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祚:谈谈“软实力”在中国的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主讲人简介:张国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问题、国际问题、科学哲学等领域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论著。曾任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现任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软实力”概念来到中国已经过去20年了。前10年的发展是零星的、缓慢的,主要是译介性的。后10年的发展主要是在“软实力”的中国化和如何运用“软实力”上展开了多方面的讨论。但由于国内外学界对“软实力”的研究,没有形成对其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及逻辑关系的统一认识,所以出现对“软实力”食洋不化和泛化的理解与运用,乃至“软实力”变成了某种“筐”,想装什么就往里装。20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软实力”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政治文化领域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热门词”。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软实力在中国的发展呢?
本文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软实力”概念的由来
“软实力”这个概念是1990年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ye)最先提出的。奈曾担任过卡特政府时期的助理国务卿和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助理国防部长。从学理层面来看,他提出这一概念是受20世纪30年代英国实用主义者卡尔的启发。卡尔认为世界上有三种权力:一是军事权力,不服从就消灭;二是经济权力,不听话就收买;三是文化权力,不同意就诱导。受“文化权力”的启发,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从历史实践层面来看,大国兴衰、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他看到文化的力量。约瑟夫?奈在《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书中,对保罗?肯尼迪等人关于美国权力衰落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他认为,美国既拥有传统的经济、军事的硬实力优势,也拥有文化、价值观和国民凝聚力等新型的软实力优势。只要能够将这些潜在的权力资源转化为实际的影响力,美国将能领导世界。在奈看来,美国和西方的软实力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才是“推倒柏林墙”的真正力量。由于美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家,奈担任过美国助理国务卿、助理国防部长,有深厚的美国官方背景,所以“软实力”概念很快就传到世界许多国家,当然也传到中国来。
二、世界各主要大国“软实力”研究的基本状况
美国政界对奈的“软实力”理论有很多赞成者。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对奈评价极高,说:“在权力的本质、多样性及其运用与滥用研究方面,奈是美国最著名的专家。他的著作富有洞察力,对美国总统和国务卿具有重要价值,也让外交政策在普通读者眼中变得不那么陌生。”美国前副国务卿塔尔博特说:“什么是权力?应该怎样运用权力?约瑟夫?奈为我们展现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务实性思考。奈,运用自己标志性的清晰而有说服力的语言,为美国人提供了一种途径,可以消除对新兴大国的恐惧和对美国衰落的担忧。”
但美国学界对奈的观点则褒贬不一。例如,保罗?肯尼迪明确质疑,他认为奈提出软实力概念的基础是美国思想文化在全球的吸引力,但是对于美国文化的合理性争议是很大的,也是无从考证的。萨缪尔?亨廷顿也持否定态度,认为软实力依然为硬实力所左右,并不能独自发挥作用。罗伯特?杰维斯和尼古拉斯?欧维那则在肯定中又有否定。而尼古拉斯?斯拜克曼则扭转了奈关于软实力的功能指向,他将民族同质性、社会综合程度、政治稳定性、国民士气等视为国家的软实力,着眼于这些因素都会对国家的综合实力构成影响,而不是像奈那样,直接着眼于外交战略和国际话语权。
英国对“软实力”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文化外交和英语国际传播。法国有重视思想文化的传统。拿破仑曾经强调,一支笔就等于1000支毛瑟枪;最终都是思想战胜宝剑。法国非常注重保护、挖掘其文化软实力资源。德国是马克思、恩格斯、爱因斯坦、康德、尼采、歌德、席勒、贝多芬、黑格尔、海德格尔、胡塞尔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乡。德国一方面把文化充分运用于外交领域,另一方面,对纳粹德国发动二战、屠杀犹太人等深刻忏悔,以赢得国际社会的原谅和好感,塑造其真诚的良好国家形象。日本“软实力”研究总是同国家政治态势紧密相关,“九一八”前后公然炮制日本型法西斯理论,直接为政府推行法西斯军国主义提供理论根据。日本军国主义文化至今仍然在毒害着日本的精神文化。特别是安倍晋三上台以来,否定日本侵略史、否定“慰安妇”罪行、完全不顾二战受侵略国家人民的感情,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鼓吹修改日本“和平宪法”,使整个社会右倾化十分明显且危险。俄罗斯是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很重视文化,对美国的“软实力”很警觉。一些学者很自然把“软实力”与美国支持的“颜色革命”联系在一起,认为软实力是“为达到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不光彩’的手段”。直到2012年年底,普京在文章中第一次公开使用“软实力”一词,俄罗斯学界才对软实力展开了普遍的讨论和研究。多数学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政治工具,主张俄罗斯要找到正确使用文化软实力的办法。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及建设情况纵览
中国学界从1993年以来开始关注软实力问题研究。开始,只是个别学者介绍约瑟夫?奈的观点,而且把Soft Power译成“软权力”。但中国人对“软实力”的认识,的确是从“软权力”的译法开始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对“软实力”研究成果少且零散,也没有召开过相关的学术会议,更没有建立起以“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为宗旨的专门研究机构。
直到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召开,“软实力”才正式进入官方文件,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 2011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从那时以来,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从科研主体来看,从零散研究向有组织研究发展;二是从学科研究来看,从单一国际政治学研究向跨学科综合研究发展;三是从研究重点来看,从诠释西方学者观点向中国软实力话语体系建构发展。
从十七届六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对“文化软实力”研究越来越重视,促使学界深化和拓展了文化软实力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一是深化了对“软实力”概念和范畴的认识。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在总结学界同仁研究的基础上,对“软实力”概念和范畴进行了新的界定,指出,要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赋予“软实力”概念以新的内涵和诠释:硬实力是指一切有形的、可以量化的、表现为物质力量的实力;软实力则是指一切无形的、难以量化的,表现为精神力量的实力。这就为区分硬软实力给出明确的界定。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资源潜能等都属于“硬实力”,而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动员力、同化力、形象塑造能力、话语权掌控能力等,都属于 “软实力”,包括理论创新、信念教育、道德建设、谋略研究、舆论引导、法规制定、爱国主义弘扬等。
二是深化了对“文化”与“软实力”关系的认识。强调,没有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视的;没有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没有文化广度的软实力是狭隘的;没有文化开放的软实力是封闭的。不难看出,文化在软实力中处于灵魂和经纬的地位。所谓灵魂,就是说,文化把握着软实力的发展方向;所谓经纬,就是说,文化因素纵横渗透到软实力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中。
三是深化了对提高“文化软实力”与实现中国梦之关系的认识。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它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强大的精神激励,也是一种美好的文化心态,本身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为中国梦包括经济建设、科技建设、国防建设、生态建设等硬实力指标,这些硬指标的实现,需要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鼓舞力、动员力、创造力等文化软实力发挥作用。因此,只有文化软实力更强大,中国梦才能早日圆,这是历史逻辑的必然结论。
四是深化了对文化软实力战略地位的认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虽然这些重大国际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具体成因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在昭示一个共同的规律——任何国家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物质硬实力,一条腿是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
