面声音。
(六)博约结合,把握好百舸争流与旗舰领航的关系
民心相通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这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事业,必须要博采众长和群策群力,“一盘棋大局分明,车马炮各展其长”,依靠大家共同把好事办好 。但千帆出海、百舸争流,要想行稳致远就离不开旗舰领航,做好民心相通工作同样离不开打造重点领域和区域的精品合作平台,发挥领头示范作用。例如,通过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专题宣介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分论坛、中非民间论坛等,为政治决断引领凝聚共识。通过做大做强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等机制,引领文化互鉴、构建理论体系、开展务实合作。同时,还可以通过培养各类专家团队,发挥领域专长、引领交流互动、消除合作障碍。
2018年8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五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五年,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要在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势头的基础上,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同时要求,要推动各国加强人文互通,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领域交流蓬勃开展,开展卓有成效的民生援助。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是对五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工作的高度概括,更为下一阶段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民心相通工作具有深刻、长远的指导意义。民心相通工作必须在深入领会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切实发挥凝聚共识、集中智慧、汇集力量的作用,为“一带一路”建设固本强基,助力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
(王亚军,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9年第3期)
[关键词] 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中国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自习近平主席2013年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民心相通作为“五通”之一一直被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五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民心相通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一带一路”建设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挥开放引领和推动共同发展的作用,民心相通也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固本强基的基础性作用。
一、民心相通概念的渊源与内涵
(一)民心相通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外交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正确前进方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与时俱进,在保持大政方针稳定性、连续性基础上开拓创新,在寻求各方共同点基础上彰显特色,推出一系列外交新思想新理念新倡议。民心相通的提出就是重要体现。
一是源自于中华文明民本思想。中国自古就推崇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把民心视为治国成败的决定因素。反映在人与人关系上,认为“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人心齐,泰山移”,齐心才能协力,同心才能成事。反映在对外关系上,中国历代王朝对待弱小邻邦的主导思想都是“厚往薄来,柔远怀来”,都是以仁义行“王道”而非以武力行“霸道”,重在争取外邦人民的尊重和好感。“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
二是奠基于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新中国老一辈领导人从革命战争岁月走来,置身于复杂严峻的冷战国际环境,高度重视对各国人民的工作。一方面,新中国对亚非拉地区人民反帝反殖民的独立解放事业予以大力支持,在自身困难情况下援建了坦赞铁路,在非洲等“第三世界”人民心中树起友谊的丰碑。周恩来总理亚非之行受到热烈欢迎,“非洲兄弟把中国抬进联合国”,都是新中国外交占道义、得人心的生动写照。另一方面,在美苏争霸和两大阵营对抗背景下,新中国也未放弃打破外部封锁的努力,面向各国人民广做争取人心的工作,书写了中美乒乓外交、中日民间交流等精彩篇章,在世界上赢得越来越多的朋友。
三是成形于新时代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所处新的历史方位,大力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高度重视对外领域民心工作。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首次提出民心相通并将其作为“五通”之一,之后民心相通正式写入政府文件。民心相通概念的提出,符合经济全球化时代利益交融、文明交汇、人民交流的大潮流,是共建“一带一路”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民心相通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民心相通意在传承“丝绸之路”精神,通过推动各国民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通民心、达民意、汇民情,实现增进信任、促进友谊、深化合作、共同发展的目的,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理念认同。就是诉诸人类理性,加强理念沟通,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推动各国人民凝聚珍视“地球村”和平稳定的共同价值,达成做大互利合作蛋糕的共同目标,形成促进世界文明百花齐放的共同理念,在不同文化、不同国情、不同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人民之间搭建起理解、互信与合作的桥梁。
二是利益契合。就是夯实物质基础,找准“一带一路”有关国家民众的突出利益关切,以推进发展战略对接为统领,以促进发展的大项目合作为重点,以有利改善民生的具体合作项目为优先,在不断扩大我国同有关国家利益汇合点的过程中,注重使得人民从合作中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增强满意度,从而提升“一带一路”合作的民意支持率。
三是感情友好。就是升华友好情谊,积极推动同有关国家民众之间的大交流,加强人文、地方、旅游、教育、科技、媒体、智库等各领域往来,结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入基层的交流合作对子,从人的层面不断拉近相互心理距离,促进心灵相通,使友谊的纽带变得更加牢固。
二、民心相通对促进“硬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民心相通是具有根本性、富于挑战性、更高层次上的互联互通,重视并抓好民心相通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深远意义。
(一)增进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的内在要求
民心相通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共同构成“一带一路”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的工作格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贯穿全过程、涉及各领域。它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措施和起点,为共商共建提供社会基础和民意保障;又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和终点,是检验相关合作最终成效的一个标杆。民心不通必然导致猜忌甚至对抗,损害“一带一路”项目形象,干扰“一带一路”建设进展。
