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葆: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
《党建》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创建文明城市工作。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全面部署开展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代表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多年来,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深入开展,涌现出一批创建工作先进典型,评选出一批全国文明城市,示范带动各地掀起创建文明城市的热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取得了新发展、开创了新局面。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先进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国创建热情空前高涨,创建水平显著提升。
在推进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各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做法,主要是“六个坚持”,即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突出思想道德内涵,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坚持重在建设立破并举,久久为功务求实效;坚持创新内容手段载体,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坚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形成合力保持常态。这些经验做法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力抓、坚持抓、一把手亲自抓。实践证明,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增进市民文明素质,塑造良好社会风尚,有力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进程。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一些城市在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比如,有的城市规划先天不足,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人为割断历史文脉,城市风貌缺乏品位特色;有的城市管理不到位,环境脏乱差,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人员无序流动等“城市病”突出;有的城市市民文明素质有待提升,乱闯红灯、乱扔垃圾、排队加塞、损坏公物等不文明行为比较普遍;有的城市治安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主动适应我国城市发展新形势、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顺应精神文明建设新要求,不断深化创建文明城市工作。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做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以城市的发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也必须抓好创建文明城市这个“火车头”,以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带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城市工作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地位作用上,强调城市发展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宗旨原则上,强调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让城市成为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在目标任务上,强调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城市历史文脉;要大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打造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对于引导城市科学发展,推动城市文明进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创建文明城市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战略目标,这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也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任务。要认识到,城市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就会随之自然提高。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能够使人们在参与中培养现代文明意识,形成良好文明习惯;能够有效改造城市环境面貌,改善市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带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
2.创建文明城市是保证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抓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平均以每年一个百分点快速推进,从1978年的不足18%,发展到2016年超过57%。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兴城市大批涌现,城市人口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城市化都不太成功,一些国家还产生了贫民窟这样严重的“城市病”。我国要避免这些问题,保证城镇化的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就必须在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上深入研究、狠下功夫。通过创建文明城市,可以推动城市科学规划、合规建设、高效管理,实现城市生产发展、生活宜居、生态良好,实现城市以人为本、文明和谐、充满活力,助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3.创建文明城市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创建文明城市顺应了群众愿望,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推动各地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做实事,是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对追求文明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迫切。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4.创建文明城市是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强调,要立足提高治理能力抓好城市建设。深化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有利于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和治理制度创新,建立常态长效管理机制;有利于强化城市依法管理依规治理,更好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有利于调动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推动形成政府、社会、市民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城市管理格局。创建文明城市,既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
经过多年努力,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取得了重大进步,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广大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面对决胜全面小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创建文明城市任务更加繁重,同时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前,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承担的目标任务,可以概括为“一个全面推进、四个着力提升、建设‘三个城市’”。“一个全面推进”,就是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整治环境脏乱差的起步阶段,到全社会“讲文明、树新风”的广泛铺开阶段,再到当前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全面推进的阶段。“四个着力提升”,就是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着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着力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建设‘三个城市’”,就是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文化厚重的文明城市、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
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崇德向善的城市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创建文明城市的灵魂工程。要坚持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创建活动,在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把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创建工作各个环节、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塑造城市之魂,培育城市之德,使文明城市成为市民文明有礼、人际关系和谐、公共秩序井然、社会风尚良好的标杆。
