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人民论坛》
原标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来源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当代国际秩序的清醒认识,既是对世界各国发出的倡议,也是对人类社会的美好希冀,必将进一步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法治化和合理化发展。
深化区域合作,以负责任大国形象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事访问中多次强调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如在坦桑尼亚访问时表示“中非人民结下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兄弟情谊”,“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等,还在出访东盟、阿盟和拉丁美洲等时分别提出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和中拉命运共同体等构想。加强区域合作是新时期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要促进与各区域的政策沟通,推进与这些区域的贸易畅通和设施联通,加强贸易投资、通商往来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建设,增进中国与区域内国家的民心相通。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形势下,各国联系愈加紧密,大国之间具有很多利益共同点和交汇点。在多元共生的国际社会里处理大国关系,包容共进是最佳选择。中国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为准绳处理国家关系;提倡国家之间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在国际关系上不能只讲本国利益,而要践行正确义利观。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开拓合作新疆域等。这些都为处理大国关系,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指引。
一国的国家实力同其国际责任相辅相成。伴随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越来越高,同时中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需求”也不断提升。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多边合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中国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践行国际社会负责任大国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国际体系建设中,中国需要更加清楚自身的角色,不仅是参与者,更有必要作为组织者与贡献者,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加强自身对地区机制的塑造和影响力度,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和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推动建立一些有针对性的对话与合作机制,提升中国的话语权与发言权。
让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任何大国崛起,都需要一个可资依赖的周边依托带。”中国快速发展成果惠及周边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也应始于周边国家,应该让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实现共同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大量相似文化、价值和理念,具有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良好基础。中国要在周边国家“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实现多元共生、包容共进”。同时,为降低外部波动给亚洲地区带来的消极影响,亚洲国家必须加强内部整合,促进区域内部沟通协调,提升整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全球竞争力。
将我国的政策制定与周边国家进行对接。如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斯里兰卡“马欣达愿景”、土库曼斯坦“强盛幸福时代”、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蒙古“草原之路”对接,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印尼提出的“海洋强国”和“海上高速公路”对接,通过寻求共识,达成合作,挖掘周边国家合作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繁荣的新动力。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应与周边国家一道,建立反映共同需要和深化区域整合的关键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在经济、文化交流、政策对接等不同层面,形成立体多元的支持力量,使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即使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下,也能保持内在的生命力。
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可以作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的突破口,亦能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权益纷争,为中国和周边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罩上安全网。中国也充分认识到了这点,目前,中国在经济领域充分加强了对周边互通互联的建设推进:致力于将巴基斯坦“打造成为中国同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典范”;使越南“不仅仅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更是利益相融、目标相同的命运共同体”;与老挝“携手打造牢不可破的中老命运共同体”;与柬埔寨“继续做高度互信的好朋友、肝胆相照的好伙伴、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等,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
在与周边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文化相互交融是协调区域各国的基础。近些年中国与周边地区在电影、流行音乐、电视剧等方面的交流深入发展,让各国能够通过这些媒介更形象地快速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与历史。如何利用更为鲜明并行之有效的文化传播媒介在周边地区实现真正的跨越式交融,是媒体人以及学界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激活发展动力而制定的重大发展方略,虽然是针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状况提出,但与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应对理念高度契合,对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亦提供了指导思想和价值意义。
第一,创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必将引发理论、制度、文化、技术等各领域创新,也将是一场终结西方“元叙事”,建立“中国话语权”的变革。通过打破西方价值体系垄断,使不同的制度、文化、文明互鉴共存,推进全球秩序和国际规则的创新发展。
第二,协调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辩证发展、系统发展、整体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第二大经济体,既与新兴市场国家有着相似的改善民生的诉求,又面临与发达国家相似的转型升级的困境。由此,中国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既要坚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努力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中的发言权和话语权,又要积极寻找共性话题,增进与发达国家的协调沟通。
第三,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才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在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等方面坚持绿色发展,需要中国和世界休戚与共,携手前行,共迎挑战。
第四,开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然选择。只有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才能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和世界共同繁荣发展,最终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为此,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放发展”的理念,指出“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第五,共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灵魂。坚持共享发展,就是着力增进世界福祉,增强人民获得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展示出中国“兼善天下”的世界观和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作者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家一带一路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新华网,2017年1月19日。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来源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当代国际秩序的清醒认识,既是对世界各国发出的倡议,也是对人类社会的美好希冀,必将进一步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法治化和合理化发展。
