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党建首页 >> 党建期刊 >> 《党建》 >>正文

书写在雪域高原上的忠诚——第七批援藏干部的故事

《党建》

字号: + - 16

原标题:书写在雪域高原上的忠诚——第七批援藏干部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广大党员、干部要 发扬优良传统,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这是对包括援藏干部在内的,在西藏地区工作的广大党员干部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七一前夕,党建杂志专门派出文字、摄影摄像记者,兵分多路赴西藏采访,感受他们的拼搏精神和顽强意志。在此,谨向广大援藏干部和在西藏地区工作的各族干部,致以崇高的敬礼!


  书写在雪域高原上的忠诚


  ——第七批援藏干部的故事


  党建杂志记者 刘汉俊 翁淮南 孙进军 张少义


  这是一群普通的人。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是你我身边普通的同事、朋友,是家里的顶梁柱。


  这是一群不平凡的人。他们响应中央号召,汇聚到祖国的最高处,用钢铁般的意志,在世界屋脊建功立业,赢得了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点赞。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援藏干部”。


  他们有一种共同的品质,叫“忠诚”。


  2016年7月,第七批援藏干部即将结束援藏任务。他们把业绩与美誉留在了西藏,把忠诚与担当写在了雪域高原。


  在这里,让我们讲述13位援藏干部的故事。他们是第七批1500名援藏干部的代表,其中一些同志还是第六批留任的,是自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7批次6000多名援藏干部的缩影,更是几十年来以各种方式支援西藏建设的党员干部的生动写照。


  杨峰:


  坚守在李狄三、孔繁森战斗过的地方


  2013年7月,经过组织严格选拔,杨峰从西安市曲江旅游公司来到西藏,担任阿里地区旅游局监管科干部。


  阿里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屋脊、生命禁区里的禁区。狮泉河的向阳坡上,有一座烈士陵园,那里长眠着被毛主席连赞三声的“盖世英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先遣连总指挥兼党代表、著名战斗英雄、“人民功臣”李狄三,1951年5月28日,他因高原病而以身殉国。与他同眠阿里的,还有为西藏和平解放而英勇牺牲的62位战友。


  抚摸着烈士们的墓碑,杨峰感慨万千:“我和阿里有缘。”杨峰曾在进藏先遣连的出发地——新疆于阗当过兵。那时,他经常从新疆南望连绵的大山,想象着山那边神秘的西藏阿里。得知有到阿里援藏的机会,他决心沿着先遣连英雄的足迹走一走。


  如今已是阿里地区旅游公司总经理的杨峰说:“我就想到最接近太阳的地方,传递一种信仰,弘扬一种精神,体验另一种人生风景。”


  豪情易抒,现实难对。阿里的艰难超出他的想象。当年进藏先遣连开辟的新藏线219国道,在阿里地区有1300公里路段,是自驾车、自行车、徒步游的必经之路,也是危路险道。2013年10月,阿里地区行署决定在路旁为行人设立7个黑帐篷营地。这个任务落在了杨峰身上。他二话没说,连夜携带探查设备就出发了。一连两天两夜,他吃住在车上,渴了喝矿泉水,饿了吃路餐,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往返2600公里,两次翻越海拔5300米的达坂。


  高海拔环境,高强度工作,使杨峰的手脚出现了水肿,心跳也加快,似乎患上了当年李狄三得的“高山病”。“想想当年李狄三、孔繁森的精神,我的身边便弥漫着精神的氧气。”杨峰说,张开嘴深呼吸,顿时充满了力量。不到6天的时间,他们完成了准备工作。


  “晚上,我们住在无人区的野外。这里没有西安家中席梦思那样舒坦,听着凄冷寒风拉着怪怪的长音,呼吸着氧气稀薄的空气,望着满天星斗,感觉像生活在火星。”一种孤独感让他想家了。


  一天晚上,筋疲力尽的他钻进帐篷,倒头就睡着了,梦里感觉有什么东西在撕扯,一阵疼痛感惊醒了他,一看才知道,一只野狗不知道什么时候钻进了帐篷,正疯狂地撕咬着他的睡袋。他彻底清醒了,急忙操起工具与野狗打起来。“如果再晚一分钟醒来,我就光荣了。”杨峰哈哈一笑。他的腿上留下了被野狗咬伤的疤痕。


  但是,杨峰的艰辛换来了游客们的称赞。“住进黑帐篷,感受到爱的阳光。”这是他们留给杨峰和同事们的签名致谢。


  黑夜是阿里的资源。在那里,人们可以近距离地观赏灿烂的银河。纯洁的星子、圣洁的意境,让人感受到“星垂平野阔”的美丽。2014年6月,杨峰开始投入星空旅游产业的设计建设工作,60天的工期里,他在工地呆了30天,终于在海拔4800米处建成了阿里第一个,也是亚洲第一个、世界第五个暗夜公园。如今,到阿里看黑夜,已经成为游客们的一个必选项。


  杨峰不光是一位好官,还是藏族同胞喜欢的“能人”。在阿里最冷的季节,杨峰主动申请到海拔4700米的改则县麻米乡吓夏村驻村,与农牧民吃住在一起,每天忙乎村里的项目、生活、治安维稳;他还利用自己的特长,修理收音机、辅导小学生、给农牧民看病。在藏族群众眼里,这个汉族好干部好像没有什么不会的。