(二)增进民心相通是实现各国共同发展与繁荣的现实要求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共同发展,这离不开投资、产能等项目的实施。项目合作不仅受到有关国家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制约,也受到社情民意等软环境的影响。做好民心相通工作,有助于动员民意、汲取民智、汇集民力,推动项目合作稳步发展并取得务实成果,形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性互促,实现共同发展和共享繁荣的合作目标。
(三)增进民心相通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要求
不论从具体举措还是精神实质看,共建“一带一路”都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实践,两者既相辅相成又一脉相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基本要求,“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坚持环境友好”,客观上也离不开民心相通的支撑。设想如果国家之间民心相互隔膜,何谈构建和平共护、发展共促、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命运共同体?反之亦然,“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工作也不能就通论通、为通而通,而是要主动融入和传播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此增进各国人民对“一带一路”共同事业、共同责任、共同命运的归属感 。
三、“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工作已稳步拓展、扎实推进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多来,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吸引力和深远影响力,“一带一路”合作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一带一路”倡议和理念被写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多份文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取得标志性成果和重要早期收获,民心相通工作也在长期中外交流的基础上取得明显成效。
(一)确立了民心相通的政策目标和总体框架
五年多来,按照四个关键文件确定的决策部署,民心相通工作的“四梁八柱”已经基本确立。《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了民心相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责任、重点领域和主要工作渠道,是民心相通工作的总体规划。“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明确了“平等协商、互利共赢、市场运作、平衡和可持续”的合作原则,突出了加强人文交流和民间纽带等合作举措,是民心相通工作的指导原则。首届高峰论坛的成果清单和发布的《中国社会组织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行动计划(2017—2020)》勾勒出民心相通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具体安排和工作脉络,是民心相通工作的实际操作指南。在中央确立的上述框架内,各地方、党和政府各有关部门、各社会组织、人民团体、科研机构、企业、媒体、智库等,结合自身资源、人脉优势和特点,制定了具体的专项合作规划和工作方案,为确保民心相通工作的方向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提供了政策支撑。
(二)明确了民心相通的重点领域和区域布局
从重点领域看,随着民心相通理念在各国广泛传播,一系列贴近民众精神和物质需求的民心相通合作项目积极开展,尤其是教育、文化、农业、旅游、公益慈善、政党等多个领域亮点纷呈。从区域分布看,民心相通工作与“五大方向”、“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建设相伴推进,物理联通发展到哪里,民心相通就延伸到哪里,中国的“朋友圈”和好伙伴从传统的欧亚沿线国家向非洲、拉美、南太、西欧的非沿线国家及西方发达国家延展。随着我国与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民心相通工作在地方层面和人文领域也取得重要进展,我国各省(区、市)与6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1000余对友好城市,全球15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英国设立专家理事会,第一个宣布支持250亿英镑“一带一路”亚洲项目,瑞士政府设立“一带一路”咨询协调办公室。
(三)搭建起民心相通的交流网络和工作平台
依托政党、社会组织、媒体、智库、专家学者、普通民众等多类主体开展人文交流,积极宣介“一带一路”倡议和“丝绸之路”精神,取得良好效果。在交流中,发起建立多国参与的多个交流网络和平台,为机制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媒介。例如,“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新闻合作联盟、高校战略联盟、工商协会联盟、世界旅游联盟、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国际剧院联盟等先后成立和投入运行。“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已有69个国家310家中外民间组织加入并开展160余项活动和项目,“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发展51个国家103家媒体机构成员,大批中国优秀电视节目被译制成近20种语言播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新疆丝绸之路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连续举办系列活动。“鲁班工坊”“丝路之友”“欢乐春节”等成为亮点品牌。这些交流网络和平台吸引了大量沿线及非沿线国家民众参与,有力增进了彼此了解和理念认同。
(四)取得了民心相通的早期收获和可观成果
五年多来,民心相通工作全面铺开,取得一系列可观成果,让越来越多国家的普通民众对“一带一路”合作有了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从争取国际民意支持角度为把“一带一路”打造成最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公共产品提供了支撑。我们针对“一带一路”国家人民最迫切需求开展送医送药等民生援助,实施了“光明行”、“爱心行”、“甘泉行”、“幸福泉”、“爱心包裹”、“幸福家园”、“太阳村”、“绿色使者计划”,以及赴南太平洋岛国“送医上岛”、中巴急救走廊建设等一批项目。我们面向未来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合作,实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的“丝绸之路”奖学金计划,“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已培养来自95个国家的360位青年汉学家,中国企业为沿线国家创造20多万个就业岗位,在部分国家启动人才培养计划。我国积极推动人员往来,与沿线国家签订了76份双边文化旅游合作文件,“十三五”期间双向旅游人数将超过8500万人次。这些合作项目给有关国家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增进了他们同中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受到了广泛好评。刚果(布)总理穆安巴出席第五届中非民间论坛时称赞,刚中两国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的领域合作,有效改善了刚果(布)人民的生活条件。缅甸光明基金会主席奈林2018年12月访问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时表示,双方合作不仅让缅甸偏远地区民众直接受益,而且进一步夯实了中缅“胞波”情谊。坦桑尼亚普通民众希尔德谈到她为中国电视剧配音时表示,“影视作品的传播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让一万公里的航程变成了面对面”。
