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晖:开辟中国和世界交流对话新境界
《红旗文摘》
长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话语权分配极不平衡,西方大国凭借其“话语霸权”掌握着世界议题走向,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话语弱势。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把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作为创新外宣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和决策部署,切实推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开辟中国和世界交流对话新境界。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根本目的是向世界讲述更生动的中国故事、传播更响亮的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构建一套既体现中国文化、具有中国特色,又易于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有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互鉴和对话交流。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核心是用中国话语解释中国实践。中国奇迹是由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只有中国人自己才能讲得清楚。我们理应有这样的话语自觉、话语自信,把中国发展进步的话语权、解释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各领域、各学科集中攻关,努力在回答中国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中,不断地提炼概括出新的概念、新的范畴和新的表述。要聚焦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鲜明主题,准确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总结形成准确阐述中国道路、中国立场、中国现状的对外表达方式。要深入梳理国际社会长期关注的涉华重要问题,围绕国际社会普遍关切,用中国话语设置全球议题。
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植根中国文化。中国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当代价值观念具有旺盛生命力和独特优势,在中国当代社会有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对外话语体系的影响力首先是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当代价值理念、价值判断和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精神标识成为我们对外话语体系的底色和底气。
中国话语体系能否更好地与世界沟通交流,关键是能否融通中外。这要求我们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充分体现我们对人类共同命运和全球事务的认识、思考和担当,多反映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利益交汇点,多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积极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的文明成果,做到学贯中西、兼收并蓄,使中外话语体系更好地相融相通。我们要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海纳百川的胸怀,观察中国、理解世界,既不故步自封,又不照抄照搬所谓西方流行概念、分析框架、理论体系,从而使中国话语体系更好地走向世界。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学理支撑、理论突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探索。希望学界和广大学者进一步树立责任担当意识,潜心研究、合力攻关,着力破解话语难题,使我们的对外话语体系真正成为世界观察中国、解码中国的“一把钥匙”。
(作者为中宣部副部长、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长)(摘自2016年4月13日《光明日报》)
来源:《红旗文摘》杂志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根本目的是向世界讲述更生动的中国故事、传播更响亮的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构建一套既体现中国文化、具有中国特色,又易于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有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互鉴和对话交流。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核心是用中国话语解释中国实践。中国奇迹是由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只有中国人自己才能讲得清楚。我们理应有这样的话语自觉、话语自信,把中国发展进步的话语权、解释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各领域、各学科集中攻关,努力在回答中国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中,不断地提炼概括出新的概念、新的范畴和新的表述。要聚焦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鲜明主题,准确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总结形成准确阐述中国道路、中国立场、中国现状的对外表达方式。要深入梳理国际社会长期关注的涉华重要问题,围绕国际社会普遍关切,用中国话语设置全球议题。
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植根中国文化。中国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当代价值观念具有旺盛生命力和独特优势,在中国当代社会有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对外话语体系的影响力首先是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当代价值理念、价值判断和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精神标识成为我们对外话语体系的底色和底气。
中国话语体系能否更好地与世界沟通交流,关键是能否融通中外。这要求我们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充分体现我们对人类共同命运和全球事务的认识、思考和担当,多反映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利益交汇点,多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积极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的文明成果,做到学贯中西、兼收并蓄,使中外话语体系更好地相融相通。我们要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海纳百川的胸怀,观察中国、理解世界,既不故步自封,又不照抄照搬所谓西方流行概念、分析框架、理论体系,从而使中国话语体系更好地走向世界。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学理支撑、理论突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探索。希望学界和广大学者进一步树立责任担当意识,潜心研究、合力攻关,着力破解话语难题,使我们的对外话语体系真正成为世界观察中国、解码中国的“一把钥匙”。
(作者为中宣部副部长、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长)(摘自2016年4月13日《光明日报》)
来源:《红旗文摘》杂志
责任人编辑:沈王一、谢磊
- 标签:
上一篇: 吴忠民:防止对社会公正的误读
下一篇: 包心鉴:大逻辑·大主题·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