  杨峰离开吓夏村那天,农牧民们端着甜美的青稞酒,捧上洁白的哈达,前来送行,而杨峰捐出了随身携带的所有衣物,只穿了一件单衣,在瑟瑟寒风中返回了单位,心里却热乎乎的。


  刘纲华:


  引资高手 谈判能手


  西藏山南市乃东县经济合作局局长刘纲华原是湖北武汉市市直机关的干部。2013年,从军队转业的他毅然报名援藏,被派到平均海拔3600米的乃东县工作,主要任务是招商引资。


  刘纲华被称为“寻找神水的人”。进藏以后,刘纲华一直在寻找开发冰川水资源的办法。他马不停蹄地跑了近20天后,终于在海拔5100米的雅拉香布神山,找到品质绝佳的雪域“神水”。那天,一阵突如其来的激动,让这个铁汉一下子晕倒在勘测现场。客商们被深深地感动了,把一项投资9800万元的水资源项目落户在乃东。


  2014年3月,刘纲华利用乃东县得天独厚资源及区位优势,借鉴武汉“工业倍增计划”的成功经验,创建了乃东武汉产业援藏园,协和太阳能、藏草堂等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实体企业闻讯而来。


  泽贴尔是乃东一项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编织工艺,制作的披肩等面料柔软精细,过去是达官显贵们的专用品。一件泽贴尔织品需要经过8道纯手工技艺,十分复杂,一度濒临失传。为了帮助传承人巴桑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刘纲华与他沟通了30多次,还自己垫支2.5万元帮他做申遗宣传片。2014年3月,泽贴尔申遗成功那天,巴桑握住刘纲华的手,哽咽着说:“你是我们藏胞心中的好干部!”为了让朗姿股份有限公司与乃东合作开发泽贴尔产品,刘纲华花了两个月时间做谈判准备,终于一举成功。如今,帽子、披肩、围巾、衣服等充满民族特色、样式活泼新颖的泽贴尔编织品批量销往内地,为当地藏族群众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招商引资实战,把刘纲华训练成了谈判高手。为了给入驻企业西藏泽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租赁500亩土地种植金银花,刘纲华与有关方面谈判15次,做群众工作30多次,常常从太阳高照谈到凌晨。为了证明金银花的存活率,刘纲华带着两位同事每天冒着烈日工作15个小时,开垦出10亩荒地,抢种了2万株金银花。他自己贴钱3万元租赁土地、雇人浇水,硬是将金银花的存活率提高到60%,感动了企业主,使一项5000万元的项目落地乃东。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2015年8月雅砻文化节上,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与乃东县人民政府签订了西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份协议——投资13亿元的西藏第一座光热发电项目选址乃东县。


  为了这个项目,刘纲华体味了酸甜苦辣。谈判最关键的那天,他突然接到妻子从武汉打来的电话——5岁的孩子右手掌的两根骨头断裂!刘纲华闻讯心都碎了,他叮嘱妻子,含着泪水回到谈判桌上。


  刘纲华的汗水、泪水没有白流。两年来他争取到达成意向投资的实体企业9个,超过原计划的115%,资金达9亿多元,创造了乃东县招商史上的传奇,在山南地区12个县中位居第一。


  汤砺锋:


  站在最高处讲述最美的故事


  “海拔高不如志气高,缺氧气不能缺勇气。”唐古拉山山口上的这条标语,深深地嵌在汤砺锋的心里。担任上海电视台国内部副主任的他曾先后四次进藏,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2013年7月,汤砺锋援藏,担任了日喀则市广电局副局长兼广播电视台台长。


  “从海拔近为零的上海到海拔3860米的日喀则,我非常明白这是对身体的巨大考验。但是,人的精神高度是可以自己选择的。”汤砺锋说。


  因为缺氧和气候不适,汤砺锋一进藏就连续感冒了3个月,各种不适症状困扰着他,但他一直坚守在雪域高原。向世界讲好西藏的故事,是他的使命。


  进藏不久,汤砺锋就主持修建了直播珠峰实时景观的镜头,第一次向全世界实时展现了珠峰的壮美景象。


  2013年9月16日,“日喀则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把一个美丽的日喀则、有故事的日喀则,呈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移动终端上。汤砺锋精心打造的这个新媒体平台,目前在全国地市级电视台微信影响力排名中位居前10名。


  2014年5月,汤砺锋冒着生命危险,爬雪山、穿峭壁、翻达坂、过沼泽,用7天时间徒步穿越了嘎玛沟,拍摄完成了《魅力日喀则——后藏》系列纪录片第一季,展示了珠峰背后最美山谷的景象。这部纪录片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度“中国梦”网络优秀节目大奖。


  高原成就了他的事业,也透支着他的身体。2015年初,汤砺锋被查出患有甲状腺癌。


  得知病情的那一天晚上,他久久难以入睡,想了很多。“我虽然不能改变生命,但我可以拉长生命的长度、拓宽生命的宽度、增添生命的厚度。”


  正当他准备回上海复检时,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我西藏日喀则市8个县严重受灾。


  震情就是命令!10分钟后,汤砺锋已赶到日喀则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他立即带领记者赶到震区,成为最先到达现场的新闻单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播出频次和播出强度。正是在这次地震中,他主持修建的直播珠峰实时景观镜头全程记录了地震那一刻珠峰的实况,成为全球新闻纪实的一个珍贵记录。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打得很漂亮,也很辛苦。抗震救灾报道告一段落,汤砺锋才利用回上海培训的间隙,到中山医院切除了甲状腺肿块。