深化区域合作,以负责任大国形象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事访问中多次强调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如在坦桑尼亚访问时表示“中非人民结下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兄弟情谊”,“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等,还在出访东盟、阿盟和拉丁美洲等时分别提出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和中拉命运共同体等构想。加强区域合作是新时期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要促进与各区域的政策沟通,推进与这些区域的贸易畅通和设施联通,加强贸易投资、通商往来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建设,增进中国与区域内国家的民心相通。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形势下,各国联系愈加紧密,大国之间具有很多利益共同点和交汇点。在多元共生的国际社会里处理大国关系,包容共进是最佳选择。中国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为准绳处理国家关系;提倡国家之间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在国际关系上不能只讲本国利益,而要践行正确义利观。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开拓合作新疆域等。这些都为处理大国关系,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指引。
一国的国家实力同其国际责任相辅相成。伴随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越来越高,同时中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需求”也不断提升。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多边合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中国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践行国际社会负责任大国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国际体系建设中,中国需要更加清楚自身的角色,不仅是参与者,更有必要作为组织者与贡献者,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加强自身对地区机制的塑造和影响力度,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和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推动建立一些有针对性的对话与合作机制,提升中国的话语权与发言权。
让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任何大国崛起,都需要一个可资依赖的周边依托带。”中国快速发展成果惠及周边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也应始于周边国家,应该让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实现共同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大量相似文化、价值和理念,具有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良好基础。中国要在周边国家“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实现多元共生、包容共进”。同时,为降低外部波动给亚洲地区带来的消极影响,亚洲国家必须加强内部整合,促进区域内部沟通协调,提升整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全球竞争力。
将我国的政策制定与周边国家进行对接。如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斯里兰卡“马欣达愿景”、土库曼斯坦“强盛幸福时代”、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蒙古“草原之路”对接,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印尼提出的“海洋强国”和“海上高速公路”对接,通过寻求共识,达成合作,挖掘周边国家合作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繁荣的新动力。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应与周边国家一道,建立反映共同需要和深化区域整合的关键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在经济、文化交流、政策对接等不同层面,形成立体多元的支持力量,使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即使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下,也能保持内在的生命力。
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可以作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的突破口,亦能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权益纷争,为中国和周边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罩上安全网。中国也充分认识到了这点,目前,中国在经济领域充分加强了对周边互通互联的建设推进:致力于将巴基斯坦“打造成为中国同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典范”;使越南“不仅仅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更是利益相融、目标相同的命运共同体”;与老挝“携手打造牢不可破的中老命运共同体”;与柬埔寨“继续做高度互信的好朋友、肝胆相照的好伙伴、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等,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
在与周边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文化相互交融是协调区域各国的基础。近些年中国与周边地区在电影、流行音乐、电视剧等方面的交流深入发展,让各国能够通过这些媒介更形象地快速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与历史。如何利用更为鲜明并行之有效的文化传播媒介在周边地区实现真正的跨越式交融,是媒体人以及学界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激活发展动力而制定的重大发展方略,虽然是针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状况提出,但与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应对理念高度契合,对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亦提供了指导思想和价值意义。
第一,创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必将引发理论、制度、文化、技术等各领域创新,也将是一场终结西方“元叙事”,建立“中国话语权”的变革。通过打破西方价值体系垄断,使不同的制度、文化、文明互鉴共存,推进全球秩序和国际规则的创新发展。
第二,协调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辩证发展、系统发展、整体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第二大经济体,既与新兴市场国家有着相似的改善民生的诉求,又面临与发达国家相似的转型升级的困境。由此,中国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既要坚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努力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中的发言权和话语权,又要积极寻找共性话题,增进与发达国家的协调沟通。
第三,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才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在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等方面坚持绿色发展,需要中国和世界休戚与共,携手前行,共迎挑战。
第四,开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然选择。只有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才能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和世界共同繁荣发展,最终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为此,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放发展”的理念,指出“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第五,共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灵魂。坚持共享发展,就是着力增进世界福祉,增强人民获得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展示出中国“兼善天下”的世界观和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作者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家一带一路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新华网,2017年1月19日。
责任人编辑:万鹏、谢磊
- 标签:
上一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见与战略实践
下一篇: 《资本论》为何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