四、妥善把握好六个方面的关系,不断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工作提质增效
五年多来取得的成果为下阶段继续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要看到,民心相通也是“五通”中落地难、见效慢的一块,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在此过程中不断总结梳理成功经验,持续改进和完善工作策略及方式方法。
(一)点面兼顾,把握好全面统筹与重点推进的关系
一方面,民心相通的工作对象关乎“一带一路”的社会民意基础,涉及范围广、部门行业多、连带影响大 ,可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任何一个局部和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被传播扩散、放大歪曲,甚至影响“一带一路”建设全局。对民心相通工作需要整体统筹、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和把握好原则规则、政策举措、步骤进度,具体执行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避免举措失当、授人以柄。另一方面,开展民心相通工作的可用资源是有限度的,既不能搞过度透支、贪大求全,也不能平均用力、“撒胡椒面”,而是要突出重点难点,集中发力。要聚焦沿线支点、重大项目所在地、重要关键的合作对象,优先考虑民生援助项目,推进教育、文化、生态环保、卫生医疗等合作,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关键点,依托这些关键点带动一大片。
(二)官民配合,把握好政府引领与社会主体参与的关系
民心相通是涉及许多参与主体的系统工程,必须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不能政出多门打乱仗。这首先需要党和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把准政策方向,做好规范协调。同时,民心相通的源头和归宿在民间,必须紧紧依靠社会和民间力量。要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媒体、智库、企业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同时充分发挥他们接地气、连民心的优势,鼓励他们积极建言献策,对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诉求把好脉,提高政策措施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使有关民生、人脉和外宣工作更加贴近现实、抓住人心。
(三)虚实并举,把握好理念引领与务实合作的关系
要旗帜鲜明地把理念引导作为民心相通工作的重要内容,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丰富内涵、建设内容、现实及未来红利等角度,向各国民众讲清共建“一带一路”的现实和长远意义,讲清“丝绸之路”精神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时也要根据民心相通工作需要,针对当地民众最紧迫诉求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实事,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援助和合作亮点,并在此过程中讲好中外友谊、中国援助故事,促使有关国家民众从心底里认同和支持“一带一路”倡议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合作。
(四)双向互促,把握好主动践行中国倡议和推动各国共同参与的关系
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中国作为倡议者和负责任大国,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引领执行方案的责任。在增进民心相通工作中,必须调集政府、民间的智慧和力量,打造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意氛围、伙伴关系、话语体系、现实成果。另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共同的发展机遇,是前所未有的国际合作工程,需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中国必须推动各国民众深入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和价值,推动更多有志于自身及世界繁荣发展的国家聚焦民情民意,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乃至民粹观念,集中资源和力量,共同投入“一带一路”建设事业中。
(五)攻守兼备,把握好主动批驳与正面宣介的关系
增进民心相通需要加大舆论引导。“一带一路”建设启动以来,国际社会支持、赞许声音不断增强,但也出现唱衰、抹黑的杂音。对此,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反击批驳和正面宣传。一方面,对恶意和歪曲的言论,不回避、不躲闪,理直气壮、有力精准地以雄辩的事实戳穿谎言,让各国民众看清黑白。另一方面,以开放、透明的态度,以持久和沁入人心的宣介方式,从中外双方媒体、智库、专家学者的视角,依托多种媒介和渠道,正面宣介和解读“一带一路”倡议,让各国民众接收到、领会清正面声音。
(六)博约结合,把握好百舸争流与旗舰领航的关系
民心相通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这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事业,必须要博采众长和群策群力,“一盘棋大局分明,车马炮各展其长”,依靠大家共同把好事办好 。但千帆出海、百舸争流,要想行稳致远就离不开旗舰领航,做好民心相通工作同样离不开打造重点领域和区域的精品合作平台,发挥领头示范作用。例如,通过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专题宣介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分论坛、中非民间论坛等,为政治决断引领凝聚共识。通过做大做强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等机制,引领文化互鉴、构建理论体系、开展务实合作。同时,还可以通过培养各类专家团队,发挥领域专长、引领交流互动、消除合作障碍。
2018年8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五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五年,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要在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势头的基础上,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同时要求,要推动各国加强人文互通,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领域交流蓬勃开展,开展卓有成效的民生援助。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是对五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工作的高度概括,更为下一阶段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民心相通工作具有深刻、长远的指导意义。民心相通工作必须在深入领会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切实发挥凝聚共识、集中智慧、汇集力量的作用,为“一带一路”建设固本强基,助力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
(王亚军,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9年第3期)
责任人编辑:任一林、谢磊
- 标签:
上一篇: 理念更新带动乡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下一篇: 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