  胡志军:


  行走在深沟峡谷的边缘


  西藏昌都市委副秘书长、察雅县委副书记胡志军是中国铝业公司的干部。2013年8月11日,从未到过西藏的他从北京飞到昌都察雅时,一种荒凉感顿生。


  第一个晚上,察雅就以4.3级地震的方式迎接了他,睡梦中的他差一点儿从床上掉下来。他以紧急参与指挥抗震救灾的方式,度过了抵藏的第一天。


  第二天,昌都地区又发生6.1级地震,57万人不同程度受灾,4.5万多间房屋受损。由于地委、县委组织救援及时,创造了地震后40小时而无人员死亡或失踪的奇迹。


  “人的生命在自然面前有时很脆弱,在这里,你必须放下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胡志军说,援藏干部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让这片土地上的藏族群众生活得更好。胡志军虽然远离北京的亲人,却结下不少西藏“亲戚”。两年多来,他个人累计出资3万多元帮助这些“亲戚”。


  援藏干部要“进得去帐篷,喝得下酥油茶”,只有这样才能与藏族群众心连心。新卡乡是胡志军的联系点,乡里山高、谷深、坡陡、弯多,有两个村海拔超过4000米。进藏以来,他走遍了所有村组,他结对帮扶的一户藏族群众家,离县城有15小时以上路程,经常是越野车在大山腰不足两米宽的路上行驶,车窗外是万丈深的峡谷。“这里不是长安街,不是二环路。一旦‘万一’,相当于空难。”胡志军似乎习以为常,他浪漫地说:“信念是飞过艰险的翅膀。”可有着近40年驾龄的藏族司机洛桑却说:“每一次我都‘压力山大’。路太险,我简直不敢走了,胡书记胆子大!”


  吃苦是硬功夫,发展是硬道理。为建设富裕察雅,胡志军带领有关同志组建了藏东现代农牧业示范园,修建了高效温室、园区道路、培训中心、宿舍楼及阳光餐厅等,这些项目成为“西藏康巴国际旅游示范园区”的配套工程。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发展独具特色的高原生态绿色环保品牌,使群众每年增收220余万元。


  刘振伟:


  “值班厅长”勇闯“通麦天险”


  刘振伟原本是第六批援藏干部。2010年7月,时任公安部经侦局政治处主任的他担任了西藏自治区公安厅副厅长,一期干满又留任3年,成了第七批援藏干部,后来先后担任自治区公安厅常务副厅长、自治区司法厅厅长。


  西藏地处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敏感事件多、突发事件多。5年多来,刘振伟一直负责维稳工作,平均每3天值一个24小时的班,累计值班、带班、加班500多天;5年多来,他从未主动请过一次假、休过一次年假,一年回家的天数累计不超过25天。由于长年坚守在岗位,他被称为“值班厅长”。


  记者采访时发现他的脸颊红彤彤的,血丝布满双眼,他乐呵呵地说:“这是高原红,常在野外跑,和西藏同胞同肤色了!”


  常在野外跑,这是刘振伟的“西藏新常态”。维稳是他工作中的头号大事。2011年,刘振伟负责组织公安厅首批驻村工作,这些驻村点集中在昌都地区。为摸清情况,刘振伟用半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所有驻点村,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奔走了7000多公里,翻越了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


  长达14公里的“通麦天险”,是川藏线最险的一段路。山高路窄,弯急谷深,几乎集中了泥石流、山崩、雪灾、冰害等世界公路史上所有灾害类型,是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群,被称为“通麦坟场”。一天深夜,为执行安保任务,刘振伟冒着雨雪交加、异常寒冷的恶劣气候,用三个小时闯过这一险段,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就在他闯关成功第二天,一辆货车坠入深渊下的河中,片丝不留。


  “去年在阿里维稳,我们的很多检查站都设在海拔5000米以上,大家几乎天天吃泡面,有时甚至只有糌粑加雪水,但没有人抱怨,这就是担当!”刘振伟说。


  2013年3月29日,海拔4500米的墨竹工卡县甲玛矿区突发严重山体滑坡灾害。刘振伟带人第一时间赶赴矿区参与现场指挥救援。在随时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情况下,他克服高原缺氧、气候寒冷、血压升高、身体不适等困难,坚守岗位5个昼夜,直到全部处理结束。


  依法治藏,维护西藏的长治久安,公安机关负有重要责任。近些年,西藏地区的经济案件增多,给藏族群众造成损失。为保民生、促稳定,刘振伟提出了对犯罪行为要“打早、打小、打苗头”,亲自指挥侦破了西藏首例POS机套现案、首例组织传销案、首例虚开增值税发票案等一系列重特大经济犯罪案件,还成功地化解了290多起重点信访案件。


  “西藏现在的社会局势、治安形势、整体的维稳形势是历史上最好的,说拉萨是中国最有安全感的城市一点都不夸张。”成就感写在他那张满是高原红的脸上。


  李冬:


  “我是县委副书记,大家不要慌!”


