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父母照片去阅兵——专访黄骅烈士之女黄鲁滨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937年,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26岁的黄金山改名黄骅。“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这个由儿童团长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年轻革命者,立志要在民族救亡图存的洪流中做一匹“革命的骏马”。从晋南大地到渤海之滨,黄骅一路辗转抗敌,直至1943年6月30日被叛徒杀害,血洒冀鲁边区。1945年,黄骅牺牲地大赵村所在的新海县被命名为黄骅县(1989年撤县建市),以示纪念。作为河北唯一现存的以抗日英烈名字命名的县市, 英雄黄骅和渤海之滨的这座小城已融为一体。一听到“黄骅”,黄鲁滨总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这既是她亲生父亲的名字,也是如今她朝夕生活的地方。
相约的采访一再推迟,72岁的黄鲁滨从阅兵观礼回来就一直身体不适,直到秋分时节,才收到她答应采访的电话。金色的苞谷晒满了农家院落,从沧州火车站驱车到黄骅的路上,随处可见农民收获的喜悦。当你驻足与这里的人们攀谈,他们会告诉你:黄鲁滨是这里的“大名人”,她是黄骅的女儿,也是黄骅市的女儿。
阅兵中认了一个“亲哥哥”
在黄骅市博爱医院,记者见到了这位英雄的女儿,敲开病房门,里面有说有笑,热闹快乐:是一群护士正围坐在她身边,听她讲阅兵的故事。“黄奶奶的阅兵模式还没切换过去,激动着呢,血压都升到了160!”由于血压血糖严重超标,黄鲁滨不得不住进医院。“这是一次举世无双的大阅兵,能参加阅兵观礼是我这辈子最自豪的事”,打着吊针的黄鲁滨难掩兴奋,声音洪亮。
黄鲁滨作为英烈子女代表,受邀参加了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阅兵仪式。阅兵的场面深烙在黄鲁滨的记忆里,66位英烈子女代表与抗战老兵、抗战支前模范组成了2个乘车方队,行进在受阅方队最前面,成为阅兵式上的一大亮点。70响礼炮鸣响,上万人高唱国歌,海陆空三军仪仗队接受检阅,场面蔚为壮观。“当阅兵车载着我们行驶, 40多辆国宾摩托车开到两边护卫我们进入天安门广场时,我流泪了。这是对像我父亲一样献出宝贵生命的千万抗战烈士最崇高的致敬!”
在阅兵当天,黄鲁滨特意将父亲黄骅、母亲顾兰青的照片带在身上,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她心里默念,“爸爸妈妈,你们看,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你们!你们看,现在的祖国多么繁荣昌盛,现在的国防多么先进强大!你们流血追求的事业,向往的好日子,现在都已成为了现实!”这也许是英烈子女们的共同心声,在阅兵车上,黄鲁滨还近距离地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她热情地向总书记挥手致意,这个画面被定格在相机的镜头里,成为永恒的记忆。黄鲁滨一直沉浸这段荣耀的时光里,仿佛自己还在阅兵的驻地,和父亲的老战友们一起回忆往昔峥嵘岁月。在阅兵驻地,她抽空就去看望父亲的老战友,这些年近百岁的老人们拉着她的手,诉说和黄骅一起抗战的场面,“当年基层部队指战员都愿意跟着我父亲打仗,他到哪里,哪里就是胜利,所向无敌!”
