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公投后的欧盟何去何从?
《党建》
原标题:英国公投后的欧盟何去何从?
英国6月23日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投。结果是脱欧派以51.9%的比分获胜,英国做出了脱离欧盟的选择。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43年的英国终于做出退出欧盟的决定,这是二战后欧洲的一个重要历史性事件。这一重大事件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严肃话题:欧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今后将何去何从?
英国自1973年正式加入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至今已经整整43年。人们不禁要问:一段持续了43年之久的“婚姻”为什么现在走到了分手的地步?全民公投决定脱离欧盟,这是英国民众因对欧盟怀有强烈的不满而做出的选择。这其中既有情绪化的宣泄和排斥,也有理性的拒绝与抗争。欧洲在一体化道路上走了将近60年,今天的确到了需要认真反思的时候了。
国际舆论早就为欧盟把脉望诊,做出的诊断是“疾病缠身”和“危机四伏”。美国《华尔街日报》去年年底的评论指出:“2015年欧洲麻烦缠身,2016年这些麻烦可能动摇欧洲一体化的基础”,“一场欧盟的生存危机将是2016年的重大地缘政治事件”。德国《世界报》指出,“欧洲从根基上开始动摇,欧洲合作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显现出欧盟作为整体失败的迹象”。这些评论传递出一个信息:欧洲整体衰败已经成为短期内难以逆转的趋势。那么,近些年来,欧盟究竟遭遇了哪些危机呢?
第一,欧盟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
欧洲一体化进程从上世纪50年代开启,至今已经有将近60年,从法德煤钢联盟到西欧共同市场,从欧洲共同体到今天的欧洲联盟,欧盟的规模不断扩大,成员数量不断增多,目前已有28个成员国。欧盟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区域性一体化最成功的范例。英国作为一个欧洲大国通过全民投票决定退出欧盟,这显然是对欧洲一体化的“逆袭”。这一重大挫折表明了欧盟正在面临一场空前严峻的信任危机。
有关机构今年初对欧洲8国6000多人进行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将近半数的民众愿意仿效英国搞公投,决定是否离开欧盟。ICM调查公司今年5月31日的调查结果是,将近三分之一的德国人将会投票支持德国脱离欧盟。这说明,作为欧盟最大的成员国,德国人对欧洲普遍持怀疑态度,对欧盟的幻灭感加剧。许多人对去年涌入德国的上百万难民感到不安,对欧盟巨资救助希腊摆脱债务危机感到愤怒。皮尤研究中心6月初的调查发现,超过六成的法国选民对欧盟持否定态度,而德国、西班牙和荷兰持同样观点的选民人数比例也达到一半。欧洲人尤其对欧盟经济政策感到不满,希腊、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表示不满人数比例分别为92%、68%、66%和65%。这些迹象表明,欧盟正在远离民众,民众也正在抛弃欧盟。英国通过全民投票选择脱离欧盟,正是这股强大的反欧情绪的宣泄,也表明欧盟自身的认同和生存问题出现了危机。法国前外交部长于贝尔·韦德里纳曾表示,“欧洲的头号风险是脱离人民,重新挽回怀疑欧洲、反感欧元的民众的紧迫性应排在难民问题、恐怖袭击问题或俄罗斯问题之前。”
第二,“精英欧洲”曲高和寡脱离实际
欧洲一体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政治产物。法德两国在二战之后为了在欧洲彻底结束战乱、实现永久和平决定开启一体化进程,1957年成立了西欧6国参加的欧共体,现在已经成为有28个成员的欧洲联盟。欧洲一体化进程至今将近60年,无论是建立共同市场还是实现单一货币、无论是达成《欧盟宪法条约》还是走向政治联盟,都是朝着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的方向迈进。这一宏大计划需要各成员国逐步向欧盟让渡主权,最终把欧盟建成多极化世界中强有力的一极。可以说,如果没有法德等国历届领导人强烈政治意愿的引领和推动,欧盟很难取得今天的成果。