  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委副书记李冬进藏前担任山东烟台市牟平区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2015年尼泊尔“4·25”地震发生时,李冬正在去樟木镇立新村考察的途中,这里是西藏最大的边境通商口岸,当时道路和通讯中断,樟木镇成为孤岛,一片混乱。


  李冬跌跌撞撞地跑到马路上,面对惊慌失措的人群,大声呼喊:“我是县委副书记。大家不要慌!”“我去给大家找一个安全地带。一定要等我!”同李冬一起的还有从山东一同来援藏的干部张世鹏和当地一位公安干警,三人赶紧开始寻找安全地带。


  半个小时后,他们选定了8处相对安全的地方,及时转移安置了全镇包括商户、游客和尼泊尔籍人员在内的6000余人。


  震后第一个夜晚,整个樟木山谷充满惊恐。李冬查看群众的安置帐篷时,听到一个尼泊尔人对中国藏族群众说:“你们哭什么,你们中国有人管!”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李冬,让他感到了肩上的责任:这就是中国力量!


  为避免不断发生的余震造成再次、多次伤害,李冬决定组织更大规模的群众转移。熟悉当地情况的公安民警洛昆徒步找了50多分钟,终于找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去处,可以容纳几千人。李冬和同事们立即组织转移,他要求“屋里不许有一个人,街上不许有一个人”,确保每一位藏族群众和外国人的安全。


  余震不断地发生着,震级最高时达7.1级,满眼的建筑物都在摇晃。李冬一直站在指挥部的平台上,最终确认没有新增一例伤亡后,李冬几乎累瘫了。


  4月28日傍晚,已中断4天的国道终于被打通。这时,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打来电话:卫星勘测表明,大的次生灾害随时可能发生,立即组织樟木镇群众全部大转移!


  命令如山!正在此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日喀则市委书记丹增朗杰和日喀则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聂拉木县委书记王平等同志先后徒步进入震区,组织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此后30多个小时,李冬配合上级领导把樟木镇的群众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


  聂拉木县政府有一位藏族司机,叫普布。地震当时,他随李冬在樟木镇出差。困守“孤岛”的几天几夜,他随李冬四处奔波。李冬后来才得知,普布的妻子、孩子竟然就在樟木镇一个安置点里。在生死关头,普布没有顾得上妻儿,而是与这位汉族援藏干部寸步不离!面对关心,普布憨厚地说:“我放心不下你嘛!”这让李冬眼窝一热。


  大转移过程中,随突击队进入樟木镇的烟台援藏领队孙玉荣找到李冬,要求他立即随群众撤走:“这里危险,万一你永远留在这里,我回去怎么向你的亲人交代?”李冬坚定地说:“我熟悉情况,存活的概率高!”就这样,他们谁也没有说服谁,直到4月30日凌晨送走最后一批群众,这一对援藏战友才一同到达安全地带。


  刚刚完成任务,李冬7岁的儿子从烟台打来电话,奶声奶气地问:“爸爸,你去哪儿了?我想你了!”李冬平静而潇洒地说:“我在外面散步呢,挺好的!”


  挂掉电话,李冬的泪水夺眶而出。


  地震后,李冬去了一趟阿里的革命烈士陵园。站在孔繁森的墓碑前,他再一次默念着孔繁森最喜爱的那句名言:“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王波:


  用新理念规划新生活


  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是历代班禅大师驻锡地,是后藏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2013年,山东青岛市市北区区委副书记王波援藏,担任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区委书记。为改变城区“白天乱乎乎,晚上黑乎乎,到处脏乎乎”的面貌,王波顾不上高原反应,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实地勘查、设计论证。不久,《日喀则市南部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出台。几年来,根据这个规划,城市发展重心逐步向南扩移,一批产业园区陆续建成。在几批援藏干部和藏族干部群众的接续奋斗下,桑珠孜区的城镇化率已从18.5%增至39.9%,远高于西藏全区25.7%的平均水平,城市面积由不足10平方公里扩大到32平方公里,成为后藏地区的一颗明珠。


  在王波的推动下,桑珠孜区成立市政市容管委会,实施了“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和规范化”工程;创新环卫管理模式,以委托方式完成TOT托管运营,城区垃圾清扫清运、垃圾填埋场管理运营、排水管网维修、公厕管护保洁等环卫项目实现市场化管理、企业化运作、专业化作业;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办法》等,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路更宽了、灯更亮了、景更美了,去哪儿都很方便。这得感谢青岛援藏队。”在桑珠孜区环卫队干了24年的驾驶员扎西说。


  全面建成小康,西藏不能缺位。不光输血,更要造血,建设一批留藏、稳藏、富藏的项目。王波提出要立足特色农牧业、光伏产业、民族手工业三大产业优势,协调内地企业投资兴业,推动当地企业发展提高。在王波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大型项目落户桑珠孜区:山东力诺集团等与日喀则市政府签订了投资65亿元的万亩光伏设施农业项目和投资3亿元的天然矿泉水开发项目;青岛城投集团、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恒德东汇投资集团等外地企业,在日喀则工业园投资80多亿元开发光伏农业、天然饮用水等项目……


  与此同时,王波不断创新民心工程,新建高标准的乡卫生院,实现区乡医疗一体化管理;实现了寄宿制中小学生校车免费安全接送、60岁以上老年人市区公交车免费出行;打造最好的寄宿制乡小学,实施中小学校教育“互联网+空中课堂”计划、学前教育及贫困大学生学段资助,等等。


  2015年5月,西藏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考察桑珠孜区时感慨地说:“桑珠孜区这两年发生的变化,这个‘山东大个儿’功不可没!”


