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党建首页 >> 党建期刊 >> 《党建》 >>正文

群众路线十人谈:新年展望新气象 新举措 新任务

《党建》

字号: + - 16

  01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扎实推进,党风呈现新气象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 姚桓


  党风的实质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优良作风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而不正之风无异于是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楔子”。


  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紧紧抓住关乎民心、影响大局的作风建设问题,既强调正面建树、发扬优良作风,又重拳出击、出台一系列整治不正之风的实招硬招,使党风建设呈现一派新气象,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打下了良好基础。


  党风新气象极大地振奋了党心民心,提升了全党全国人民投身改革的士气。完成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需要全党和全体人民凝心聚力。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始终注意以人民利益为导向、以人民满意为标准,顺应人民意愿,有效回应了群众对优良党风的新期待。从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到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初步形成规范;从言出必行到锲而不舍,从严治党的决心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得以显现。因而,党组织威信和政府公信力提高了,干部的事业心责任心增强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更好发挥;人民的满意度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谋改革、促发展的新局面稳步形成。


  党风新气象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奠定了群众基础。通过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去不显眼的群众生活“小事”,逐渐成为党员干部高度关注的“大事”。不仅多年来群众强烈呼吁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更可贵的是: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成为各级党组织普遍的工作基调和工作动力,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在党员干部心中逐步扎根,从根本上实现了对人民群众最好的教育和动员。


  党风新气象很好地实现了取信于民,使得改革政策能够顺利执行。党群干群关系从来是双向、互动的。党风呈现新气象,使得民心大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改革是符合自身利益的,因而自觉地响应党的改革号召,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了改革共识。①


  02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新论断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 王香平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三十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选择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


  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全体中华儿女要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利益日趋多元、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的今天,中国梦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共识,也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和共同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着十分重大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同志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学习这些论述,对于我们坚定信心、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


  03 当好改革排头兵,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新举措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 王荣


  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宣言书”、“动员令”,一系列重大部署既抓住了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又是着眼长远的总体设计和制度安排,体现实践发展的新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应做贯彻落实的表率,为全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探索新路径。


  当前,正在全党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仅仅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就告诉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重视群众利益、尊重基层首创,真心实意广惠民生、促进和谐,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受,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


  率先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圳在全国率先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从8个方面进行突破,化繁为简,大幅减少前置审批,实现“宽进”,大大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当前应继续深化这项改革,进一步形成符合新形势要求的市场监管体系,切实做到既“放得开”又“管得好”。同时,加强研究、密切跟进国家层面即将开展的财税改革、金融改革、价格改革等,第一时间抓好落实,争取最大限度享受到改革“红利”。


  率先打造现代服务型政府。近年来,深圳通过推进政府机构“大部门制”、行政审批制度、公务员分类管理等改革,在探索建设现代政府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当前,应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完善“大部门”管理体制和运作架构,合理配置市、区、街道事权,压缩行政层级和管理链条,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程序,让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大力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率先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应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有企业布局,创新国有资产运营和监管模式,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更好发挥国有企业的“基础性、公共性、先导性”作用;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放宽市场准入,消除隐性壁垒,加快出台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推动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构建和实施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促进各类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率先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管理新路子。应按照中央要求,全面落实《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积极创新土地资源、资产、资本转化的方式途径,健全土地收益分配调节机制,进一步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同时,综合运用项目开发、土地整备、城市更新等手段,努力率先建立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新模式。③


  04 践行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体现建设法治中国新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 李林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切实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社会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根本出发点,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尊重群众利益与有法必依、依法办事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一体两面,两者缺一不可。每一项法律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唯有使群众有序参与法治建设,法律才能更好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而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否得到维护和实现,更与司法公正密切相关。因此,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广听民意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意见,回应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关注和期待,充分体现群众的共同意愿。


  法治中国建设与党的群众路线,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两者的要求是一致的,那就是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两者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那就是坚持人民权益至上,坚持人民利益至高。建设法治中国,人民是主体,而不是被法律法规整治监控的客体;人民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依靠的主体力量,是执政党全心全意服务的对象。建设法治中国,关键是要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能够为民所用。建设法治中国,目的是要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通过人民当家作主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过上美好幸福生活。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践行群众路线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也必然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力军和受益者。在总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坚持认真听取群众观点,吸纳群众的共识,化解群众的误解和分歧,耐心地做好调研和解释工作,这是法治建设取得根本性成功的关键所在。


