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莹:微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利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微信进行合理规划和管控,利用其疏导并建立“学生粉丝”、积极与学生互动、组织话题讨论和各种创意性活动,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面对微信给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合理提出有关对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网络新媒体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题。
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微信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面对面的说教灌输式,由于教育者内容的单一限定,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缺少说话时机,而微信恰好可以通过 “一对一”“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网格状沟通方式弥补不足,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阳光下进行。同时,由于微信“背对脸”的交互方式,打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单方面思想灌输和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灌输教育的不平等关系,进行平等开放的交流,模糊主动者与被动者的界限,彰显了大学生的主体性。
(二)消极影响。首先,微信信息抑制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还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这种单方面的信息传播,造成了大学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经典理论没有占据大学生群体的大脑,那么他们的头脑便会被大量的微信网络信息及这些信息背后的理念所占据。其次,微信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与可控性。微信传播媒介的多样性与信息发布的即时性,使得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间可以发表大相径庭的评论,甚至会出现一边倒的群体极化特征。当教育者无法全面准确了解受教育者所接触的信息,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的变化也更难预见和把握。再次,微信的自媒体特性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往作为牢牢掌握话语权的专家与权威的角色逐渐淡化,变成一个在微信中发言的普通人,在微信上与学生具有平等地位。一旦教育者所宣扬的价值观受到了挑战,教育者又不能以其他方式来维护其权威角色与真理掌握者的形象,那么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便会逐渐挑战并削弱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高校利用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活跃度低导致微信的实时性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微信活跃度低正是实时性优势不能发挥的原因。当前高校依然坚持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信息,然后以课堂讲授的方式传递给受教育者,这样就使得信息传递有了滞后性。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微信的实时性,或称作即时传递性未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定位模糊随意导致微信的超时空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调查显示,目前开通了微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册使用微信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记录自己的生活”占68.2%,“关注熟人、朋友的状态”占71%,“为了体验新事物,有新鲜感”占43%,而选择为了更好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只占16.8%。面对这种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充分地运用好微信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特性,实现“一对一”的交流和“一对多”的互动,也没有将微信平台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
(三)信息共享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能充分发挥。微信的信息共享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将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到微信上,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以及受教育者之间进行共享。然而在现实的大学校园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微信活跃度低、个人喜好胜于工作、定位模糊随意等导致了微信的共享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微信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信平台。一是要建立学校及学校各部门的微信平台。高校及高校各部门应建立专门发布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相关信息的微信圈。利用微信的即时性发布为学生服务的相关信息,从而让学生知晓相关信息与办事的程序,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微信开放自由的交互方式,还可以在秉持民主参与的精神与理念的同时,发起对校园建设、校园规章制度改革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决策进行讨论,从而使学校建设管理与发展的决策更民主,更令人满意。二是建立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微信平台。辅导员是沟通学生与学院、学校的桥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见得最多的便是辅导员,与学生利益相关度很高的也是辅导员。在一些不当管理中,甚至存在着辅导员决定学生的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的评比。有利益分配的地方就会有争端,争端需要通过沟通才能促成双方皆满意的结果,而微信就恰好为双方提供了这样一个平等无障碍交流的平台,困惑和误解可以在其中得到解答和冰释。三是建立领导专家的微信平台。领导总是给人以一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 、高不可攀的感觉。比如校长很多学生开学典礼见过一次,毕业典礼见过一次,就再也没有第三次了。对于这种稀缺资源,微信恰恰可以解决。学生向校领导提出的问题,领导们只要肯回答,一定能回答,不会因为工作忙等原因而没时间答复,因为在微信中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予以答复。而专家学者由于专业能力不一,通过微信既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帮助,也可以与年轻学生交流进行思维互动。
(二)加大对微信的宣传力度并提高微信的使用技能。教育者要对微信本身有一个全面真实的认识。认识离不开宣传,高校可以利用报纸刊物、宣传海报、校园专栏等方式来对微信进行宣传,还可以不定期举办微信知识大赛,加深高校大学生、辅导员、专家、教授、领导对微信的理解和认识,推动微信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教育部高度重视微信的使用技能,明确提出“微信写作”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技能之一。要想让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效运用,就必须让教育者对微信的特点与功能充分了解,这样才能提高对微信的重视力度。
(三)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关注大学生具体生活。大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往往会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纷繁芜杂的问题不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解决的,但微信可以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微信每条虽然只有150字的篇幅,但其涵盖的内容种类却纷繁复杂,无所不包,而且微信上能传递新鲜、及时、热门的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最新发生的热点话题或相关具有争议的话题发布到微信上,供大家分析品评讨论,在各抒己见与共同交流中实现人生的成长。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微信应多多关注受教育者的具体现实生活,将工作做到细处,深入生活细节,融入日常生活。比如对贫困生贫困补助金的发放,如何使补助金真正帮助有需要的人并且以一种有尊严的方式发放到位;大学生的恋爱现象如此司空见惯,但如何把握恋爱中的适当尺度,等等。如果通过微信关心这些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具体生活,避免当面的尴尬与不安,就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做到润物细无声。