然而,这些并不是英国的追求目标。英国当年竭力申请加入欧共体是看重了欧洲大陆这个庞大的共同市场。43年来,它从来就不是铁杆成员,相反,经常是唱反调的“反对派”。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成立欧洲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建立欧洲货币联盟,即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对此,英国明确加以拒绝,至今仍处于欧元集团之外。2012年欧盟就“财政契约”达成协议,目的是加强对各成员国财政的监管,避免加剧债务危机。英国继续采取拒绝立场,成为欧盟中拒绝参加“财政契约”的仅有的两个成员国之一。此外,英国还拒不参加促进欧盟内部人员自由流动的《申根协议》。纵观英国在欧盟内的表现可以看出,凡是能够谋求经济贸易利益的行动就积极参加,而凡是需要成员国将本国部分主权让渡给欧盟的就一概拒绝。2007年欧盟通过《里斯本条约》,迈出了建立政治联盟的步伐,这同英国的诉求更是南辕北辙,于是英国离开欧盟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其实,抱有同样诉求的绝非英国一家,目前28个欧盟成员国中只有18个参加了欧元集团,将近三分之一的国家不接受单一货币,或者对欧元持怀疑和观望态度,这些国家拒绝把货币主权让渡出来。
欧盟设定的一些目标过于高大,甚至是欧洲精英们闭门造车的“理想化”产物,因而脱离实际,不符合各国国情或利益,于是造成欧盟的重大决策难以得到一致认可,更难以切实执行。因此,“精英欧洲”遭到越来越广泛的诟病和排斥。
第三,欧盟内部利益冲突加剧
欧共体最初是由6个西欧国家组成,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政治理念相同,因此欧共体的发展十分顺畅。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推进,欧共体发展成欧盟,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2003年波兰、捷克、匈牙利等10个中东欧和其他地区国家加入欧盟后,欧盟成员国不仅数量大增,而且发展水平和利益诉求出现了很大差距。这就造成了欧盟的“臃肿”以及决策的迟缓和行动的失灵。
2015年欧洲遭遇空前的难民危机,上百万难民从中东和非洲地区通过地中海和巴尔干涌入欧洲,给欧盟各国造成了巨大压力。因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利益的考虑,欧盟各国对待难民的态度大相径庭,分歧主要存在于新老欧洲之间。所谓新欧洲即冷战结束后入盟的中东欧国家,老欧洲是指目前在欧盟内居主流地位的西欧国家。欧盟制定了应对难民潮的计划,但是没有得到各成员国的一致赞同。德国是接纳难民最“慷慨”的国家,默克尔总理提出准备接纳80万名难民,德国民众送上饮食、安排好住处,热情欢迎难民的到来。但是,匈牙利、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一直反对欧盟的安置计划。斯洛伐克总理罗伯特·菲佐表示,绝不能“一早和数万计的阿拉伯人一起醒来”。匈牙利还在边界上筑起了铁丝网,拒绝难民跨进国门。这种冷漠做法引起一贯标榜人道主义的西欧的强烈不满,双方公开打起了口水仗。中东欧国家指责默克尔的“慷慨”表态不负责任,助长了难民涌入欧洲的势头,局面更加失控。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做法也受到法国的指责,法德轴心在难民问题上失去了作用。欧洲作为一个整体难以提出和执行统一的难民政策,因而反应迟缓、行动不力。在国际社会“自私”、“冷漠”、“虚伪”和“出尔反尔”的指责声中,欧盟的声誉一落千丈。
2010年的债务危机重创了欧洲经济,欧元地位岌岌可危。在如何应对这场危机问题上,欧盟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德国的经济实力最强,救助希腊等重债国的贡献最大,因此德国在应对债务危机中掌握了话语权。德国向希腊提出了严厉的财政紧缩计划,并且以此作为提供救助的条件。希腊难以接受紧缩政策的严苛条件,几次扬言要退出欧元区相威胁。法国对希腊的困难予以理解,提出了以刺激增长为核心的应对方案,这个方案得到了意大利等南欧国家的普遍认可和支持。于是,欧盟内部出现了“财政紧缩”与“刺激增长”的激烈争论,两者针锋相对、互不相让,这使得欧盟在应对债务危机、促进经济复苏上耗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欧洲经济的复苏。