  每一项立法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唯有拓展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立法,法律才能更好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立法涉及对权利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尤其是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就业、环境、资源、收入分配等领域,利益格局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立法工作必须广听民意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意见,开门立法,完善立法听证制度,集思广益才能凝聚共识。通过对各种意见的理性分析和科学判断,正确把握人民群众眼前利益和根本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立法才能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④


  05 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建设再展新成效


  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唐中祥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应体现在文化建设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做出了新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对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期盼新愿景,为我们加快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新遵循。


  在指导思想上强调人民导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为了谁、依靠谁”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我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方向,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必须正确处理好“两种属性”、“两个效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在文化管理上强调创新取向,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从浙江的实践看,通过十年的努力,已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改革任务,培育打造了一批文化市场主体,“改革红利”充分释放,文化领域整体的面貌焕然一新。《决定》强调推动政府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我理解,这就要求强化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统筹好“放”和“管”的关系,做到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相协调,实现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


  在公共服务上强调惠民便民,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浙江深入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决定》把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作为下一步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主攻方向,强调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这就要求我们推行“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变“我给你接”为“你需我送”,真正把文化服务的选择权和评价权交给群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决定》还强调要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这方面,浙江从去年开始已做了探索,在全省一些人口集中,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推进建设集思想道德、文体娱乐、知识技能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文化礼堂”,实现了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受到农村群众广泛欢迎。截至2013年11月底,全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646家。⑤


  06 为人民谋幸福,社会建设回应新期待


  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陈劲


  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地以民生问题为抓手,高度重视推进社会建设。例如,重庆市就提出了现阶段办好22件重点民生实事的举措,取得了良好成效。当前,应在巩固成果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践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具体要求,切实回应好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加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与社会和谐稳定息息相关。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这是对人民群众期盼改善民生的积极回应。


  社会建设突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突出了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和民生事业发展。如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从政策上积极扶持、鼓励自主创业;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统筹推进医疗卫生综合改革,重点向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倾斜,鼓励社会办医,积极向健全全民医保体系迈进等等。


  社会建设突出了公平正义的原则。目前社会建设的突出问题是没有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利益关系,只有通过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激发社会健康发展的活力。全会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作为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核心内容。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通过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通过改进收入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通过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提升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能力;通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升产品供给水平,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社会建设突出了社会治理的创新。《决定》中使用“社会治理”替代了以往“社会管理”的提法,使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得到拓展,有助于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合力。在社会治理方式上,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建立多元化的治理格局,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社会共同参与和承担公共服务;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建立健全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的有关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尤其是加强对近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防范和管理,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⑥


  07 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描绘新蓝图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秘书长 谢玉红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生存生活环境。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当前,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大幅增长,搞好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已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


  建立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关联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系统复杂、工程庞大,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上下各方联动,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人为本,攻坚克难。


  建设生态文明核心是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来达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人民共享。十八大以来,全党上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四风”,凝聚群众力量,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建设生态文明要服务群众,以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是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环保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工作导向,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了解民情民意,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摆在重要位置,集中力量办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环保实事,维护群众的生态利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


  建设生态文明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参与进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做到环境质量公开、环境信息公开、重大项目环评公开,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服务方式。请群众当好环保行风监督员,对于那些涉及群众重大利益的问题,如区域开发、大型项目建设等,要请群众监督和评议,敢于正视问题,不避开矛盾,防止出现群众特别不满意情绪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


  建设生态文明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生态文明道德,实现公众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加速转变,积极推进形成全社会共同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合力。要按照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⑦