(作者: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研究生)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微信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面对面的说教灌输式,由于教育者内容的单一限定,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缺少说话时机,而微信恰好可以通过 “一对一”“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网格状沟通方式弥补不足,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阳光下进行。同时,由于微信“背对脸”的交互方式,打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单方面思想灌输和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灌输教育的不平等关系,进行平等开放的交流,模糊主动者与被动者的界限,彰显了大学生的主体性。
(二)消极影响。首先,微信信息抑制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还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这种单方面的信息传播,造成了大学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经典理论没有占据大学生群体的大脑,那么他们的头脑便会被大量的微信网络信息及这些信息背后的理念所占据。其次,微信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与可控性。微信传播媒介的多样性与信息发布的即时性,使得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间可以发表大相径庭的评论,甚至会出现一边倒的群体极化特征。当教育者无法全面准确了解受教育者所接触的信息,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的变化也更难预见和把握。再次,微信的自媒体特性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往作为牢牢掌握话语权的专家与权威的角色逐渐淡化,变成一个在微信中发言的普通人,在微信上与学生具有平等地位。一旦教育者所宣扬的价值观受到了挑战,教育者又不能以其他方式来维护其权威角色与真理掌握者的形象,那么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便会逐渐挑战并削弱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高校利用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活跃度低导致微信的实时性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微信活跃度低正是实时性优势不能发挥的原因。当前高校依然坚持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信息,然后以课堂讲授的方式传递给受教育者,这样就使得信息传递有了滞后性。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微信的实时性,或称作即时传递性未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定位模糊随意导致微信的超时空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调查显示,目前开通了微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册使用微信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记录自己的生活”占68.2%,“关注熟人、朋友的状态”占71%,“为了体验新事物,有新鲜感”占43%,而选择为了更好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只占16.8%。面对这种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充分地运用好微信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特性,实现“一对一”的交流和“一对多”的互动,也没有将微信平台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
(三)信息共享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能充分发挥。微信的信息共享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将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到微信上,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以及受教育者之间进行共享。然而在现实的大学校园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微信活跃度低、个人喜好胜于工作、定位模糊随意等导致了微信的共享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微信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信平台。一是要建立学校及学校各部门的微信平台。高校及高校各部门应建立专门发布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相关信息的微信圈。利用微信的即时性发布为学生服务的相关信息,从而让学生知晓相关信息与办事的程序,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微信开放自由的交互方式,还可以在秉持民主参与的精神与理念的同时,发起对校园建设、校园规章制度改革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决策进行讨论,从而使学校建设管理与发展的决策更民主,更令人满意。二是建立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微信平台。辅导员是沟通学生与学院、学校的桥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见得最多的便是辅导员,与学生利益相关度很高的也是辅导员。在一些不当管理中,甚至存在着辅导员决定学生的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的评比。有利益分配的地方就会有争端,争端需要通过沟通才能促成双方皆满意的结果,而微信就恰好为双方提供了这样一个平等无障碍交流的平台,困惑和误解可以在其中得到解答和冰释。三是建立领导专家的微信平台。领导总是给人以一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 、高不可攀的感觉。比如校长很多学生开学典礼见过一次,毕业典礼见过一次,就再也没有第三次了。对于这种稀缺资源,微信恰恰可以解决。学生向校领导提出的问题,领导们只要肯回答,一定能回答,不会因为工作忙等原因而没时间答复,因为在微信中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予以答复。而专家学者由于专业能力不一,通过微信既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帮助,也可以与年轻学生交流进行思维互动。
(二)加大对微信的宣传力度并提高微信的使用技能。教育者要对微信本身有一个全面真实的认识。认识离不开宣传,高校可以利用报纸刊物、宣传海报、校园专栏等方式来对微信进行宣传,还可以不定期举办微信知识大赛,加深高校大学生、辅导员、专家、教授、领导对微信的理解和认识,推动微信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教育部高度重视微信的使用技能,明确提出“微信写作”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技能之一。要想让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效运用,就必须让教育者对微信的特点与功能充分了解,这样才能提高对微信的重视力度。
(三)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关注大学生具体生活。大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往往会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纷繁芜杂的问题不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解决的,但微信可以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微信每条虽然只有150字的篇幅,但其涵盖的内容种类却纷繁复杂,无所不包,而且微信上能传递新鲜、及时、热门的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最新发生的热点话题或相关具有争议的话题发布到微信上,供大家分析品评讨论,在各抒己见与共同交流中实现人生的成长。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微信应多多关注受教育者的具体现实生活,将工作做到细处,深入生活细节,融入日常生活。比如对贫困生贫困补助金的发放,如何使补助金真正帮助有需要的人并且以一种有尊严的方式发放到位;大学生的恋爱现象如此司空见惯,但如何把握恋爱中的适当尺度,等等。如果通过微信关心这些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具体生活,避免当面的尴尬与不安,就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做到润物细无声。
(作者: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研究生)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责任人编辑:实习生、谢磊
- 标签:
上一篇: 徐耀强:群众路线是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
下一篇: “邪教”为什么这么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