法德两国在应对难民问题和债务危机上出现了严重分歧,除了自身利益关切不同外,其背后还有争夺欧洲事务主导权的较量。欧洲一体化一贯是法德轴心来加以推动的,号称欧洲建设的“发动机”。现在,翅膀硬了的德国试图一家独大,而不甘落后的法国则竭力遏制德国。法德失和,欧盟缺少了前进的推动力量,这也导致了欧盟的停滞不前。
第四,欧盟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欧洲走一体化道路的初衷之一是构建一个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作用的国家共同体。根据《里斯本条约》的规定,欧盟产生了欧盟主席、欧盟委员会主席,建立了欧盟外交行动署(即外交部)以及设立了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即外交部长)。这些措施都是朝着欧盟制定外交和安全事务共同政策的方向迈进,目的是把欧盟构建成多极化世界中强有力的一极。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困难重重,因为欧盟内的新老欧洲之争造成了欧盟事实上的分裂。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时,老欧洲国家坚决反对,而新欧洲国家坚决支持。新老欧洲共处欧盟之内,却各怀心事。西欧国家吸引中东欧国家入盟,目的是扩大欧洲大市场和吸引廉价劳动力,而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是为了投入西方,得到更多的经济实惠;西欧国家搞联合防务,是为了自强和摆脱美国控制,中东欧国家则试图通过欧盟来取得美国的军事保护,以便抗衡俄罗斯。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西方同俄罗斯之间出现了“新冷战”局面,新老欧洲却在美国倡导的制裁莫斯科问题上的态度泾渭分明:法德等老欧洲国家试图缓和同俄罗斯的关系,以便缓解欧洲的紧张局势,而新欧洲国家则因担心俄罗斯的威胁而竭力要求美国和北约在欧洲增加驻军和军事装备。最近在华沙召开的北约峰会满足了波兰等国的增兵要求,这就使得西方同俄罗斯在欧洲的对峙进一步加剧。新老欧洲之间的争执导致欧盟难以推出共同的外交安全政策,危机缠身的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持续下降也就在所难免。
欧盟内存在的以上诸多问题其实早已存在,只是英国决定脱欧公投这一轰动性的新闻事件使得这一现象彻底暴露在公众视线之内。
既然英国现在已经做出了离开欧盟的选择,那么当前的问题是,欧盟将何去何从?预测未来难度很大,但以下三点不可不察:
首先,欧盟未来增添了不确定性,但说欧盟将要解体则有点耸人听闻。或许还有其他一两个国家模仿英国,来一场脱欧公投,但整体上看,包括叫嚷很凶的中东欧国家,都不会离开欧盟,这是利益使然,那些等待入盟的巴尔干国家也会继续初心不改。欧盟的魅力不减,故不会解体。
其次,欧盟的确存在诸多问题,但说欧盟一无是处则有点夸大其词,因为欧盟毕竟是欧洲各国命运所系的共同体,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一些执政者为了掩盖自己治理国家不力而廉价地把责任推给欧盟,而一些极端和激进党派则借攻击欧盟来赢得选民,这些都是资产阶级政客的把戏,不足为训。
最后,欧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同时也面临新的机遇。欧洲一体化始终是在克服危机中前进的,英国脱欧的事儿的确搞大了点,对欧盟打击不小,但是欧盟其他27国领导人已经警觉起来,开始筹谋欧洲的未来,改革欧盟的决心这次必须下了。破釜沉舟中孕育着机遇,关键是能否抓住它。(作者系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英国6月23日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投。结果是脱欧派以51.9%的比分获胜,英国做出了脱离欧盟的选择。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43年的英国终于做出退出欧盟的决定,这是二战后欧洲的一个重要历史性事件。这一重大事件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严肃话题:欧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今后将何去何从?
