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党建首页 >> 党建期刊 >> 《党建》 >>正文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如何前进——党员干部、专家学者访谈

《党建》

字号: + - 16
原标题: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如何前进——党员干部、专家学者访谈
       本刊特别策划

       编者按:2016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四个意识”,全党必须牢固树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攻坚克难、应对挑战,需要增强问题意识、国情意识、民生意识、责任意识、过关意识、安全意识、长期执政意识、赶考意识、担当意识、初心意识等意识。这是对“四个意识”的具体体现和落实。

       本刊记者 翁淮南 刘文韬 张纪 郭慧 陈蓉 王碧薇

       “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荣臣

       

       “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一个基本特点就是问题导向。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这句话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如何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会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我们的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应对权力对我们的重大挑战问题;我们的国家在国际大环境和周边环境日趋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坚决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问题;我们的改革如何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克服阻力不断向纵深推进问题;我们的社会如何面对利益诉求多元化,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大屠杀,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翻越夹金山,战胜长征中的重重艰难险阻。

       当前,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面临的问题是以往从来没有的,也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深层次问题,马克思主义当中没有现成的答案,更不可能从西方的话语体系中寻找答案,只能靠我们自己。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这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所在。◎

       “国情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姜辉

       

       国情意识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集中、最现实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始终牢牢把握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是我们党正确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矛盾、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定盘星”。

       牢牢确立国情意识,需要具备唯物辩证的宽广视野。既要看到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社会基本矛盾的相对稳定性,又要看到初级阶段内涵的丰富性和具体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我们党不失时机地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概念,就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概括。正确树立国情意识,要求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能无所作为,而是要立足实际,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性地推动各项发展。准确把握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新特征,是我们党一路走来不断取得事业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

       “民生意识”: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汪亭友

       

       我们党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和民生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强调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近年来,受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们关心这一不利局面是否会影响民生建设,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会不会因此下降。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确保民生质量,取决于我们的努力,只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综合施策,有效应对,一定能汇聚各方力量共破难题,改善民生。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民生建设和民生工作还需要注意发扬民主。民生同民主有着密切的关系。民生是民主的目的,民主是民生的保障。人民群众是民生建设的目标群体、受益群体,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发扬民主。坚持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找准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科学确定民生建设的次序、途径和方法。◎

       

       1937年,侵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中国遭遇民族生存危机。

       

       淮海战役中,几百万群众用小推车支援前线,帮助解放军战胜困难,打败国民党顽固派。

       “责任意识”: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浦东干部学院教师 方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党员干部要为党担责、为党尽责。担责、尽责的前提是要心中有责,有责任意识。

       要筑牢思想根基。责任意识的增强,根本上要靠理想信念的坚定,靠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必须要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在伟大事业中挑起重担,方能带领人民实现远大理想。要切实担负起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确保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方向努力”这一根本问题上绝不含糊、绝无偏差,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1960年3月,“铁人”王进喜参加石油大会战,用身体搅拌泥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取得胜利。

       

       1967年6月17日,中国克服困难,自主研发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8年5月11日, 《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推动了思想解放。

       要建立健全制度建设。责任意识的增强,关键靠制度。要建立健全各个单位、部门、岗位的责任制,明确职责,并在职责范围内充分授权,让责任人能够独立地负责、清楚如何负责和担责。要对失职失责者问责。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种意识的强化,往往反面教训更加深刻。建党95周年之际,党中央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这是落实责任的重要举措。要以实施问责条例为契机,强化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

       “过关意识”: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

       河南省南阳市委常委、邓州市委书记 吴刚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管理迎来诸多新挑战。面对网络空间的开放性、虚拟性,信息形式的多样性、生动性,传播的快捷性、扁平性,各级党委要增强自身过关意识,打开思路,以创新思维勇闯互联网大关。

       要发挥好网络引导舆论的作用。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各种信息、言论在这里交汇,我国现在有7亿网民,其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为此,各级党委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努力营造良好网上舆论氛围,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让正能量和主旋律在网络空间高扬。

       