  侯文英:


  “卓玛”重回西藏


  “妈妈——”当北京市第七批援藏医生侯文英一走进罗布卓玛的家,罗布卓玛就跑过来扑进她的怀里。看着怀里这个曾经被诊断为腿部伤残,如今已恢复健康的小姑娘,那一刻,侯文英眼睛湿润了。


  2015年8月13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首都儿科研究所外科主任医生侯文英结束援藏回京,还不到一个星期时,她看到了一则“组团式医疗援藏”的消息。她顾不上多想,再一次报名返回她牵挂的那片圣土。


  2014年8月,侯文英第一次援藏,担任堆龙德庆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在一个严重缺氧的季节,医疗队来到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堆龙德庆县辖乡镇,进行先天性畸形患儿的筛查。为了减少孩子们等待的时间,他们来不及吸氧就开始工作。过去,老百姓一直以为先天性疾病无法治疗,好多孩子因此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有的家长就直接给孩子办了残疾证。本该是活蹦乱跳的孩子们一瘸一拐地出现在她面前时,侯文英心如刀绞。


  2014年的金秋十月是北京最美丽的季节,而海拔4300米的西藏当雄却是风雪漫天。侯文英来到这里帮助开展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筛查工作。她是一名医生,也是一位母亲,深知一个孩子的痛苦就是一个家庭的痛苦。在当地组织和自己的“娘家”首都儿研所的帮助下,侯文英把患儿分批安排来到北京,让他们得到免费治疗护理;她还把首都的儿科专家请到拉萨授课。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培养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在这里,侯文英被称作“卓玛”,即“美丽的女神”。“有一次工作完毕,正要离开的时候,突然看到许多患儿和家长站在门口朝我挥手。这一幕,让我感动。”侯文英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这些孩子都是半年前她亲手做过先天性髋关节手术的患儿,她跑过去把孩子们一一揽在自己的怀里。从那时起,侯文英就在心里许下诺言:西藏,我还会再来,孩子们,等着我!


  2015年8月,侯文英真的回西藏“还愿”了,这一次她担任了拉萨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


  如今,援藏任务即将结束了,但西藏和西藏的孩子让她难以割舍。她在微信朋友圈感言——


  曾经,孤独寂寞失眠会加重思乡情,这会戳中每个援藏干部的泪点。真正融入拉萨之后才发现:面对自然的伟大和善良的藏族人民,自己只是个小我……


  张朝阳:


  让格桑花儿更美丽


  2010年7月,张朝阳作为第六批援藏干部,由福建省泉州市来到西藏林芝市,担任工布江达县副县长;2013年5月,他再次申请援藏,成为第七批援藏干部之一,被任命为工布江达县委书记。


  工布江达,在藏语里意为“凹地大谷口”,山川壮美,文化深厚。其中著名的巴松错景区集雪山、湖泊、森林、瀑布牧场、名胜古刹为一体;湖面面积6千多亩,形如一轮新月,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神湖和圣地。这里被称为“人间天堂”。


  怎样让美丽更妖娆,让美丽变富饶?张朝阳和班子成员确立了把生态旅游业作为主线产业的发展思路。将巴松错景区升级、申报国家5A景区,成为他们的主攻目标。经过不懈的建设改造,景区的硬件、软件水平上了几个台阶。目前这一项目已经通过专家评审,正在申请上市并申报世界“双遗”。2015年,巴松错景区接待游客13.2万人次,农牧民群众参与旅游收入达到2025.73万元,参与群众实现人均收入2.26万元。张朝阳的工作得到泉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泉州前后投给工布江达县生态建设资金6590万元。


  如何把旅游资源转化为致富资源?这是张朝阳一直思考的问题。他走遍全县所有的大山深沟和行政村,在寻找办法。


  早在2011年藏历新年期间,张朝阳在错高古村落调研,听说村民阿旺旦增和桑布家的房屋已有450年历史了,他调研后叫停了正在进行的安居改造工程,要求建旧如旧、修旧如旧,对古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并为村里争取到国投资金6200万元。如今的错高古村落典雅古朴地呈现在世界的眼帘,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村里的收入大幅增加,还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古村落”“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工布江达还有一个美丽的村落,叫阿沛村,位于米拉山麓、尼洋河畔、川藏公路旁,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的故里。一排排高大宽敞的两层藏式楼房漂亮整洁,房前屋后种满了奇花异草和果树,国旗在蓝天白云朗日下高高地飘扬。走进藏民家,房屋宽敞清洁明亮,家电家具一应俱全,梁柱、墙壁、屋顶的装饰散发着浓郁的藏族文化气息。


  阿沛村,也是福建援建的。张朝阳已经无数次地走进村里,几乎熟悉村里每一个人、每一户家庭旅馆。他帮助引来资金改造村里的基础设施,帮助建设规范化服务的家庭旅馆,为每家每户安装了热水器、厕所等,让游客在这里留得下、呆得住。他还帮村里筹措启动资金创办了藏香厂。


  阿沛村有个致富带头人叫德庆旺姆,她依靠旅游开办家庭旅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正是张朝阳帮助的结果。村里像这样的家庭旅馆总共有15家,算下来,每年全村能赚30多万元,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错高乡的饲养藏香猪项目,也是张朝阳支持办起来的。2013年,张朝阳推动申报了国家地理标识——“工布江达藏猪”,藏香猪的每头售价也从2012年的1200元提高到了2015年的2200元,藏香猪的养殖热潮正在渐渐形成。藏民子仲一家告诉记者:“自张书记来以后,乡里投资成立了仲荣养殖合作社,以前我们家是贫困户,现在一年现金收入就有5万元,我们村一年就增加收入40多万元呢!”