英国自1973年正式加入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至今已经整整43年。人们不禁要问:一段持续了43年之久的“婚姻”为什么现在走到了分手的地步?全民公投决定脱离欧盟,这是英国民众因对欧盟怀有强烈的不满而做出的选择。这其中既有情绪化的宣泄和排斥,也有理性的拒绝与抗争。欧洲在一体化道路上走了将近60年,今天的确到了需要认真反思的时候了。
国际舆论早就为欧盟把脉望诊,做出的诊断是“疾病缠身”和“危机四伏”。美国《华尔街日报》去年年底的评论指出:“2015年欧洲麻烦缠身,2016年这些麻烦可能动摇欧洲一体化的基础”,“一场欧盟的生存危机将是2016年的重大地缘政治事件”。德国《世界报》指出,“欧洲从根基上开始动摇,欧洲合作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显现出欧盟作为整体失败的迹象”。这些评论传递出一个信息:欧洲整体衰败已经成为短期内难以逆转的趋势。那么,近些年来,欧盟究竟遭遇了哪些危机呢?
第一,欧盟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
欧洲一体化进程从上世纪50年代开启,至今已经有将近60年,从法德煤钢联盟到西欧共同市场,从欧洲共同体到今天的欧洲联盟,欧盟的规模不断扩大,成员数量不断增多,目前已有28个成员国。欧盟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区域性一体化最成功的范例。英国作为一个欧洲大国通过全民投票决定退出欧盟,这显然是对欧洲一体化的“逆袭”。这一重大挫折表明了欧盟正在面临一场空前严峻的信任危机。
有关机构今年初对欧洲8国6000多人进行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将近半数的民众愿意仿效英国搞公投,决定是否离开欧盟。ICM调查公司今年5月31日的调查结果是,将近三分之一的德国人将会投票支持德国脱离欧盟。这说明,作为欧盟最大的成员国,德国人对欧洲普遍持怀疑态度,对欧盟的幻灭感加剧。许多人对去年涌入德国的上百万难民感到不安,对欧盟巨资救助希腊摆脱债务危机感到愤怒。皮尤研究中心6月初的调查发现,超过六成的法国选民对欧盟持否定态度,而德国、西班牙和荷兰持同样观点的选民人数比例也达到一半。欧洲人尤其对欧盟经济政策感到不满,希腊、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表示不满人数比例分别为92%、68%、66%和65%。这些迹象表明,欧盟正在远离民众,民众也正在抛弃欧盟。英国通过全民投票选择脱离欧盟,正是这股强大的反欧情绪的宣泄,也表明欧盟自身的认同和生存问题出现了危机。法国前外交部长于贝尔·韦德里纳曾表示,“欧洲的头号风险是脱离人民,重新挽回怀疑欧洲、反感欧元的民众的紧迫性应排在难民问题、恐怖袭击问题或俄罗斯问题之前。”
第二,“精英欧洲”曲高和寡脱离实际
欧洲一体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政治产物。法德两国在二战之后为了在欧洲彻底结束战乱、实现永久和平决定开启一体化进程,1957年成立了西欧6国参加的欧共体,现在已经成为有28个成员的欧洲联盟。欧洲一体化进程至今将近60年,无论是建立共同市场还是实现单一货币、无论是达成《欧盟宪法条约》还是走向政治联盟,都是朝着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的方向迈进。这一宏大计划需要各成员国逐步向欧盟让渡主权,最终把欧盟建成多极化世界中强有力的一极。可以说,如果没有法德等国历届领导人强烈政治意愿的引领和推动,欧盟很难取得今天的成果。