1.增强市民文明意识。推进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既要见事见物,更要见思想见精神。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贯穿创建文明城市全过程,使创建工作更体现思想内涵和价值导向,更具有人文精神和情感关怀。要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牢牢把握理想信念这个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闪亮。要运用多种方式,在广大市民中持久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开展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宣传教育,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听党话跟党走,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群众有许多利益诉求。创建文明城市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多做统一思想、化解矛盾的工作,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工作,更好地疏导情绪、温润心灵,培育健康理性的社会心态。
2.规范市民文明行为。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市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学习工作和行为习惯,让市民群众在实践中感知领悟和自觉践行。要广泛开展文明社会风尚行动,加强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上网等教育引导,大力普及文明礼仪规范,引导人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诚信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要加强诚信教育,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便民服务中倡导诚信、检验诚信,引导人们感知诚信、领悟诚信,同时建立完善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在全社会培育诚信精神,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尚。学雷锋志愿服务是培育文明市民、树立文明风尚的重要抓手,创建文明城市要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要依托社区培养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提倡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推动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要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抵制大操大办、炫富斗阔、奢靡浪费等不良现象,改变落后风俗习惯,树立现代文明理念。要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各类基层创建活动,激活城市文明的“细胞”,筑牢城市文明的基础。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不仅要靠自觉践行,还要靠制度约束。要倡导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鲜明法律规范的正确价值导向,善于运用法治手段和制度力量促进文明行为的养成。
3.营造城市文明氛围。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弘扬传播社会主流价值,需要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一是用好媒体宣传。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力宣传文明创建先进经验和有益做法,加强对价值观领域热点问题的有效引导,针砭背离主流价值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切实发挥新闻舆论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二是做好公益广告。公益广告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新风的重要载体,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基本动作”,也是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创建的一个工作亮点。全国人大新修订的《广告法》写入公益广告专门条款,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了《公益广告促进和管理暂行办法》。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加大创意制作和刊播展示力度,推出一批导向鲜明、富有内涵、感染力强、出新出彩的精品力作,让公益广告在城市公园、广场、学校、商业街区、居民社区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成为风景。三是抓好典型带动。要发挥先进典型在弘扬主流价值方面的榜样引领作用,在基层广泛发现和推选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善行义举、身边好人,突出表彰宣传其中作出重大贡献、群众认可度高、社会影响大的先进典型,形成群星灿烂与七星共明的先进群体格局,产生覆盖全面、远近皆宜的示范效应。
三、注重发挥文化的滋养涵育作用,建设文化厚重的城市
文化代表和反映着城市的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创建文明城市,要把城市的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用建筑风格提升城市品位,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用文化生活打造城市气质。
城市建筑是城市风貌的外在表现。打造一个城市的建筑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要注重塑造风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明确城市风貌定位,突出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处理好功能与品位、现代与传统、人文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千城一面”的问题,建设宜居、生态、现代城市。二要注重个性特色,提高单体建筑设计水平。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编制城市重要节点、重要地段的局部规划,做到既个性突出又整体协调。单体建筑不在体量大小,关键要有风格,风格是建筑的灵魂,有风格的建筑年代越久远越有味道。要对城市单体建筑设计进行引导和指导,改变大城市到处都是玻璃幕墙、小县城到处都是卷帘门的状况。三要注重色彩协调,增强建筑立面装饰美感。如同家庭装修一样精心设计,搞好城市建筑的风貌改造和色彩搭配,使建筑色调与自然色彩相协调,形成鲜明的城市色彩基调,既不能色彩斑驳,又不能死气沉沉。四要注重历史传承,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精心保护承载城市文化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传承和展示各地的民族特色、地域风情和文化传统,不能做“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事,也不能简单复制其他地方建筑样式,盲目模仿欧陆建筑风格,搞不伦不类的“山寨版”。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文化生活能够彰显一个城市特有的气度风韵。创建文明城市,要把丰富文化生活作为重要内容。要立足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一手抓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影剧院等专业性文化设施建设,一手抓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高文化设施利用效率和服务效能,不断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市民的文化需求。要看到,群众具有蓬勃的文化创造活力,风靡城乡的广场舞就是群众自发兴起的。要创造条件,引导群众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既丰富文化生活,又促进身心健康。浓浓的书香味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要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终身学习,扶持实体书店发展,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开设贴近群众的读书场所,创新便民利民的阅读方式,激发群众读书兴趣,努力打造书香城市。今年初,党中央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认真抓好落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传承发展传统戏剧戏曲、民族文学音乐、乡土文化习俗,不断提升群众的传统文化涵养。中央文明办在去年的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将戏曲进校园作为重要指标内容,推动各地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组织专业院团到中小学校进行戏曲演出,收到了很好效果。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要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培育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精神。
四、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和谐宜居的城市