  “工布江达模式”产生了明显效益,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2015年底,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张朝阳觉得总书记说得太好了,他告诉记者,建设西藏、精准扶贫,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张朝阳记得,刚到工布江达的第5天,一位藏族阿哥告诉他说:“这就是格桑花!”后来回家探亲,张朝阳特地把格桑花的种子撒在泉州自家的花盆里,也永远地种在了自己心里。


  张朝阳记得,2010年离开泉州时女儿还只有8岁,不知道什么叫援藏,不知道什么叫盼归、期待、思念,满心欢喜地帮他收拾行囊。第一次回家探亲,一家三口抱在一起泪流满面,女儿哭着不让爸爸走。他哽咽无语,只好把工布江达藏民的生活照给娘儿俩看,女儿一抹眼泪说:“爸爸,你快回去吧,西藏需要你,你得帮帮他们。”


  肖国鑫:


  “天麻局长”真情结硕果


  援藏6年,远离亲人,但藏族群众一句“天麻局长是我们心底最亲的人”,让林芝市波密县农牧科技局副局长肖国鑫感到了宽慰。


  2010年6月,广东汕头农业局林政科主任科员肖国鑫作为第六批援藏干部来到波密县。他很快发现,波密的天麻种植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想到就干,干就干好!肖国鑫和同事们决定建一座菌种厂作为天麻种植基地。他们去山上采集野生天麻,移栽到温室,像照顾婴儿一样精心。天麻花期只有两个小时,肖国鑫和同事干脆就在温室大棚里打地铺守着。只要天麻花儿一开,大家就赶紧用牙签进行人工授粉。一株天麻花往往有几百个雌雄蕊,他们就要重复几百次动作,而满满一室上百株花,就要重复动作几万次。


  经过肖国鑫和同事们的努力,波密天麻育种时间从2年缩短为1年。2012年,当地天麻种子供应量翻了两番,由原来的不到一千斤突破至五千斤,灿灿的天麻花变成了硕硕的致富果。


  不久,肖国鑫又兼任位于察隅县的农场场长助理。奔波往返于波密、察隅两地,走一趟需要两天时间,遇上冰雪还有险情。有一次,路上发生了山体滑坡,道路抢通至少得10天,肖国鑫决定不等了,沿陡峭的山崖爬过去!600多米攀岩似的险路,至今仍让肖国鑫不忍回首。


  艰辛的劳动换得了丰收的喜悦。2014年,察隅农场30多亩的天麻喜获丰收,投下去的200万元在一年之内就收回成本过半,市场看好。如何才能提高天麻产品的附加值呢?肖国鑫主持开发了臧天安、臧天康、高原舒等三款保健品,研发、测试一路顺畅,获得成功,填补了市场空白。


  正当肖国鑫准备结束援藏返回广东,其爱人也准备做手术需要他回去照顾时,波密县县长、藏族干部达瓦对他说:“兄弟,你能不能不走啊,我们一起再干三年?我也保证不调走。”


  肖国鑫一下子落泪了。一是为达瓦县长的话所感动,相处三年,他十分敬佩这位藏族干部的为民情怀和真诚纯朴,后来的事实证明,达瓦县长真的是几次放弃了调走的机会;二是舍不得扔下刚刚开花结果的天麻们,是啊,波密天麻就像是自己的孩子,还没有长大成人,怎能忍心一走了之呢?


  他选择了留下。


  肖国鑫的爱人是汕头市机关的一名干部,知道他想留藏的心思后,说了一句暖心的话:“我知道,波密天麻是你心中的第二个孩子。” 说服了家人,打开了捆好的行囊,肖国鑫像天麻种子一样,继续深植在这片沃土。


  面对渐成气候的天麻种植业,让他开始思考天麻产业的市场前景:“波密天麻,必须走出西藏,走向全国!”他先后洽谈了5家企业,终于在2014年底与深圳千金方生物科技公司签订了合约,合作方将在波密注资1.6亿元,开发以天麻为原材料的保健品。目前厂房主体工程已完成,年底就能投产了。


  既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肖国鑫要为波密留下一支土生土长的科技队伍,目前已培训天麻种植人才6批次、每批次40多人。


  肖国鑫爱上了这片土地,也深爱着土地上的人们。在一次送医下乡的活动中,肖国鑫偶然见到玉许乡一位叫曲宗的藏族姑娘。在她还只有7个月大的时候,因为生病打了一针,从此下肢瘫痪,在轮椅上一坐就是20年。当时的曲宗既弱不禁风,又意志消沉。


  肖国鑫还了解到,曲宗的父亲在前两年意外去世,家里还有一个两岁起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弟弟小伦珠。认识曲宗之后,肖国鑫一有空就去看望他们,听说有广东医疗专家到了波密县医院,肖国鑫一大早就跑去把曲宗背到县医院请专家会诊,还把弟弟小伦珠送到北京成功地做了手术。


  既治残疾,还治心病,肖国鑫担任起曲宗的“心理辅导师”来,给她讲张海迪、海伦·凯勒、霍金等人的故事,鼓励她振作精神,乐观向上。肖国鑫的行动也得到了爱人和儿子的支持,他把自己援藏6年来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6万元钱捐给了曲宗,为她在家门口修建了一间60多平方米的超市。


  肖国鑫用自己的一颗爱心,为这个家庭燃起了希望的灯。


  谈到西藏六年的感受,肖国鑫用“问心无愧”四个字来概括。


  问到还有什么让他担心的,他回答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他走后天麻产品的市场能不能打开?