然而,这些并不是英国的追求目标。英国当年竭力申请加入欧共体是看重了欧洲大陆这个庞大的共同市场。43年来,它从来就不是铁杆成员,相反,经常是唱反调的“反对派”。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成立欧洲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建立欧洲货币联盟,即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对此,英国明确加以拒绝,至今仍处于欧元集团之外。2012年欧盟就“财政契约”达成协议,目的是加强对各成员国财政的监管,避免加剧债务危机。英国继续采取拒绝立场,成为欧盟中拒绝参加“财政契约”的仅有的两个成员国之一。此外,英国还拒不参加促进欧盟内部人员自由流动的《申根协议》。纵观英国在欧盟内的表现可以看出,凡是能够谋求经济贸易利益的行动就积极参加,而凡是需要成员国将本国部分主权让渡给欧盟的就一概拒绝。2007年欧盟通过《里斯本条约》,迈出了建立政治联盟的步伐,这同英国的诉求更是南辕北辙,于是英国离开欧盟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其实,抱有同样诉求的绝非英国一家,目前28个欧盟成员国中只有18个参加了欧元集团,将近三分之一的国家不接受单一货币,或者对欧元持怀疑和观望态度,这些国家拒绝把货币主权让渡出来。
欧盟设定的一些目标过于高大,甚至是欧洲精英们闭门造车的“理想化”产物,因而脱离实际,不符合各国国情或利益,于是造成欧盟的重大决策难以得到一致认可,更难以切实执行。因此,“精英欧洲”遭到越来越广泛的诟病和排斥。
第三,欧盟内部利益冲突加剧
欧共体最初是由6个西欧国家组成,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政治理念相同,因此欧共体的发展十分顺畅。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推进,欧共体发展成欧盟,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2003年波兰、捷克、匈牙利等10个中东欧和其他地区国家加入欧盟后,欧盟成员国不仅数量大增,而且发展水平和利益诉求出现了很大差距。这就造成了欧盟的“臃肿”以及决策的迟缓和行动的失灵。
2015年欧洲遭遇空前的难民危机,上百万难民从中东和非洲地区通过地中海和巴尔干涌入欧洲,给欧盟各国造成了巨大压力。因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利益的考虑,欧盟各国对待难民的态度大相径庭,分歧主要存在于新老欧洲之间。所谓新欧洲即冷战结束后入盟的中东欧国家,老欧洲是指目前在欧盟内居主流地位的西欧国家。欧盟制定了应对难民潮的计划,但是没有得到各成员国的一致赞同。德国是接纳难民最“慷慨”的国家,默克尔总理提出准备接纳80万名难民,德国民众送上饮食、安排好住处,热情欢迎难民的到来。但是,匈牙利、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一直反对欧盟的安置计划。斯洛伐克总理罗伯特·菲佐表示,绝不能“一早和数万计的阿拉伯人一起醒来”。匈牙利还在边界上筑起了铁丝网,拒绝难民跨进国门。这种冷漠做法引起一贯标榜人道主义的西欧的强烈不满,双方公开打起了口水仗。中东欧国家指责默克尔的“慷慨”表态不负责任,助长了难民涌入欧洲的势头,局面更加失控。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做法也受到法国的指责,法德轴心在难民问题上失去了作用。欧洲作为一个整体难以提出和执行统一的难民政策,因而反应迟缓、行动不力。在国际社会“自私”、“冷漠”、“虚伪”和“出尔反尔”的指责声中,欧盟的声誉一落千丈。
2010年的债务危机重创了欧洲经济,欧元地位岌岌可危。在如何应对这场危机问题上,欧盟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德国的经济实力最强,救助希腊等重债国的贡献最大,因此德国在应对债务危机中掌握了话语权。德国向希腊提出了严厉的财政紧缩计划,并且以此作为提供救助的条件。希腊难以接受紧缩政策的严苛条件,几次扬言要退出欧元区相威胁。法国对希腊的困难予以理解,提出了以刺激增长为核心的应对方案,这个方案得到了意大利等南欧国家的普遍认可和支持。于是,欧盟内部出现了“财政紧缩”与“刺激增长”的激烈争论,两者针锋相对、互不相让,这使得欧盟在应对债务危机、促进经济复苏上耗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欧洲经济的复苏。