五是深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的认识。古代中国之所以能长期领先于世界,首先是因为“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廉、勇”等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格修养、精神砥砺、国力强盛和社会治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主要是因为封建统治阶级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抽取了“只唯上、只唯尊、只唯书”的消极理念并加以强制性地放大,构建出君王统治天下的国家戒律,其结果是束缚了民众的思想张力,泯灭了民众的创造欲望,迷信盛行,乃至社会保守、士气低沉、民智衰减,文化软实力消解。而西方文艺复兴后思想大解放、眼界大开阔、文化大繁荣,涌现出一大批思想文化巨匠,整个社会冲破了封建神学的藩篱,到处涌动着充满激情的探索和创造、勇敢无畏的开拓和进取,文化软实力空前强盛。面对这种局面,中国和西方列强的思想较量早已高下自明;而面对西方携带着先进科技的坚船利炮,清王朝的屡屡惨败,其实战前已定。
到了20世纪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物质条件绝对劣势的情况下,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战胜国内外强大敌人,成为伟大的执政党,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有远大的理想目标,有赤诚的爱民真情,有高明的战略战术,有英勇的战斗精神,有浩然的崇高气节,有清廉的公仆意识,这些精神文化因素便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战无不胜的文化软实力,从而才能赢得人心、赢得胜利。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创造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奇迹,主要是因为我们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果断地抛弃“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敢于冲破旧的体制机制的束缚,使全党全国人民不断释放出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增添了充满勃勃生机的新源泉。一言以蔽之,只有做大做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才能顺利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尽快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美好梦想。
六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地位的认识。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学界开始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石。并形成以下共识:(1)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壮大的正确指南;(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凝魂聚气的最大磁场;(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文化软实力“骨气和底气”的主要源泉;(4)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大厦的道德根基。
七是深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软实力要素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资源。如何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要素,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近些年,中国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要素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梳理。形成以下共识:“中和”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诚信”思想是立人、处事、治国之本;“仁”“智”“勇”思想对于青少年人格塑造意义重大;先尊德性而后道问学的精神对当前德育工作有重要借鉴意义;“修齐治平”的伦理道德思想凸显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宗旨;“天人合一”与“和而不同”思想有利于构建和平发展的世界秩序;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智慧;儒家礼仪文化只要赋予时代内涵,仍然具有生命力;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充满生机和魅力的优秀文化。
四、习近平关于“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讲话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推向新高潮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围绕“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表了重要讲话,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习近平所讲的“根基”主要包括“一条道路”、“一项改革”、“一个教育”。“一条道路”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偏离这条发展道路,就会动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一项改革”就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没有这项改革,国家文化软实力就会缺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造血功能,也会缺少传播工具、平台和渠道。“一个教育”就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开展好这个教育,就是要讲清楚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什么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什么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什么必须树立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讲清楚上述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深入人心,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才会牢固。
二是要传播好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习近平强调:“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是源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不能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来抽象空谈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二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必须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追求,必须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和中国梦结合起来宣传。
三是展示好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这段精彩而深刻的论述,回答了中华文化为什么具有独特魅力,怎样才能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怎样才能使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四是要塑造好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习近平重点回答了塑造什么样的国家形象才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他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这段话强调了四种大国形象,一是从历史传统的角度界定的“文明大国形象”;二是从现实全面发展的角度界定的“东方大国形象”;三是从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的角度界定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四是从坚持正确改革开放方向的角度界定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果真能塑造起这四种“大国形象”,中国文化软实力必然大大增强在世界的影响。
五是要提升好中国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提高国际话语权,必须通过构造话语体系、用好新兴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开展多种教育,来引导国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无论对内对外,“骨气和底气”都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强大的文化基因。
习近平这一篇重要讲话,系统全面、要言不烦而深刻地阐述了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思路。这篇重要讲话发表后,理论界十分活跃,中央主流媒体很快推出一大批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文章。甚至有人预言:“软实力”将是2014年中国的一个新热词。
责任人编辑:朱书缘、谢磊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