在阅兵观礼中,黄鲁滨还认了一位“亲哥哥”。阅兵时,抗战英烈的子女代表编排在6辆车中,每辆车有10余人,与黄鲁滨同乘一辆阅兵车的,还有马本斋的儿子马国超。抗战期间,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武装在冀中地区抗日,得到时任冀鲁边区副司令员黄骅的支援,在一次战斗中,黄骅还救过马本斋。当马国超第一次见到黄鲁滨时,因父辈的救命之恩,两个本不相识的人紧紧抱在一起,结下浓浓亲情,革命情谊就这样脉脉相传。
“相聚是团火,化作满天星”,在黄鲁滨诉说着阅兵的荣耀和激动时,也流露出了一丝伤感,“我们聚在一起参加祖国的阅兵礼,这是第一次,可能也是最后一次了,因为我们年岁已高。”分别时,驻地里处处是相拥而泣、挥手道别的场面。
跳起广场舞 传递革命信仰
生命可以画上休止符,但精神的乐章却能代代传唱。
回归到平常的生活,黄鲁滨像过往那般,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父辈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上。其实,真正让黄鲁滨住进医院,不光是情绪波动,还有劳累。黄鲁滨有个响当当的“名头”——“夕阳红花社广场舞”领队兼教练,这支平均年龄在64岁的广场舞团队在黄骅很有名气,在黄骅市每年组织的广场舞比赛中,她们常名列前茅。9月29日,黄骅市文体局将举办“河北省广场舞选拔赛”,这让黄鲁滨很兴奋,更大的舞台意味着更多的人气,这支以“唱红歌、跳红舞”为特色的广场舞团可以走出黄骅推广宣传“红色广场舞”, “作为英烈后代,我跳的舞,不仅要充满正能量,还要传递革命信仰”。“大海航行靠舵手”“游击队歌”“保卫黄河”等充满革命激情的歌曲,再伴以广场舞队员们铿锵有力的动作,经常会引来行人驻足观看,舞蹈结束,她们还要喊起响亮的口号:“万众一心、缅怀先烈,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即将来临的比赛也让好强的黄鲁滨很着急,今年她们的广场舞新编排了几首有关红军的歌曲,舞蹈动作大家还不熟练。阅兵一回来,她就召集大家训练,从晚上7点开始一直练到夜里11点,高强度的运动还是让她累倒了。黄鲁滨不仅长相酷似父亲,骨子里也有父亲那样一定要打胜仗的决心。“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我们跳的是红舞,要跳出精气神,跳不好,别人就会说,你看黄骅的女儿是这样一个精神面貌。”
小小广场舞,跳出大舞台。广场舞把上百位小区里的退休老人聚在一起,黄鲁滨发动大家,老有所用,做了很多事情。她们晚上跳舞白天忙公益、忙宣传。黄鲁滨在小区里成立了一个“花社”,组织老人在一起做手工品,并定时进行义卖,所得收入支援贫困户。
黄鲁滨的家离父亲黄骅的陵园很近,这也是当年黄鲁滨安家的重要考量——能常去看看父亲。现在,作为河北省重要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黄骅烈士陵园参观学习,黄鲁滨一有时间就赶过来为大家做义务讲解,人们听说她是烈士的女儿,就多一份兴趣和亲切。一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黄鲁滨发动舞蹈团里的伙伴一起加入宣讲中,“我们要让英雄的精神也在这里扎下根。”
黄鲁滨没担任过任何职务,没有退休金,作为烈士子女,黄骅市政府每年给她些生活补贴,但她把这些钱又都“还给”了黄骅的乡亲们,谁家有困难,只要她知道,就会把钱送过去。她组织大家跳舞,购置音响、服装的费用,都是她自掏腰包。“这里的水是咸的,土是碱的,但心是甜的。我深爱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作为黄骅的女儿,我做不了大事,就做点小事。这也算我对得起父亲,对得起黄骅的人民。”城市以英雄为骄傲,英雄以人民为担当。她身边总是聚拢着人群,不仅有她年龄相仿的姐妹们,还有好多年轻人。黄骅这座以英雄名字的城市,人们向往英雄,崇敬英雄,爱戴英雄,或许这就是英雄城市的本色吧。