法德两国在应对难民问题和债务危机上出现了严重分歧,除了自身利益关切不同外,其背后还有争夺欧洲事务主导权的较量。欧洲一体化一贯是法德轴心来加以推动的,号称欧洲建设的“发动机”。现在,翅膀硬了的德国试图一家独大,而不甘落后的法国则竭力遏制德国。法德失和,欧盟缺少了前进的推动力量,这也导致了欧盟的停滞不前。
第四,欧盟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欧洲走一体化道路的初衷之一是构建一个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作用的国家共同体。根据《里斯本条约》的规定,欧盟产生了欧盟主席、欧盟委员会主席,建立了欧盟外交行动署(即外交部)以及设立了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即外交部长)。这些措施都是朝着欧盟制定外交和安全事务共同政策的方向迈进,目的是把欧盟构建成多极化世界中强有力的一极。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困难重重,因为欧盟内的新老欧洲之争造成了欧盟事实上的分裂。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时,老欧洲国家坚决反对,而新欧洲国家坚决支持。新老欧洲共处欧盟之内,却各怀心事。西欧国家吸引中东欧国家入盟,目的是扩大欧洲大市场和吸引廉价劳动力,而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是为了投入西方,得到更多的经济实惠;西欧国家搞联合防务,是为了自强和摆脱美国控制,中东欧国家则试图通过欧盟来取得美国的军事保护,以便抗衡俄罗斯。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西方同俄罗斯之间出现了“新冷战”局面,新老欧洲却在美国倡导的制裁莫斯科问题上的态度泾渭分明:法德等老欧洲国家试图缓和同俄罗斯的关系,以便缓解欧洲的紧张局势,而新欧洲国家则因担心俄罗斯的威胁而竭力要求美国和北约在欧洲增加驻军和军事装备。最近在华沙召开的北约峰会满足了波兰等国的增兵要求,这就使得西方同俄罗斯在欧洲的对峙进一步加剧。新老欧洲之间的争执导致欧盟难以推出共同的外交安全政策,危机缠身的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持续下降也就在所难免。
欧盟内存在的以上诸多问题其实早已存在,只是英国决定脱欧公投这一轰动性的新闻事件使得这一现象彻底暴露在公众视线之内。
既然英国现在已经做出了离开欧盟的选择,那么当前的问题是,欧盟将何去何从?预测未来难度很大,但以下三点不可不察:
首先,欧盟未来增添了不确定性,但说欧盟将要解体则有点耸人听闻。或许还有其他一两个国家模仿英国,来一场脱欧公投,但整体上看,包括叫嚷很凶的中东欧国家,都不会离开欧盟,这是利益使然,那些等待入盟的巴尔干国家也会继续初心不改。欧盟的魅力不减,故不会解体。
其次,欧盟的确存在诸多问题,但说欧盟一无是处则有点夸大其词,因为欧盟毕竟是欧洲各国命运所系的共同体,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一些执政者为了掩盖自己治理国家不力而廉价地把责任推给欧盟,而一些极端和激进党派则借攻击欧盟来赢得选民,这些都是资产阶级政客的把戏,不足为训。
最后,欧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同时也面临新的机遇。欧洲一体化始终是在克服危机中前进的,英国脱欧的事儿的确搞大了点,对欧盟打击不小,但是欧盟其他27国领导人已经警觉起来,开始筹谋欧洲的未来,改革欧盟的决心这次必须下了。破釜沉舟中孕育着机遇,关键是能否抓住它。(作者系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人编辑:万鹏、谢磊
- 标签:
上一篇: 中国歌剧:不能丢弃本色
下一篇: 中华民族是如何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