  第二件事,曲宗一家,这是肖国鑫全家人的牵挂。


  李明生:


  打造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


  2014年8月,江苏省投资2.63亿元的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正式开课,50名骨干教师从江苏赴藏支教,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副校长李明生被任命为这个中学的校长。


  从接近海平面的东海之滨,来到平均海拔3600米的拉萨工作,李明生开始时身体还有些不适应,尤其是眼睛很不舒服,不得不请医生特制了一副茶色眼镜。


  李明生把学校的核心理念明确为“责任教育”。这四字成了他的口头禅。他说,教书育人当从娃娃抓起,才能培养爱党爱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责任是第一位的。


  什么是“责任教育”?李明生这样解释——


  一句话:以责任为育人之本的教育理念。


  两句话:孩子是家庭的未来、祖国的希望。


  三句话:培养师生的个人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意识。


  四句话:体现学校特色,体现建校初衷,体现教育规律,体现传统文化。


  要对教学质量负责。内地西藏班是令许多西藏孩子憧憬的地方。有着三十多年历史的内地西藏班,让一批又一批西藏农牧区的孩子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城市,走向了希望。李明生提出,要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


  要对学生情感成长负责。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的学生基本上来自农牧民和城市贫困家庭,学习基础差、底子薄,有的孩子有些自卑。李明生力推温馨文化,做暖心工程,推动文化的交融、师生的交心,以德育助教育。


  要对学生的健康负责。他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幸福一辈子”的健康运动理念,使孩子们觉得单调的跑步变得有情有趣。一些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过敏病史,实施全寄宿制后,学校成立了宿管中心,安排老师24小时值班,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及时送医。


  成功的核心理念,明显的办学效果,使学校迅速名气大振。据自治区招生办公布的成绩统计显示,2015年的高考中,拉萨江苏实验中学高三年级上线率达到了79.74%,普通本科上线率达到了51.15%,重点本科上线率达到了18.63%,普通本科及以上的上线率位于拉萨市同类学校第一名。另外,初三毕业班总分、平均分都超过全区平均成绩,达92.61分……


  让孩子们做答卷的李明生和他的同事们,在雪域高原也填写了一张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王越剑:


  交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成绩单


  2013年7月,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王越剑援藏担任了那曲县委常务副书记。


  这是他三年来的成绩单——


  由浙江省援建的那曲县小康示范新村第一批八个村的建设完成,牧民们喜迁新居,第二批八个点基本完工,惠及牧民201户;


  成功地种出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草莓,这是在高原4500米处种植出的第一颗草莓。从浙江蘑菇产地丽水引进烘干机器、配备发电机,历史上第一次把那曲的黄蘑菇进行了产业化开发,2015年3月杭州上城区政府支持的那曲特产实体店开张,黄蘑菇等走上了杭州家庭的餐桌;


  开办了那曲地区第一家爱心超市,向特困居民发放20万元爱心劵。成立“爱在那曲”公益平台,获赠款物价值300多万元;


  摄制完成那曲县第一部旅游宣传片《云上那曲》和微电影《那人·那梦·那曲》;


  组织了两次“微笑行动走进那曲”活动,为55名唇腭裂患者重新带来了欢笑……


  王越剑告诉记者:“2014年5月2日,我带着中国微笑行动组织走进那曲,在达前乡见到一名三四岁的漂亮小姑娘,叫梅朵,先天性兔唇。”小姑娘灿烂而残损的笑脸,让王越剑心疼,他决心要帮助更多的孩子们走出阴影,这次志愿行动为12名小朋友进行了兔唇的矫正手术。2015年,又做了43例手术。


  带着感情援藏,一心为了群众。三年来,王越剑冒着高原反应,不怕路段艰险,走遍了那曲县全县的19所学校,走遍了每个乡镇。为建好小康新村,王越剑每周有两天以上时间在乡村调研走访,每到一个乡,必进医院、学校,必进村委会和牧民家里。位于青藏公路边的香茂乡龙仁村有16户牧民搬入新房,每次经过这里,王越剑都到村里看望困难户,村里几乎每个人都认识他。王越剑还主动到离县城最远的油恰乡结对认亲,帮助次旺多吉家和格桑家,次旺多吉的大女儿患有佝偻病,在王越剑的关心资助下得到及时治疗,现在基本康复,家庭债务也逐渐还清。每个中秋节,王越剑都要同县敬老院的老人们一起过节,还自掏腰包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购买了电动轮椅等。