从大城市搬到小县城
热心、豪爽,是人们对黄鲁滨的评价。但在采访中,细细地追问,就会发现这颗炽热的心被坎坷的人生经历包裹着。黄鲁滨15岁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青海农村插队,8年后留到西宁,在青海化肥厂当一名工人,结婚生子,此后在青海生活了近40年,把青春投入到建设大西北的热潮中。后来,化肥厂倒闭,迫于生活压力,加上为照顾生病的母亲,她们全家搬到母亲生活的城市——杭州,已快到退休年龄的她,重新就业,干过洗车工、护工、饭店的洗碗工,干得都是最苦的活,有时,一天要同时打几份工,经常是凌晨2点一直干到夜里11点,直至儿女都成家立业,她才歇下忙碌的脚步。生活的艰辛没有让她遗落对英雄父亲的想念。她一直想去父亲牺牲的这个北方小城去看看,但路途太远、路费太贵,让她总是犹豫不决。直到2007年,黄鲁滨这个心愿才达成。黄骅市政府邀请她参加大赵村惨案遗址开馆仪式,才得以到父亲的墓碑前祭奠日夜思念的父亲。1943年6月,黄骅烈士牺牲时,黄鲁滨还是襁褓中的婴儿,但在母亲的讲述中,黄鲁滨知道父亲对女儿的疼爱,每次打完仗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抱抱她。黄鲁滨的名字也是父亲取的,为了纪念她的出生地,这座冀鲁交界的滨海之城。
自打到了父亲的牺牲纪念馆,细读了父亲的革命事迹,抚摸了父亲留下的遗物,黄鲁滨对父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她便再也无法割舍对父亲的思念。每年的清明节和父亲牺牲纪念日,黄鲁滨都会领着家人到大赵村惨案牺牲纪念馆,祭奠在这里牺牲的父亲。纪念馆前的小广场上,矗立着黄骅烈士纪念馆碑,碑身上镌刻着聂荣臻题写的“黄骅烈士永垂不朽”几个金色大字。每次来,她都要细抚碑身,寄上哀思。
2012年,黄骅市政府动员黄鲁滨在这里定居。能够日夜陪伴父亲,是黄鲁滨一直的心愿,她毫不犹豫地举家迁到这里。当人们问她从杭州这样的大城市搬到一个小县城会不会不习惯时,黄鲁滨总会笑答,“这里才是我的家,我想了她几十年才回来。”?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
相约的采访一再推迟,72岁的黄鲁滨从阅兵观礼回来就一直身体不适,直到秋分时节,才收到她答应采访的电话。金色的苞谷晒满了农家院落,从沧州火车站驱车到黄骅的路上,随处可见农民收获的喜悦。当你驻足与这里的人们攀谈,他们会告诉你:黄鲁滨是这里的“大名人”,她是黄骅的女儿,也是黄骅市的女儿。
阅兵中认了一个“亲哥哥”
在黄骅市博爱医院,记者见到了这位英雄的女儿,敲开病房门,里面有说有笑,热闹快乐:是一群护士正围坐在她身边,听她讲阅兵的故事。“黄奶奶的阅兵模式还没切换过去,激动着呢,血压都升到了160!”由于血压血糖严重超标,黄鲁滨不得不住进医院。“这是一次举世无双的大阅兵,能参加阅兵观礼是我这辈子最自豪的事”,打着吊针的黄鲁滨难掩兴奋,声音洪亮。
黄鲁滨作为英烈子女代表,受邀参加了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阅兵仪式。阅兵的场面深烙在黄鲁滨的记忆里,66位英烈子女代表与抗战老兵、抗战支前模范组成了2个乘车方队,行进在受阅方队最前面,成为阅兵式上的一大亮点。70响礼炮鸣响,上万人高唱国歌,海陆空三军仪仗队接受检阅,场面蔚为壮观。“当阅兵车载着我们行驶, 40多辆国宾摩托车开到两边护卫我们进入天安门广场时,我流泪了。这是对像我父亲一样献出宝贵生命的千万抗战烈士最崇高的致敬!”
