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国古代的廉政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的一脉清泉,源远流长,清净明澈,在今天,仍然极富教育意义,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中国政研会副会长李洪峰从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廉政制度、廉政人物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进行了梳理。本刊从本期始,特开设《李洪峰谈古代廉政思想》专栏,敬请读者关注。
廉政,在国家层面,是一种政治文明形态;对官员个人则是一种从政品质和风范。廉政的思想观念,伴随公权的产生而产生;其相对固定和系统化,是在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在几千年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廉政思想集中表现为八个基本理念,即:民本、德治、任贤、治吏、法治、勤政、节用、教化。本期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民本观念是中国古代倡导的根本从政价值理念。价值观是思想的灵魂,民本观念是中国廉政思想的基石。夏启废禅让建立家天下,宣扬“有夏服天命”的天命观。但是,夏启的儿子太康即位后就沉迷游乐,不理朝政,结果被放逐。是时,《五子之歌》讽之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关于民本思想的第一次呐喊。夏商继亡,西周汲取前两朝政治教训,提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所谓“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其中“德”包括敬天、 敬宗、保民三方面,尤其要“怀保小民”,舍此难保天祚。春秋战国的动荡,彰显了民心向背的力量。“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唯人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于是,孔子提出了庶民、富民、教民的仁政思想。孟子继而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政治秩序理论,要求统治者要有“忧民之忧”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要有解民于“倒悬”的政治作为,要建立“恒产”的产权制度保障民生。荀子则更进一步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 ;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立君为民权力观,先秦民本思想基本形成。
先秦民本思想具有通过制民巩固君权的政治立场。孔子讲仁政,要富民、教民,归根到底是为了使民。孔子说:“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民众是国家的经济基础。孔子又说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把民众看做是国家的军事基础。孔子还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政治基础。儒家讲教化,但是它极其明确的立场却在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这都是讲君主是为治主体,民众是治理客体,客体是基础,搞得不好客体就要颠覆主体。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封建专制制度在全国最终确立起来。应该说,封建君主政治正是植根于民本思想,上述政治立场才把它作为治国的策略思想。董仲舒发现了这一奥妙所在,指出“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受命于君”,“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
汉武帝欣赏君权天授原则基础上的民本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本思想进入主流意识形态,奠定了君主集权制民的基石,也派生出天子与官僚都要“爱民如子”的廉政蕴含。
民本思想也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治理的转型,它的产生恰好伴随着世卿世禄制度到封建官僚制度的转变。世卿世禄制度的终结,统治主体代之以官僚集团。关于官僚政治,“从理论上讲,往往是如此 :第一,所尽的责任,减至最小限度。第二,所得的利益,扩充至最大限度。……所以怠惰和贪污,乃是官僚阶级的本性”。“官僚和民众的利益,是处于相反的地位的。”“君主所处的地位,一方面固然代表一人一家之私……又一方面,则亦代表人民的公益,而代他们监督统治者阶级。”君主与民众处在利益的两极,民本思想针对的是防止中饱阶层的形成。反对中饱官僚集团欺上压下,是专制体制反腐败的重要任务。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廉政意义及其局限性都在于此。恰如此,民本思想成为约束官僚集团政治行为的一个准绳。西汉思想家贾谊将以民为本视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在政治实践中,民本思想首先要求官吏关注民生。“民者, 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凡属把发展民生作为要务的官吏都受民拥戴,也为朝廷赞赏。例如,西汉宣帝时,渤海太守龚遂赈灾民、选良吏、施教化、劝农桑,治理升平,后被《汉书》列为第一循吏。
民本思想要求官僚顺应民心、惩恶扬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民众的意志彰显社会的善恶,是行政的主要依据。
唐朝宰相狄仁杰为官,不媚上、不阿贵,始终保持体恤百姓的本色,做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诸多案子,没有一人上诉申冤,后被称之为“唐室砥柱”。
民本思想还体现于官员执政价值追求方面。北宋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清代黄宗羲“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晚清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无不彰显了民本思想。