城市的核心是人。创建文明城市必须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把让群众生活得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之中,为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和变化,不断提高城市的宜居程度,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1.抓好规划建设,打造合理城市空间。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忌讳。要把规划建设水平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评价标准,进一步细化指标,推动各地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要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规划全过程,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战略引导和刚性控制作用,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同时,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反哺能力,以城市发展带动乡村发展,以城市新风带动文明乡风,以城市优势文化资源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城乡居民共享文明创建成果。
2.强化精细管理,提供良好公共服务。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迫切要求。城市管理能不能做到精细,既关系到克服粗放管理带来的弊端,也考验各级干部管理城市的眼光见识和能力水平。要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建设智慧城市、创新城市,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要按照中央要求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应急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解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看病上学、养老托幼、市政设施、公交出行、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民生问题,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要加快补齐短板,抓在实处、抓出成效,努力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身边的变化。要针对城市老旧小区困难人群集中、整体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物业服务缺失等难点问题,加强环境整治和设施改造,提升服务能力,增进群众福祉。
3.突出综合治理,创造干净整洁环境。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必须强化问题导向、开展综合治理。一个城市的脏乱差问题不是小事,事关群众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事关群众的安全和健康。创建文明城市之初的重要突破口,就是整治脏乱差。要把整治脏乱差、建设“洁齐美”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任务,广泛开展城乡清洁行动,抓好“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违章乱建、污水乱排、工地乱象”等突出问题治理,抓好公路、铁路、河道沿线和城市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部位的集中治理,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和垃圾减量行动,让城市更整洁、更干净、更宜居。脏乱差问题容易反复,稍有松懈就会死灰复燃,要坚持不懈地抓,形成常态机制,不能搞“一阵风”,否则退回去群众不会答应。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针对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水体污染、空气雾霾等问题,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工作,建设绿色城市、节能城市、海绵城市,让文明城市成为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之城,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创建文明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领域宽,涉及部门多,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要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城市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一把手亲自抓,党政领导共同抓,为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各级文明委要在党委领导下,发挥统筹规划和督促指导作用,把文明委成员单位的力量整合起来,汇聚起创建文明城市的强大合力。教育、公安、环保、住建、交通、文化、卫生计生、新闻出版广电、安监、食药监等与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关系密切的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为创建文明城市贡献力量。要突出创建工作的群众性,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激发市民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的知情权监督权,齐心创造美好生活,共同建设美丽家园。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实践总结,深化规律性认识,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有效做法,不断提升创建工作水平。
(本文摘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2017年4月7日在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在推进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各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做法,主要是“六个坚持”,即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突出思想道德内涵,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坚持重在建设立破并举,久久为功务求实效;坚持创新内容手段载体,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坚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形成合力保持常态。这些经验做法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力抓、坚持抓、一把手亲自抓。实践证明,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增进市民文明素质,塑造良好社会风尚,有力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进程。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一些城市在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比如,有的城市规划先天不足,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人为割断历史文脉,城市风貌缺乏品位特色;有的城市管理不到位,环境脏乱差,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人员无序流动等“城市病”突出;有的城市市民文明素质有待提升,乱闯红灯、乱扔垃圾、排队加塞、损坏公物等不文明行为比较普遍;有的城市治安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主动适应我国城市发展新形势、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顺应精神文明建设新要求,不断深化创建文明城市工作。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做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以城市的发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也必须抓好创建文明城市这个“火车头”,以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带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城市工作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地位作用上,强调城市发展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宗旨原则上,强调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让城市成为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在目标任务上,强调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城市历史文脉;要大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打造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对于引导城市科学发展,推动城市文明进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创建文明城市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战略目标,这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也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任务。要认识到,城市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就会随之自然提高。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能够使人们在参与中培养现代文明意识,形成良好文明习惯;能够有效改造城市环境面貌,改善市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带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
