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桑德斯的“社会主义”看“美国社会主义例外论”
《红旗文稿》
在世人看来,美国一直是资本主义的大本营。但是2016年上半年,主张“社会主义”的伯尼·桑德斯却在好几个州的初选中击败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政治豪门希拉里·克林顿。对于一个百余年来一直被学者普遍定性为“社会主义例外”的国家、一个20多年前还宣称“历史终结于自由民主主义”并将社会主义严重污名化的国家来说,这种现象似乎有些反常。但是,如果我们透过这种现象背后的历史逻辑,就会发现事实并非看似那般“反常”。
1.美国社会主义并非由桑德斯所引爆,而是资本主义矛盾发展的结果。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为了走出经济滞胀,大力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放弃管制、削减福利、取消工会、走向经济金融化,其目的就是要在国内及世界事务中恢复美国资本主义的活力、利润及其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但是,金融化在给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本主义自身更加深刻的矛盾,结果演变成了蔓延至全球并持续深化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民主之春”运动等。金融危机和占领运动让民众日益清醒地认识到美国是世界历史上最富有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贫富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不少自称自由主义者的美国人开始拥抱社会主义,而且这样的人数与日俱增。早在2011年,皮尤调查显示,30岁以下的美国人中有49%积极看待社会主义;2016年《波士顿环球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初选前调查显示,35岁以下的选民中有超过50%自称是社会主义者。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参与2016年总统初选的桑德斯以“民主社会主义”来表述自己的政治理念。他抨击“1%的富人掌握着99%的美国财富”的经济不平等,反对亿万富豪阶级用金钱收买选票的政治献金体制和寡头统治,批判体制性的种族主义、破碎的司法系统以及无节制的对外战争,主张提高最低工资、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恢复公立大学免费、实现由政府单一支付的全民医保、扩大社保覆盖范围,和向最富有的富豪、大公司以及华尔街投机活动征税等。桑德斯的这些批判和主张,呼应了长期被美国主流话语所忽略的普通民众的内心关切,自然容易引起共鸣、赢得掌声和选票。从这一点上说,美国这次朝向社会主义的趋势并非由桑德斯的竞选所引爆,而是早已存在。真正将美国人推向社会主义的动力是金融危机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美国资本主义(即新自由主义)的失败,是金融危机和新自由主义的失败改变了美国人头脑中对社会主义的既有偏见,是金融危机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民心、民意,为桑德斯以社会主义为名参加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竞选注入了动力,而不是相反。
2.桑德斯并非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而是改良主义者。
桑德斯自决定参加总统竞选以来,一直自称“社会主义”者,并以谴责社会的不平等、抨击大垄断资本对劳动人民的掠夺性作为其竞选纲领的基础,但是他在阐述其所谓的“社会主义”时,不看委内瑞拉和古巴,也不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是以丹麦、瑞典为典范并希望从罗斯福“新政”和约翰逊“社会改革”中汲取灵感,走一条与之相似的道路,重建福利主义国家。他承认美国现在需要进行社会变革,但是他所谓的“变革运动”不是依靠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的独立自主、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而是主张通过阶级合作和体制内的资产阶级主流政党——民主党,在现有的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两党政治垄断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给予工人阶级某种改善。他认识到美国“选民并不缺乏发动政治革命”的意愿,并利用了美国社会日益高涨的反资本主义情绪,但是他所谓的“政治革命”并不是反对资本主义,而仅仅是“要继续团结本党、团结国家……团结那些原来已经对政治绝望的劳动人民”“决不让右翼共和党人上台”!