在阅兵当天,黄鲁滨特意将父亲黄骅、母亲顾兰青的照片带在身上,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她心里默念,“爸爸妈妈,你们看,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你们!你们看,现在的祖国多么繁荣昌盛,现在的国防多么先进强大!你们流血追求的事业,向往的好日子,现在都已成为了现实!”这也许是英烈子女们的共同心声,在阅兵车上,黄鲁滨还近距离地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她热情地向总书记挥手致意,这个画面被定格在相机的镜头里,成为永恒的记忆。黄鲁滨一直沉浸这段荣耀的时光里,仿佛自己还在阅兵的驻地,和父亲的老战友们一起回忆往昔峥嵘岁月。在阅兵驻地,她抽空就去看望父亲的老战友,这些年近百岁的老人们拉着她的手,诉说和黄骅一起抗战的场面,“当年基层部队指战员都愿意跟着我父亲打仗,他到哪里,哪里就是胜利,所向无敌!”
在阅兵观礼中,黄鲁滨还认了一位“亲哥哥”。阅兵时,抗战英烈的子女代表编排在6辆车中,每辆车有10余人,与黄鲁滨同乘一辆阅兵车的,还有马本斋的儿子马国超。抗战期间,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武装在冀中地区抗日,得到时任冀鲁边区副司令员黄骅的支援,在一次战斗中,黄骅还救过马本斋。当马国超第一次见到黄鲁滨时,因父辈的救命之恩,两个本不相识的人紧紧抱在一起,结下浓浓亲情,革命情谊就这样脉脉相传。
“相聚是团火,化作满天星”,在黄鲁滨诉说着阅兵的荣耀和激动时,也流露出了一丝伤感,“我们聚在一起参加祖国的阅兵礼,这是第一次,可能也是最后一次了,因为我们年岁已高。”分别时,驻地里处处是相拥而泣、挥手道别的场面。
跳起广场舞 传递革命信仰
生命可以画上休止符,但精神的乐章却能代代传唱。
回归到平常的生活,黄鲁滨像过往那般,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父辈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上。其实,真正让黄鲁滨住进医院,不光是情绪波动,还有劳累。黄鲁滨有个响当当的“名头”——“夕阳红花社广场舞”领队兼教练,这支平均年龄在64岁的广场舞团队在黄骅很有名气,在黄骅市每年组织的广场舞比赛中,她们常名列前茅。9月29日,黄骅市文体局将举办“河北省广场舞选拔赛”,这让黄鲁滨很兴奋,更大的舞台意味着更多的人气,这支以“唱红歌、跳红舞”为特色的广场舞团可以走出黄骅推广宣传“红色广场舞”, “作为英烈后代,我跳的舞,不仅要充满正能量,还要传递革命信仰”。“大海航行靠舵手”“游击队歌”“保卫黄河”等充满革命激情的歌曲,再伴以广场舞队员们铿锵有力的动作,经常会引来行人驻足观看,舞蹈结束,她们还要喊起响亮的口号:“万众一心、缅怀先烈,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即将来临的比赛也让好强的黄鲁滨很着急,今年她们的广场舞新编排了几首有关红军的歌曲,舞蹈动作大家还不熟练。阅兵一回来,她就召集大家训练,从晚上7点开始一直练到夜里11点,高强度的运动还是让她累倒了。黄鲁滨不仅长相酷似父亲,骨子里也有父亲那样一定要打胜仗的决心。“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我们跳的是红舞,要跳出精气神,跳不好,别人就会说,你看黄骅的女儿是这样一个精神面貌。”
小小广场舞,跳出大舞台。广场舞把上百位小区里的退休老人聚在一起,黄鲁滨发动大家,老有所用,做了很多事情。她们晚上跳舞白天忙公益、忙宣传。黄鲁滨在小区里成立了一个“花社”,组织老人在一起做手工品,并定时进行义卖,所得收入支援贫困户。