  08 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顶层设计作出新部署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 慕海平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改革、发展、稳定提到了关系民生的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改革顶层设计的提出,以及根据顶层设计对各方面改革进行新的部署,贯彻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体现了现阶段改革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当前,改革处在攻坚期,进入深水区,各种思想观念碰撞,各种利益诉求交织,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增大。在这样的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广泛凝聚共识,着力形成改革合力,着力突破各种制约改革的思想观念束缚和既得利益藩篱,才能攻坚克难,化解风险。这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改革的方向、目标、原则和重点,使各方面的改革意愿和要求,统一到顶层设计的总体部署上来,把握好改革大局,保证改革顺利推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建设,涉及党、政、军各方面的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改革必须整体协调推进,既要明确各个领域深化改革的重点,又要把握好一些关键环节的相互协调和联动,使各项重大改革举措相互衔接,相互促进,避免出现相互掣肘或抵触的现象。《决定》除了第一部分本身就是顶层设计之外,其余十五部分和55条,都很好地体现了顶层设计的要求,相互之间也有内容上的照应,还有具体改革措施在条件、步骤和力度上的拿捏,把原则要求和可操作性很好地统一了起来。


  《决定》将改革事业推进到升级版,其中最鲜明的标志是,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本身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在目标要求上的顶层设计,也是通过明确顶层设计,回应改革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助推改革。《决定》提出,到2020年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这是从顶层设计上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用目标倒逼改革,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加大推进改革的力度。


  需要指出的是,改革的顶层设计与发展的顶层设计是统一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决定》对改革作出顶层设计的新部署,必将推动我国改革发展进一步融入世界变革浪潮,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⑧


  09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动力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 陈胜华


  全党自上而下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密切党和群众联系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中国共产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全面深化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党从成立到夺取全国政权仅用28年时间,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领导核心,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但是,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过去、现在先进不等于将来永远先进。因此,“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八大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做为党建主线,并提出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这充分表明一个拥有90多年历史、60多年执政史的党,领导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党,有信心有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


  《决定》强调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把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要求综合在一起,体现了党建思路、工作方式的转型,契合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条件下的中国实际,是党的建设发展的新动力。


  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源泉在人民。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美好蓝图,是惠民利民的完整体现,但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不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不落实好为民务实清廉的党性要求,再好的目标和设想都不可能真正实现。因此,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


  八项规定的实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制度的出台,把权力逐步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可以有效防范消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使党和政府公信力不断提升,党群干群关系逐步改善,为确保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激发强劲动力。⑨


  10 凝神聚气,万众一心,中国梦呈现新希望


  国防大学教授 公方彬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含义推向了深入。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国梦一年来,因为其间蕴含丰富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同时生动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而深入人心。


  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目标高远,因而需要强大的推动力量,力量之源来自哪里?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另一个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家建设。这二者相辅相成。因为梦想是党的执政要求,由党的领袖提出,也是全国人民的期盼。没有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梦想失去了实现的力量基础,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则不能选择正确的前进路径,更无法有效克服面临的一个个挑战。


  革命战争年代,党和人民群众的奋斗目标高度一致,同时党员干部出自群众,融于群众,结果就是强大的力量产生出来,最终赢得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新中国建设初期,因为经历了革命斗争的党的成员,仍然保持着革命时期的热情,人民群众更是以一种感恩的心理追随党,所以,即使期间我们党犯了一些错误,走了一些弯路,矛盾和问题都化解于无形。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尤其世界上多种价值观念和思潮进入中国,人民群众思想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其中一点是感恩心理化为纳税人心态,对执政党和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能不能满足要求,也影响着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从党和政府的角度来看,矛盾和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虽然转变缘于客观要求,但一些党员干部甚至高级领导干部习惯于以革命的方式施政,结果与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生态出现落差,甚至发生冲撞。同时,因为当下社会上种种诱惑的存在,一些人开始脱离群众,或因利益而与人民群众发生对立。


  脱离群众的政党是无法带领人民达成更远大目标的,也是无法长期执政的。那么,如何才能消除党员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问题?出路和方法在党的优良传统中,也就是整党整风,让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再受一次精神洗礼,逐渐纯洁起来。可以说,当下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最有力抓手和突破口。只要党实现了自身的坚强,一定会吸引人民群众以更加有力的步伐奔向目标。⑩


(记者 刘文韬 张纪 张少义 武淳 黄武 王慧君 王仁锋组稿)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