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思:自尊自强有所作为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字号: + - 16

在希腊的德尔菲神庙中,镌刻着一句发人深省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对于人而言,认识自己总是困难的,因为人总是处在自我审视的盲点中,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的双重身份,常常会造成自我认识上的偏差。个人的自我认识尚且如此困难,放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更加困难。在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形形色色的认知和判断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中国观”。

       “中国观”是一个舶来品,最初主要是指西方对中国的看法。近代以前,中国与西方缺乏足够的接触和交流,西方对中国的判断不免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无论是伏尔泰式的赞扬还是黑格尔式的否定,都是当时当地人们的中国观,有限且不免偏颇。近代以来,国门洞开,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交流碰撞呈井喷之势,西方的中国观不断地形成和发展,中国也开始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中国人的中国观也就由此诞生。

       中国观这一概念为西方所创造,但不应当由西方所专有。中国人应当有自己的中国观,这关系到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正确地认识自己,是我们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在中国人所抱有的形形色色的中国观中,存在着许多认识的误区,概览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自卑的中国观。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曾经的汉唐盛世和近代的落后挨打让中国人处在对历史极为复杂的情感之中。有一部分人,由于近代以来西方的冲击,使得他们畏“洋”如虎,认为中国事事不如西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外交往过程中,这部分人目睹了中国和西方的差距,将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某些理论视为经典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秘诀,信奉“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在谈论中国问题时“言必称希腊”,这种唯西方马首是瞻的自卑的中国观,显然是要不得的。

       第二种是自负的中国观。这种中国观主要表现为盲目自大,自以为是,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逐渐增强,经济总量超日赶美,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与此同时,部分西方国家出于各种目的,不断地吹捧中国,提出中美主宰世界格局的所谓“G2”,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甚至是超过自身能力的所谓“世界责任”。这种来自西方的捧杀,让一部分人变得飘飘然了,觉得中国有实力了,应当去追求所谓世界霸权。还有一些人,抱着历史上的荣光不放,无视世界上各国地位平等的理念,无视和平共处的潮流,试图使中国回到传统的朝贡体系中去,再过一把“天朝上邦、万国来朝”的瘾。上述种种想法,最终只能使中国走到西方列强走过的危害世界安宁和掠夺他国资源的老路上去,对中国的发展危害甚大。这种无视实际情况、妄自尊大的自负的中国观,显然也是要不得的。

       第三种是没有中国观的中国观。听起来似乎奇怪,但是却是实情,没有中国观,这本身也是一种中国观。目前,一部分人缺乏作为新时期中国人的自觉感和责任感,颇以“躲进小楼成一统”为乐事,通盘算计的都是如何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让自己的小团体利益得到最大化,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不闻不问、不管不顾。这种中国观是传统小国寡民心态在新时期的翻版,全球化时代,这样固步自封、有家无国的中国观,是不负责任的,也是要不得的。

       青年是创史活动的重要力量之一。纵观世界历史,在人类发展的重大节点上,青年都会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世界重大技术发明和社会进步的创造绝大多数出自青年之手。如对20世纪诺贝尔获奖者的研究表明,获奖者创造高峰期大约在30岁-45岁之间。因此,如何引导青年群体将直接影响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如果按照15岁-39岁的年龄区间来看,中国目前有5.4亿青年,可以说,这5.4亿青年已经站在中国转型的十字路口,如何引领这样庞大的青年群体,并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必将决定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而这一代的中国青年,是在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成长起来的,没有经历过战乱和波折,对历史和国情的认知主要来源于教育等间接经验,缺乏对历史和国情较为理性的认知。那么当代中国青年,应当胸怀怎样的中国观?

       李大钊先生说,把人类横看是社会,纵看是历史。要准确定位一个国家,形成一种正确的中国观,主要依靠这两个坐标:历史和社会。从历史角度看,基本的态度应当是尊重历史,辩证地看待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的历史是复杂的,非黑即白的二分法,不能准确地概括中国历史。古代的辉煌、近代的屈辱、现代的曲折和当代的发展,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对于中国历史,要摒弃弱者心态,不诿过于人,不对历史中的人物抱有知识上和道德上的优越感。人在历史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这个意义上,没有人能走出历史的洞穴,我们对于历史的解读和判断,并不见得就比古人高出多少。

       从社会角度看,基本的态度应当是正视现实,准确定位,自尊自强,有所作为。自1500年以来,西方大国崛起的路径,总是伴随着新老帝国的交替、权力中心的转移和世界秩序的重构,在西方看来,大国崛起的过程中,运用军事、政治等强力手段瓜分世界资源、安排权力坐次不可避免。对于中国的崛起,赞誉者有之,怀疑者有之,心情复杂之至,根源都在于运用这种固有思维模式研判中国发展。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当代中国走的是不同于西方列强走过的路,是和平崛起的新型道路,中国无意争夺世界霸权,更不是任何人的威胁。中国愿意在世界上积极地发挥自身影响力,与世界共同分享中国发展的成果,愿意承担与自身相称的世界责任,扮演好负责任的大国角色,但是,中国绝不能“打肿脸充胖子”,以牺牲国家利益、透支民族力量为代价去追求所谓的大国地位。中国在追求自身的民族复兴,实现自己的现代化,但是现代化并非只有一条道路。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是在把握历史机遇和掠夺其他地区的基础上启动的,具有不可复制性,在道德上也并非是无可指摘的。中国走的是西方没有走过的路,这就要求我们正视中国的现实,在世界范围内,积极追求话语权,不仅让世界,更要让我们的人民了解我们所做的事情,了解我们所处的位置,了解我们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困难,用坦诚的态度,去赢得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在世界范围内引导形成理性的中国观,建构持久和平、和谐繁荣的世界新秩序。

       “中国观”,即是“观中国”,对于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对于中国在当今世界上的位置,青年朋友应当有较为理性和明确的认识。我们的历史,绝不是我们的负担,而是我们赖以存在和标志自身的丰厚遗产,是我们改革开放宝贵的经验来源。基于过去的历史经验,我们应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一定能够在学习借鉴、批判扬弃西方文明的基础之上,在以中国本土经验、中国传统为本位的基础之上,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要相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前途是光明的,问题是有的,机遇也是有的,没有哪个民族的现代化历程不是曲折的,也没有哪个民族的复兴不是靠着自己的拼搏和奋斗而得来的,对历史抱以同情的理解,对现实抱以批判的认可,对未来抱以理性的乐观,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坚定三个自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找准自己的位置,走好自己的路,担当起自己份内的责任,以自己的努力,一点点推进国家的发展,这才是中国青年所应有的中国观。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1946年,冯友兰先生在为西南联大纪念碑所作的碑文中所写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 廉 思)

责任人编辑:朱书缘、谢磊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