  顾得了身边的亲戚,却顾不上远在杭州的亲人。自从到了那曲,王越剑就对当时正上小学的儿子有许多愧疚,只好经常通过电话对儿子进行“远程教育”。如今已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对在世界最高处做贡献的爸爸充满敬佩、崇拜和自豪,爸爸是他心中的英雄。


  但在王越剑的心里,却有着一片割舍不下的热土:“我感谢那曲这片土地,她让我付出了,也让我收获了。我只付出了三年,她却让我收获一辈子。三年援藏,一生挂念。我会做一个永远的援藏人。”


  许可:


  我愿做一块能担当的基石


  我要去西藏


  我要去西藏


  仰望雪域两茫茫


  风光旖旎草色青青


  随处都是我心灵的牧场……


  这是女歌手乌兰图雅唱的歌,也是那曲地区城乡和住房建设局工程师许可的手机铃声。采访中,他的这首手机铃声时不时地响起来,提醒我们这是在美丽的西藏。


  这位80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做的工作,是最基础的,我愿意做一块能担当的基石!”


  许可是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局测绘分院工程测量所的工程师,1985年出生,是第七批援藏干部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曾经在“5·12汶川地震”和“4·14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的测绘工作中表现出色。自2013年援藏以来,他先后测量外业数据50000多点,绘制地形图300多幅,实地放样地物点1000余件,为国家避免经济损失上亿元……这一组组数据,标志着这位年轻的知识分子在雪域高原创造的业绩。


  由于常年在野外作业,30岁的许可一直没有谈上对象。2014年3月,许可回辽宁休假,亲友给他介绍了一位女孩子,约好在沈阳见面。他精心地准备会面,不想再错过机会。


  就在此时,西藏打来电话,要他参与那曲地区一项紧急测绘任务。


  许可知道,那曲地区的可施工期短,他在家多待一天,错过工期,就可能会耽搁很久,有时甚至是一年!


  出发!许可毫不犹豫地进行了选择。他向姑娘电话道别,踏上了回那曲的路。


  3月的那曲,处在全年气温较低时段,大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42%。回藏第二天,许可就忍着强烈的高原反应,出现在了风雪交加的工地上。


  连续高强度的工作,让许可感到胸口阵阵疼痛。许可咬牙坚持着,独自测绘出工程需要的1︰500数字地形图,独立完成大比例尺地形图4幅。不但如期完成任务,还填补了这一地域在地形图上的空白。


  几年前,国家准备在那曲地区集中建设学校、居民区、净水厂、热源厂等基础设施,但由于实地测量等问题迟迟解决不了,造成工期一再延迟。2014年10月,接到任务的许可,背起重重的仪器出发了。


  此时的那曲高原,又一次进入严重缺氧季节。许可历时一个多月在乡下进行实地测绘。他深入怒江两岸多个峡谷,翻越多座海拔超过5000米的高山,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行程5000多公里,最远抵达青海省杂多县永曲乡。


  聂荣县的多数学校地处海拔4800米以上,是许可要测绘的目标。他到达目的地第一天住在查当乡小学,第二天测绘了查吾完小的数据时,下起了鹅毛大雪,而且还停了电,但他必须当天完成这个学校的测绘任务,连夜赶到下个点——白雄乡充电,否则会影响后面的进度。他就这样小心翼翼地扛着仪器,睁大眼睛,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地物点的测量。等到工作完成,他才发现手已经冻伤了。


  “在许可援藏之前,那曲镇是唯一没有排水系统的镇。目前那曲已经有了排水系统,并且去年还开始了新的给水、排水、供热三大工程建设。”那曲地区住建局的领导深有感触地说:“许可这两年的工作,使我们地区的测绘技术和成绩至少提前了10年。”


  年轻的工程师许可用他那一颗丹心丈量着一个个高度,用双脚绘制着一幅幅图形。


  ……



  我要去西藏


  我要去西藏


  习惯了孤独黑夜漫长


  雪莲花盛开在我的心房


  许可的手机铃声在雪域高原上空回响……


  有一首著名的歌曲叫《扎西德勒》,唱出了每一位援藏干部的心声:很远很远的地方,天空离大地最近的地方,伸手能摘下星星的地方……默默地我再次把你凝望,望着你雪山圣洁的光芒,让我慢慢融入你深情的歌唱,让幸福眼泪自由地流淌……扎西得勒,我的家园,我快乐的地方……


  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第七批援藏干部总领队王奉朝深情地说:“援藏是历练本领的好机会、体现价值的大舞台,也是党性教育的实践课、检验作风的透视机。艰苦而又充实的工作生活,把同志们都磨砺成信仰如炬的典范、意志坚定的楷模、建功立业的先锋。感恩时代、感谢西藏、感念援藏!三年援藏行,一生西藏情,西藏必定是援藏人永远眷恋的第二故乡。”


  是的,西藏,是援藏干部们书写忠诚、拼搏奉献的地方,是让他们流过泪、流过汗,甚至也流过血的地方;那里,有他们的藏族同胞和各族兄弟姐妹,是他们永远的挂念。西藏,是援藏干部生命的一部分。●


  注:我们专门邀请中央党校西藏班的六位学员对此文进行了审看,在此特别致谢。他们是:


  汤大锋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室五处处长


  旺林 西藏自治区国家级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党政办公室主任


  普布次仁 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宣教处处长


  索朗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纪委副书记


  红梅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妇联主席


  罗布 西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人编辑:万鹏、谢磊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