2.创建文明城市是保证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抓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平均以每年一个百分点快速推进,从1978年的不足18%,发展到2016年超过57%。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兴城市大批涌现,城市人口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城市化都不太成功,一些国家还产生了贫民窟这样严重的“城市病”。我国要避免这些问题,保证城镇化的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就必须在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上深入研究、狠下功夫。通过创建文明城市,可以推动城市科学规划、合规建设、高效管理,实现城市生产发展、生活宜居、生态良好,实现城市以人为本、文明和谐、充满活力,助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3.创建文明城市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创建文明城市顺应了群众愿望,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推动各地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做实事,是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对追求文明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迫切。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4.创建文明城市是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强调,要立足提高治理能力抓好城市建设。深化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有利于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和治理制度创新,建立常态长效管理机制;有利于强化城市依法管理依规治理,更好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有利于调动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推动形成政府、社会、市民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城市管理格局。创建文明城市,既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
经过多年努力,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取得了重大进步,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广大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面对决胜全面小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创建文明城市任务更加繁重,同时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前,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承担的目标任务,可以概括为“一个全面推进、四个着力提升、建设‘三个城市’”。“一个全面推进”,就是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整治环境脏乱差的起步阶段,到全社会“讲文明、树新风”的广泛铺开阶段,再到当前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全面推进的阶段。“四个着力提升”,就是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着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着力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建设‘三个城市’”,就是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文化厚重的文明城市、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
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崇德向善的城市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创建文明城市的灵魂工程。要坚持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创建活动,在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把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创建工作各个环节、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塑造城市之魂,培育城市之德,使文明城市成为市民文明有礼、人际关系和谐、公共秩序井然、社会风尚良好的标杆。
1.增强市民文明意识。推进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既要见事见物,更要见思想见精神。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贯穿创建文明城市全过程,使创建工作更体现思想内涵和价值导向,更具有人文精神和情感关怀。要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牢牢把握理想信念这个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闪亮。要运用多种方式,在广大市民中持久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开展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宣传教育,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听党话跟党走,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群众有许多利益诉求。创建文明城市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多做统一思想、化解矛盾的工作,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工作,更好地疏导情绪、温润心灵,培育健康理性的社会心态。
2.规范市民文明行为。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市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学习工作和行为习惯,让市民群众在实践中感知领悟和自觉践行。要广泛开展文明社会风尚行动,加强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上网等教育引导,大力普及文明礼仪规范,引导人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诚信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要加强诚信教育,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便民服务中倡导诚信、检验诚信,引导人们感知诚信、领悟诚信,同时建立完善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在全社会培育诚信精神,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尚。学雷锋志愿服务是培育文明市民、树立文明风尚的重要抓手,创建文明城市要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要依托社区培养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提倡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推动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要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抵制大操大办、炫富斗阔、奢靡浪费等不良现象,改变落后风俗习惯,树立现代文明理念。要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各类基层创建活动,激活城市文明的“细胞”,筑牢城市文明的基础。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不仅要靠自觉践行,还要靠制度约束。要倡导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鲜明法律规范的正确价值导向,善于运用法治手段和制度力量促进文明行为的养成。
3.营造城市文明氛围。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弘扬传播社会主流价值,需要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一是用好媒体宣传。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力宣传文明创建先进经验和有益做法,加强对价值观领域热点问题的有效引导,针砭背离主流价值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切实发挥新闻舆论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二是做好公益广告。公益广告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新风的重要载体,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基本动作”,也是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创建的一个工作亮点。全国人大新修订的《广告法》写入公益广告专门条款,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了《公益广告促进和管理暂行办法》。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加大创意制作和刊播展示力度,推出一批导向鲜明、富有内涵、感染力强、出新出彩的精品力作,让公益广告在城市公园、广场、学校、商业街区、居民社区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成为风景。三是抓好典型带动。要发挥先进典型在弘扬主流价值方面的榜样引领作用,在基层广泛发现和推选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善行义举、身边好人,突出表彰宣传其中作出重大贡献、群众认可度高、社会影响大的先进典型,形成群星灿烂与七星共明的先进群体格局,产生覆盖全面、远近皆宜的示范效应。
三、注重发挥文化的滋养涵育作用,建设文化厚重的城市
文化代表和反映着城市的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创建文明城市,要把城市的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用建筑风格提升城市品位,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用文化生活打造城市气质。