黄鲁滨的家离父亲黄骅的陵园很近,这也是当年黄鲁滨安家的重要考量——能常去看看父亲。现在,作为河北省重要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黄骅烈士陵园参观学习,黄鲁滨一有时间就赶过来为大家做义务讲解,人们听说她是烈士的女儿,就多一份兴趣和亲切。一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黄鲁滨发动舞蹈团里的伙伴一起加入宣讲中,“我们要让英雄的精神也在这里扎下根。”
黄鲁滨没担任过任何职务,没有退休金,作为烈士子女,黄骅市政府每年给她些生活补贴,但她把这些钱又都“还给”了黄骅的乡亲们,谁家有困难,只要她知道,就会把钱送过去。她组织大家跳舞,购置音响、服装的费用,都是她自掏腰包。“这里的水是咸的,土是碱的,但心是甜的。我深爱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作为黄骅的女儿,我做不了大事,就做点小事。这也算我对得起父亲,对得起黄骅的人民。”城市以英雄为骄傲,英雄以人民为担当。她身边总是聚拢着人群,不仅有她年龄相仿的姐妹们,还有好多年轻人。黄骅这座以英雄名字的城市,人们向往英雄,崇敬英雄,爱戴英雄,或许这就是英雄城市的本色吧。
从大城市搬到小县城
热心、豪爽,是人们对黄鲁滨的评价。但在采访中,细细地追问,就会发现这颗炽热的心被坎坷的人生经历包裹着。黄鲁滨15岁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青海农村插队,8年后留到西宁,在青海化肥厂当一名工人,结婚生子,此后在青海生活了近40年,把青春投入到建设大西北的热潮中。后来,化肥厂倒闭,迫于生活压力,加上为照顾生病的母亲,她们全家搬到母亲生活的城市——杭州,已快到退休年龄的她,重新就业,干过洗车工、护工、饭店的洗碗工,干得都是最苦的活,有时,一天要同时打几份工,经常是凌晨2点一直干到夜里11点,直至儿女都成家立业,她才歇下忙碌的脚步。生活的艰辛没有让她遗落对英雄父亲的想念。她一直想去父亲牺牲的这个北方小城去看看,但路途太远、路费太贵,让她总是犹豫不决。直到2007年,黄鲁滨这个心愿才达成。黄骅市政府邀请她参加大赵村惨案遗址开馆仪式,才得以到父亲的墓碑前祭奠日夜思念的父亲。1943年6月,黄骅烈士牺牲时,黄鲁滨还是襁褓中的婴儿,但在母亲的讲述中,黄鲁滨知道父亲对女儿的疼爱,每次打完仗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抱抱她。黄鲁滨的名字也是父亲取的,为了纪念她的出生地,这座冀鲁交界的滨海之城。
自打到了父亲的牺牲纪念馆,细读了父亲的革命事迹,抚摸了父亲留下的遗物,黄鲁滨对父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她便再也无法割舍对父亲的思念。每年的清明节和父亲牺牲纪念日,黄鲁滨都会领着家人到大赵村惨案牺牲纪念馆,祭奠在这里牺牲的父亲。纪念馆前的小广场上,矗立着黄骅烈士纪念馆碑,碑身上镌刻着聂荣臻题写的“黄骅烈士永垂不朽”几个金色大字。每次来,她都要细抚碑身,寄上哀思。
2012年,黄骅市政府动员黄鲁滨在这里定居。能够日夜陪伴父亲,是黄鲁滨一直的心愿,她毫不犹豫地举家迁到这里。当人们问她从杭州这样的大城市搬到一个小县城会不会不习惯时,黄鲁滨总会笑答,“这里才是我的家,我想了她几十年才回来。”?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
责任人编辑:张玉、谢磊
- 标签:
上一篇: “严以修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为政之基
下一篇: 张国祚:“颜色革命”今昔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