可见,桑德斯只是相比如今已经共和党化了的主流民主党人和其他总统候选人更为激进的“新民主党人”,他所主张的“社会主义”只是欧洲“民主社会主义”与美国上个世纪罗斯福“新政”、约翰逊“社会改革”的混合物。就像他所希望效仿的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约翰逊,以及当前主张“重新左翼化”的刚刚上任的英国工党新领袖杰雷米·科尔宾一样,桑德斯充其量只是不公正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倒逼出来的改良主义者。他这样做,与其说是代表了工人阶级对剥削、压迫、战争等与日俱增的反抗以及民众反抗资本主义不断高涨的情绪,不如说是代表了统治阶级对这些变化的反映。在美国国内抗争运动风起云涌,欧洲一些社会民主党开始左转,社会主义中国在经济实力、制度规则和价值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世界的吸引力不断增强等内外压力下,他所代表的统治阶级不得不给予工人和底层人民一些可以随时收回的好处,其目的是为了把这些运动引入改良主义轨道,进而换取资产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和对劳动人民的可持续剥削,而非相反。
3.美国并非社会主义例外,而是存在样式和实现路径不同。
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来看,社会主义运动与其说是受物质多寡影响,不如说同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贫富差距拉大更为直接相关。在美国历史上,作为运动的社会主义并不成功,但是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良运动却是存在的。自维尔纳·桑巴特提出“美国为什么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命题以来,欧美学者一直试图通过强调美国物质丰裕、没有封建主义历史包袱、拥有广阔疆域、移民国家等独特性来诠释和解答这个命题。但是所有这些独特性,只能说明美国为什么没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没有其近邻南美地区式的社会主义、没有原本属于其远亲的欧洲式社会主义,而不能得出“美国社会主义例外论”,即“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的结论!
实际上,也许正是美国的这些独特性,曾经吸引了世界各国各派的“社会主义者”远离自己的祖国而来到这里进行社会主义实验。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在美国历史上也屡见不鲜。19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美国开始爆发全国性工人罢工,1886年以芝加哥为中心的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大罢工之后便成了“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历史源头。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工人运动领袖尤金·德布斯创建了美国社会民主党,后又和其他社会主义人士合作成立了美国社会党。一战之后,伴随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大分野,美国社会党左翼在查尔斯?鲁登堡带领下成立了美国共产党。在这些左翼政党的组织和领导下,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的劳工运动、60年代为平等主义思潮所激励的民权运动,先后推动了美国国内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重大社会变革。
一次次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衰退,一次次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良,又一次次的失败或倒退,在改良过程中美国经济社会得以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改善,而且留下了对社会主义的美好记忆和思想遗产,也积累了社会主义因素。在作为世界资本主义大本营的美国,社会主义力量的崛起无疑是对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自由主义政策的反击,无疑是向世人证明:历史并未终结!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管理评价处处长、研究员)
1.美国社会主义并非由桑德斯所引爆,而是资本主义矛盾发展的结果。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为了走出经济滞胀,大力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放弃管制、削减福利、取消工会、走向经济金融化,其目的就是要在国内及世界事务中恢复美国资本主义的活力、利润及其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但是,金融化在给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本主义自身更加深刻的矛盾,结果演变成了蔓延至全球并持续深化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民主之春”运动等。金融危机和占领运动让民众日益清醒地认识到美国是世界历史上最富有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贫富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不少自称自由主义者的美国人开始拥抱社会主义,而且这样的人数与日俱增。早在2011年,皮尤调查显示,30岁以下的美国人中有49%积极看待社会主义;2016年《波士顿环球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初选前调查显示,35岁以下的选民中有超过50%自称是社会主义者。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参与2016年总统初选的桑德斯以“民主社会主义”来表述自己的政治理念。他抨击“1%的富人掌握着99%的美国财富”的经济不平等,反对亿万富豪阶级用金钱收买选票的政治献金体制和寡头统治,批判体制性的种族主义、破碎的司法系统以及无节制的对外战争,主张提高最低工资、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恢复公立大学免费、实现由政府单一支付的全民医保、扩大社保覆盖范围,和向最富有的富豪、大公司以及华尔街投机活动征税等。桑德斯的这些批判和主张,呼应了长期被美国主流话语所忽略的普通民众的内心关切,自然容易引起共鸣、赢得掌声和选票。从这一点上说,美国这次朝向社会主义的趋势并非由桑德斯的竞选所引爆,而是早已存在。真正将美国人推向社会主义的动力是金融危机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美国资本主义(即新自由主义)的失败,是金融危机和新自由主义的失败改变了美国人头脑中对社会主义的既有偏见,是金融危机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民心、民意,为桑德斯以社会主义为名参加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竞选注入了动力,而不是相反。
2.桑德斯并非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而是改良主义者。
桑德斯自决定参加总统竞选以来,一直自称“社会主义”者,并以谴责社会的不平等、抨击大垄断资本对劳动人民的掠夺性作为其竞选纲领的基础,但是他在阐述其所谓的“社会主义”时,不看委内瑞拉和古巴,也不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是以丹麦、瑞典为典范并希望从罗斯福“新政”和约翰逊“社会改革”中汲取灵感,走一条与之相似的道路,重建福利主义国家。他承认美国现在需要进行社会变革,但是他所谓的“变革运动”不是依靠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的独立自主、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而是主张通过阶级合作和体制内的资产阶级主流政党——民主党,在现有的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两党政治垄断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给予工人阶级某种改善。他认识到美国“选民并不缺乏发动政治革命”的意愿,并利用了美国社会日益高涨的反资本主义情绪,但是他所谓的“政治革命”并不是反对资本主义,而仅仅是“要继续团结本党、团结国家……团结那些原来已经对政治绝望的劳动人民”“决不让右翼共和党人上台”!