城市建筑是城市风貌的外在表现。打造一个城市的建筑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要注重塑造风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明确城市风貌定位,突出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处理好功能与品位、现代与传统、人文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千城一面”的问题,建设宜居、生态、现代城市。二要注重个性特色,提高单体建筑设计水平。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编制城市重要节点、重要地段的局部规划,做到既个性突出又整体协调。单体建筑不在体量大小,关键要有风格,风格是建筑的灵魂,有风格的建筑年代越久远越有味道。要对城市单体建筑设计进行引导和指导,改变大城市到处都是玻璃幕墙、小县城到处都是卷帘门的状况。三要注重色彩协调,增强建筑立面装饰美感。如同家庭装修一样精心设计,搞好城市建筑的风貌改造和色彩搭配,使建筑色调与自然色彩相协调,形成鲜明的城市色彩基调,既不能色彩斑驳,又不能死气沉沉。四要注重历史传承,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精心保护承载城市文化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传承和展示各地的民族特色、地域风情和文化传统,不能做“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事,也不能简单复制其他地方建筑样式,盲目模仿欧陆建筑风格,搞不伦不类的“山寨版”。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文化生活能够彰显一个城市特有的气度风韵。创建文明城市,要把丰富文化生活作为重要内容。要立足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一手抓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影剧院等专业性文化设施建设,一手抓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高文化设施利用效率和服务效能,不断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市民的文化需求。要看到,群众具有蓬勃的文化创造活力,风靡城乡的广场舞就是群众自发兴起的。要创造条件,引导群众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既丰富文化生活,又促进身心健康。浓浓的书香味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要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终身学习,扶持实体书店发展,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开设贴近群众的读书场所,创新便民利民的阅读方式,激发群众读书兴趣,努力打造书香城市。今年初,党中央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认真抓好落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传承发展传统戏剧戏曲、民族文学音乐、乡土文化习俗,不断提升群众的传统文化涵养。中央文明办在去年的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将戏曲进校园作为重要指标内容,推动各地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组织专业院团到中小学校进行戏曲演出,收到了很好效果。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要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培育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精神。
四、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和谐宜居的城市
城市的核心是人。创建文明城市必须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把让群众生活得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之中,为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和变化,不断提高城市的宜居程度,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1.抓好规划建设,打造合理城市空间。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忌讳。要把规划建设水平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评价标准,进一步细化指标,推动各地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要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规划全过程,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战略引导和刚性控制作用,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同时,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反哺能力,以城市发展带动乡村发展,以城市新风带动文明乡风,以城市优势文化资源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城乡居民共享文明创建成果。
2.强化精细管理,提供良好公共服务。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迫切要求。城市管理能不能做到精细,既关系到克服粗放管理带来的弊端,也考验各级干部管理城市的眼光见识和能力水平。要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建设智慧城市、创新城市,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要按照中央要求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应急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解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看病上学、养老托幼、市政设施、公交出行、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民生问题,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要加快补齐短板,抓在实处、抓出成效,努力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身边的变化。要针对城市老旧小区困难人群集中、整体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物业服务缺失等难点问题,加强环境整治和设施改造,提升服务能力,增进群众福祉。
3.突出综合治理,创造干净整洁环境。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必须强化问题导向、开展综合治理。一个城市的脏乱差问题不是小事,事关群众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事关群众的安全和健康。创建文明城市之初的重要突破口,就是整治脏乱差。要把整治脏乱差、建设“洁齐美”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任务,广泛开展城乡清洁行动,抓好“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违章乱建、污水乱排、工地乱象”等突出问题治理,抓好公路、铁路、河道沿线和城市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部位的集中治理,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和垃圾减量行动,让城市更整洁、更干净、更宜居。脏乱差问题容易反复,稍有松懈就会死灰复燃,要坚持不懈地抓,形成常态机制,不能搞“一阵风”,否则退回去群众不会答应。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针对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水体污染、空气雾霾等问题,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工作,建设绿色城市、节能城市、海绵城市,让文明城市成为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之城,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创建文明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领域宽,涉及部门多,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要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城市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一把手亲自抓,党政领导共同抓,为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各级文明委要在党委领导下,发挥统筹规划和督促指导作用,把文明委成员单位的力量整合起来,汇聚起创建文明城市的强大合力。教育、公安、环保、住建、交通、文化、卫生计生、新闻出版广电、安监、食药监等与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关系密切的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为创建文明城市贡献力量。要突出创建工作的群众性,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激发市民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的知情权监督权,齐心创造美好生活,共同建设美丽家园。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实践总结,深化规律性认识,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有效做法,不断提升创建工作水平。
(本文摘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2017年4月7日在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责任人编辑:杨文全、谢磊
- 标签:
上一篇: 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下一篇: 科学把握党的历史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