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更新带动乡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行政管理改革》

作者:高宏存
字号: + - 16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开展,文体设施如何建设,文化如何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笔者认为需要推动理念、主体、业态、空间等集束创新组合发力。

       一、更新文化理念,实现文化综合价值功能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四个优先”目标,其一就是乡村公共服务优先,公共文化服务自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如果按照原来的工作思路和路径依赖,“农家书屋”建设的低效能问题能不能很好规避,真正实现供需对接良好的文化产品,就是在探究创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要全面认识文化综合功能和价值,避免简单化、工具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必须着眼于乡村文化的精神回归和复活,不能将以往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化思路和模式,直接移植到乡村社区。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要有新的意涵,结合文化功能价值的丰富性内涵突破过度组织化运作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内容,拓展“5+1”的系列工程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不能局限于广播电视唱歌跳舞, “送戏下乡”、“送书下乡”、“科技下乡”等运动式的服务。要在尊重乡村社会历史积累和乡风民俗传统基础之上,从物质层面到精神风习等方面全面复活乡村文化根基。比如《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就曾论及倡导“新孝敬文化”、“新乡贤”文化,重塑乡风文明中发挥好乡村文化治理价值。二要对标《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五大目标”,发挥文化综合功能。文化复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原动力,尤其是其中三大目标,“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都与文化服务有直接联系,从根本上实现文化的经济资源价值、回归文化治理功能,真正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不能就文化谈文化,比如“治理有效”激发乡村居民主体性,建设各种乡村“自组织”,发挥“新乡贤”带动作用,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依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效治理,实现德治、法治、自治相统一。比如“产业兴旺”就要做好乡村特色产业,注重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将农林文旅产业融合,实现好公共文化服务和设施的产业基础价值,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文化旅游等农业产业新业态发展,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产业价值功能,文化服务已转化成乡村特色产业的内容和载体。

       二、引入新参与主体,服务乡村文化建设

       据报道,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建设了60万个“农家书屋”,中央和地方共投入了189亿元,但因为效能极低近乎闲置而颇受诟病。政府该如何配置乡村文化资源,除了政府之外,是否有别的投入和服务主体可以担此责任?一是新乡贤带动引领。不论乡村能人、精英回流还是新外来精英,都会把一种新的文化带到乡村,成为传统更新的外来刺激和文化建设内容。比如农家乐带领下的乡村经济发展,从自足到适应市场经济,成为乡村经济跃升的载体。因为城乡互动而强化了的信息流通、人员流通,也给乡村社区带来一种文化更新创造的契机,了解适应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强化了社区认同和社会化适应。二是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合作社、社会企业等,这类乡村“自组织”直接参与乡村发展,发挥了包含乡村文化更新在内的综合功能。比如中国台湾地区乡村社区总体营造活动中的农会就很典型。同时这类社会性机构也会带来一些新型乡村经济主体和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比如社区支持农业、有机农业发展,借此推动实现了生态宜居的目标,原有乡村生态资源转化成绿色经济优势。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报告数据,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主体超过300万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2.7万家。这种新型的乡村经济主体,正在成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积极创造和推动社区共同体更新,也成为新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三是新经济业态中的公益组织。在新一轮信息技术浪潮中,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正在深度改变中国传统经济结构,互联网和数字化推动传统经济向互联网经济转型升级。根据腾讯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总体量达到27.2万亿元,占GDP总量的32.9%,其中细分领域中国有四个全球第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就是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经济环境下,充分利用数字经济优势,推动乡村社会跨越式发展。比如腾讯“为村”公益项目,入选中央网信办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2018网络扶贫最佳创新案例”,实现了城乡人员、信息、情感、文化的连接,给乡村注入活力。腾讯公益“为村”已经聚合了全国28个省9849个村,这是一个用移动互联网发现乡村价值的开放平台,更是借助互联网助力乡村振兴的公益平台,在开放中整合力量解决贫困。在这个线上线下融合的空间里,城市与乡村的智慧、资源、产品、资金、文化等都得到了最大化优化利用,城乡在互动共享中各取所需,乡村为城市提供了最好的农产品、乡村空间,同时获得了城市的资金、信息,不同文化也在交流互动中有了很好的沟通与理解。

       三、营造新文化空间,复活乡村文化社区

       中国乡村社会不仅是生活共同体也是文化共同体,这些年城乡差距持续拉大,大量人员外流,农村凋敝问题严重。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借助外来创新创意力量振兴乡村,要结合乡村整体性活化复兴,要借助组织力量把不同类型创意人才吸引到乡村、服务于乡村建设。一是吸引文化艺术人才,让文化艺术助力乡村审美化环境营造、建设新型文化空间。特别是此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借助乡村移民搬迁、危旧房改造等新机遇,复现文化乡村生命个性,再现乡村存在的“原生状态”。民居建筑的民族和地域色彩、公共空间的营造,甚至是乡村建筑小品、公共景观等,都要体现出艺术性品味和创意。比如浙江桐庐的“猪圈”转身成了咖啡馆、台南后壁区的土沟村成为台湾第一座农村美术馆。二是以设计驱动乡村文化再生产,以创意设计服务民生。政府在开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要丰富服务内容,考虑协助乡村引入建筑师、设计师,根据传统乡土建筑特点个性,把现代设计理念带进来,设计好既能够保留本乡本土特色的民居建筑,又能够凸显现代文明精神更高时代内核,把历史文化底蕴、地方特色与现代文明融合在一起。设计师们以新的高度再造乡村空间,不仅要承续历史文化脉络,也要尊重自然地理肌理;不仅考虑整体乡村建筑的风貌特点,还要拓展整合新公共空间,为重塑现代乡村生活共同体奠定文化空间之基。三是建设新型文化活动空间。乡村振兴是一个整体再造过程,要根据发展需要创建新的文化空间,比如乡村博物馆、乡土景观群、农业遗产带,激活其文化价值内涵,成为乡村居民新乡村社区认同的物理空间载体。也可能会因设计助力,成为乡村新经济发展的物理空间载体。各种新型农业经济业态、新型农林景观、新型乡村休闲旅游业,都离不开设计服务所成就的新文化空间,就是单纯农业生产也需要融入设计业,让创意设计成为服务乡村新生活的新途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正在实施“厕所革命”与“设计助农”计划,从乡村现实和村民需求出发,以生活设施的改造实现环境美化。

       总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开展,要结合乡村振兴复活乡村的需要,综合考虑乡村空间营造、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与新的文明方式再生,全面发挥文化的引领和价值转换功效,真正发挥文化的综合价值,最终实现城乡共生共荣共享的乡村全面复兴。

       (作者简介:高宏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9年第5期)

责任人编辑:任一林、万鹏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