       1998年,全国军民奋力抗洪抢险,战胜特大自然灾害。

       要利用互联网加强社会治理,提升网上群众工作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为此,各级党委要学会走网络群众路线,利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群众工作。去年以来,邓州市实现社会治理网格化,全面采集网格内人、地、事、物、情、组织等信息,构建市、乡、村三级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有效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要掌握互联网技术,同步推进网络安全和发展。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各级党委要及时了解并积极运用新技术,让社会治理更加高效、便捷,推动信息共享。与此同时,当前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各级党委需常怀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提高应对网络风险能力,促进网络安全发展。◎

       “安全意识”: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国防大学科研部编研部部长、海军大校 许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形成总体国家安全观,包括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和海外利益安全的系列观点。

       

       2003年,全国部分地区遭遇非典疫情,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采取各种措施,终于控制住了病魔。

       当前,世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体系进入加速演变和深度调整期。面对国家利益拓展、新技术不断发展、海外利益安全问题凸显的新情况,面对各种安全威胁所带来的新挑战,我国安全风险增多。特别是南海这片原本平静的海洋,成了某些国家挑唆、利诱域内国家兴风作浪之地。复杂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和风险挑战,对党的执政能力和自身建设、我国军队国防建设都是严峻的考验。

       面对考验,全党全军上下须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保持风险意识,居安思危,确保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不受侵害。全军应不断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全党上下要在应对各种风险和困难的挑战中,牢记“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庄严承诺,激发全民族爱党、信党、听党话、跟党走的向心力,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勠力前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长期执政意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陕西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 王彦军

       

       长期执政是我们党自创立以来的最大成就。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最大成就。

       长期执政是我们党所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党中央反复强调,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长期执政的考验。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政府处危不乱,妥善应对。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全国军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继续长期执政是我们党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高度重视应对“四大考验”、防范“四种危险”,要不断强化执政意识、把握执政规律、端正执政理念、完善执政机制、提高执政智慧,把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努力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赶考意识”:是对全体共产党人的时代总动员

       河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 孟庆云

       

       提出“赶考”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即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时的一种政治清醒和郑重宣誓。67年前,毛泽东提出“赶考”的历史性课题,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

       常怀“赶考”的心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克服各种困难、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重要法宝和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秉持“赶考”心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中,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党中央、中央军委有力指导下,迅速平息事件,维护了地区稳定。

       

       面对东海、南海问题,中国政府立场坚定,积极应对。图为中国空军轰-6K飞机空域巡航。

       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强化“赶考”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体共产党人的时代总动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相继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紧紧围绕党同人民群众密切关系这条生命线,不断增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应对解决复杂问题的各种能力。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党就要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担当意识”:让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 赵丰

       

       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担当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把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扛在肩上,担负起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类幸福的历史使命。

       20世纪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开辟了人类社会最伟大的进程,但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着2240多万平方公里庞大疆域的苏联,在没有外敌入侵和特大自然变故的情况下,1991年顷刻之间解体覆亡。苏联解体的原因,除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和平演变”和对其军事威胁与争霸以外,最主要的是自赫鲁晓夫开始,苏共对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的脱离。面对苏东剧变的猛烈冲击和西方的巨大压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方向,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守住了社会主义阵地。可以说,中国社会主义的存在与发展,遏制住了世界社会主义低落的势头,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捍卫了社会主义的成就与尊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展采取科学的发展方式,沿着协调的发展轨道,秉承着包容的价值理念,为当今国际社会提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另一种图景。中国发展改变着世界,中国发展丰富着世界。◎

       “初心意识”:执政党的自觉追求

       中央党史研究室教授 齐彪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号召全党同志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初心意识,始终牢记党成立时确立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最终目标。

       95年来,党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勇于、善于通过提出和实现一个个共同理想、具体目标,把为崇高理想、最终目标奋斗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向前进。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制定了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即革命分两步走的纲领,引领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党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也是分阶段的。在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主要任务,党由此确定了解决温饱、达到“小康”、进而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这一“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带领全国人民向着“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惩治腐败,形成反腐高压态势。

       远大理想、最终目标与共同理想、具体目标是统一的。远大理想、最终目标为共同理想、具体目标规定着前进的方向,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而共同理想、具体目标则是远大理想、最终目标在当前的体现,是实现共产主义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里程碑。实现了这些具体目标,才能实现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增强初心意识,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责任人编辑:万鹏、谢磊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