可见,桑德斯只是相比如今已经共和党化了的主流民主党人和其他总统候选人更为激进的“新民主党人”,他所主张的“社会主义”只是欧洲“民主社会主义”与美国上个世纪罗斯福“新政”、约翰逊“社会改革”的混合物。就像他所希望效仿的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约翰逊,以及当前主张“重新左翼化”的刚刚上任的英国工党新领袖杰雷米·科尔宾一样,桑德斯充其量只是不公正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倒逼出来的改良主义者。他这样做,与其说是代表了工人阶级对剥削、压迫、战争等与日俱增的反抗以及民众反抗资本主义不断高涨的情绪,不如说是代表了统治阶级对这些变化的反映。在美国国内抗争运动风起云涌,欧洲一些社会民主党开始左转,社会主义中国在经济实力、制度规则和价值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世界的吸引力不断增强等内外压力下,他所代表的统治阶级不得不给予工人和底层人民一些可以随时收回的好处,其目的是为了把这些运动引入改良主义轨道,进而换取资产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和对劳动人民的可持续剥削,而非相反。
3.美国并非社会主义例外,而是存在样式和实现路径不同。
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来看,社会主义运动与其说是受物质多寡影响,不如说同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贫富差距拉大更为直接相关。在美国历史上,作为运动的社会主义并不成功,但是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良运动却是存在的。自维尔纳·桑巴特提出“美国为什么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命题以来,欧美学者一直试图通过强调美国物质丰裕、没有封建主义历史包袱、拥有广阔疆域、移民国家等独特性来诠释和解答这个命题。但是所有这些独特性,只能说明美国为什么没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没有其近邻南美地区式的社会主义、没有原本属于其远亲的欧洲式社会主义,而不能得出“美国社会主义例外论”,即“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的结论!
实际上,也许正是美国的这些独特性,曾经吸引了世界各国各派的“社会主义者”远离自己的祖国而来到这里进行社会主义实验。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在美国历史上也屡见不鲜。19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美国开始爆发全国性工人罢工,1886年以芝加哥为中心的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大罢工之后便成了“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历史源头。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工人运动领袖尤金·德布斯创建了美国社会民主党,后又和其他社会主义人士合作成立了美国社会党。一战之后,伴随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大分野,美国社会党左翼在查尔斯?鲁登堡带领下成立了美国共产党。在这些左翼政党的组织和领导下,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的劳工运动、60年代为平等主义思潮所激励的民权运动,先后推动了美国国内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重大社会变革。
一次次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衰退,一次次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良,又一次次的失败或倒退,在改良过程中美国经济社会得以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改善,而且留下了对社会主义的美好记忆和思想遗产,也积累了社会主义因素。在作为世界资本主义大本营的美国,社会主义力量的崛起无疑是对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自由主义政策的反击,无疑是向世人证明:历史并未终结!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管理评价处处长、研究员)
责任人编辑:杨文全、谢磊
- 标签:
上一篇: 从源头抓起:不断破解大学生党建工作难题
下一篇: 维护核心权威要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