隋唐以后,民本思想通过科举制度注入政治体制之中,造就了中国古代政治特有的文化气质,形成了一股廉洁政治清流,源远流长逾千年,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政治腐败现象起了抑制作用。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廉政,在国家层面,是一种政治文明形态;对官员个人则是一种从政品质和风范。廉政的思想观念,伴随公权的产生而产生;其相对固定和系统化,是在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在几千年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廉政思想集中表现为八个基本理念,即:民本、德治、任贤、治吏、法治、勤政、节用、教化。本期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民本观念是中国古代倡导的根本从政价值理念。价值观是思想的灵魂,民本观念是中国廉政思想的基石。夏启废禅让建立家天下,宣扬“有夏服天命”的天命观。但是,夏启的儿子太康即位后就沉迷游乐,不理朝政,结果被放逐。是时,《五子之歌》讽之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关于民本思想的第一次呐喊。夏商继亡,西周汲取前两朝政治教训,提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所谓“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其中“德”包括敬天、 敬宗、保民三方面,尤其要“怀保小民”,舍此难保天祚。春秋战国的动荡,彰显了民心向背的力量。“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唯人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于是,孔子提出了庶民、富民、教民的仁政思想。孟子继而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政治秩序理论,要求统治者要有“忧民之忧”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要有解民于“倒悬”的政治作为,要建立“恒产”的产权制度保障民生。荀子则更进一步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 ;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立君为民权力观,先秦民本思想基本形成。
先秦民本思想具有通过制民巩固君权的政治立场。孔子讲仁政,要富民、教民,归根到底是为了使民。孔子说:“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民众是国家的经济基础。孔子又说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把民众看做是国家的军事基础。孔子还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政治基础。儒家讲教化,但是它极其明确的立场却在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这都是讲君主是为治主体,民众是治理客体,客体是基础,搞得不好客体就要颠覆主体。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封建专制制度在全国最终确立起来。应该说,封建君主政治正是植根于民本思想,上述政治立场才把它作为治国的策略思想。董仲舒发现了这一奥妙所在,指出“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受命于君”,“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
汉武帝欣赏君权天授原则基础上的民本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本思想进入主流意识形态,奠定了君主集权制民的基石,也派生出天子与官僚都要“爱民如子”的廉政蕴含。
民本思想也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治理的转型,它的产生恰好伴随着世卿世禄制度到封建官僚制度的转变。世卿世禄制度的终结,统治主体代之以官僚集团。关于官僚政治,“从理论上讲,往往是如此 :第一,所尽的责任,减至最小限度。第二,所得的利益,扩充至最大限度。……所以怠惰和贪污,乃是官僚阶级的本性”。“官僚和民众的利益,是处于相反的地位的。”“君主所处的地位,一方面固然代表一人一家之私……又一方面,则亦代表人民的公益,而代他们监督统治者阶级。”君主与民众处在利益的两极,民本思想针对的是防止中饱阶层的形成。反对中饱官僚集团欺上压下,是专制体制反腐败的重要任务。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廉政意义及其局限性都在于此。恰如此,民本思想成为约束官僚集团政治行为的一个准绳。西汉思想家贾谊将以民为本视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在政治实践中,民本思想首先要求官吏关注民生。“民者, 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凡属把发展民生作为要务的官吏都受民拥戴,也为朝廷赞赏。例如,西汉宣帝时,渤海太守龚遂赈灾民、选良吏、施教化、劝农桑,治理升平,后被《汉书》列为第一循吏。
民本思想要求官僚顺应民心、惩恶扬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民众的意志彰显社会的善恶,是行政的主要依据。
唐朝宰相狄仁杰为官,不媚上、不阿贵,始终保持体恤百姓的本色,做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诸多案子,没有一人上诉申冤,后被称之为“唐室砥柱”。
民本思想还体现于官员执政价值追求方面。北宋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清代黄宗羲“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晚清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无不彰显了民本思想。
隋唐以后,民本思想通过科举制度注入政治体制之中,造就了中国古代政治特有的文化气质,形成了一股廉洁政治清流,源远流长逾千年,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政治腐败现象起了抑制作用。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责任人编辑:实习生、朱书缘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