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战略模式与农业供给侧改革

《中国发展观察》

作者:李仪?夏杰长
字号: + - 16

原标题:平台战略模式与农业供给侧改革

  当前,中国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开始集中爆发。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迫在眉睫。农业供给侧改革亟需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互联网+”正对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和变革,农业发展模式创新也不例外地要与之紧密联系,以产业链推进和共享资源为重要特征的平台战略就是其最主要最紧迫的选择。

 

  供给侧改革倒逼农业发展模式创新

 

  当前,中国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开始集中爆发。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迫在眉睫。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强调,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急需运用发展新理念破解我国目前农业发展难题。也就是说,供给侧改革将颠覆传统农业发展思路,也必然倒逼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1.“刚性”需求向“弹性”需求的转变亟需改善供给侧产品生产模式创新

 

  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生产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买难”与“卖难”并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于并不久远饥饿历史的记忆以及对于国际政治环境的担忧,中国的农业生产还是在单纯的扩大面积和不断增产的“快车道”上越跑越远,“刚性”需求主导一切。其结果就是对于“N连增”追求和达成目标的成就感掩盖了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敏感和未雨绸缪,对食品安全、品质、口味和多样性市场需求的忽视,导致低端和无效农产品被大量生产和浪费。事实上,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和“弹性”需求的增长,产品生产模式创新已成为新一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即要把市场需求作为“导航灯”,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强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创新产品供给,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适销对路的产品。

 

  2.科技创新促使供给侧要素使用模式创新

 

  首先,科技创新及其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促进农业要素使用改善。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决定了经济增长方式和效率,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物质资本、劳动力等量的投入和扩张,集约型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尽管农业科技创新已经推动我国农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投入要素中,水、土地要素已经绷得很紧,肥、药使用过量,机械、技术支撑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且农业要素投入结构出现“两个逆向变化”,即剩余劳动力退出与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进入不同步,高素质农业劳动力转移与新型经营主体的成长不同步,现代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要素的替代不充分,农业生产要素质量和组合效率没有得到根本性提高。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借助我国科技创新战略实施,尽快推动农业发展由依靠物质要素投入驱动转向依靠科技进步驱动的发展模式。

 

  3.“农业全产业链条”发展促使供给侧资源配置模式创新

 

  一个高质量、有效率的农业供给体系,不仅取决于生产环节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更取决于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和整个产业链效率的提升,也即从田间到餐桌各产业各环节的有效耦合。但长期以来,为追求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政策和资源要素投入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环节,对产前产后环节投入不够,农业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等产业链环节之间耦合性差,协同效应不强,导致生产与消费的匹配性差。而新阶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眼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这就需要推进产业链各环节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率。而从全球农业竞争趋势看,市场竞争的层次已经由单个产品、产业环节的竞争向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转化。因此,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要进行资源配置模式的创新,树立“农业全产业链条”的观念,新增补贴和支持手段要向产业链前端的科研和产业链后端的加工等环节覆盖,并促进各产业链中间的协调。

 

  4.宏观调控机制化建设滞后亟需推进农业供给侧管理模式创新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要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提升涉农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实现生产服务资源的整合与联动,鼓励其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但是,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不仅农业人口数量多、供求规模大、区域差异明显,而且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宏观调控框架体系中规范化、机制化的政府行为方式尚未真正确立,政府越位、错位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政策持续性和稳定性不足,政府直接干预市场价格形成,扰乱了市场运行,造成生产要素资源错配,带来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因此,单纯地依赖宏观调控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有需求,农业供给侧改革应进行新的管理模式创新,即引进将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控有效结合的平台管理模式。

 

  全产业链闭合平台的运作模式的基本要义

 

  “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是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它是以整合上游生产资源为切入点,以农产品供应链平台企业为龙头,以农业产业链各部门之间建立的需求信息和生产标准为纽带,通过平台企业自上而下有机整合科技资源、物流资源、金融资源、零售资源、政策资源,以闭合运营的方式实现对农业产业链所有参与者的整体开发和全面服务,保证农产品生产链、资金链和产品链安全的一种管理模式创新。

 

  全产业链闭合平台主要包括三个体系:一是全链条产业集聚区体系,包括标准化产品生产、加工贮藏、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等环节,实现产、加、销无缝衔接,全链条贯通;二是闭合运行体系,包括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主要在以产业为单元的系统内部封闭运行;三是信息控制与交易体系,强化营销链与品牌建设,实现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市场销售全过程的可追溯、信息化与效益最大化。基于这些认识,全产业链闭合平台的运作模式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企合作的全产业链集聚发展。全产业链集聚发展是指政府和企业合作成立平台企业,在平台企业的引导下,整个农业产业链上的现代农业生产企业、农业生产配套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等被吸引整合后集聚发展,形成平台生产供应的一个“边”,聚集在平台内的服务企业通过平台统筹安排为它们提供生产支持、融资保险、品牌营销、产品认证检测和各项政府补贴申领等服务。同时,生产供应方接受平台企业的生产监管与产品质量监管,并通过物联网实现生产的公开化与接受消费者的监督。平台企业对应的另外一个“边”是消费群体,通过营销平台将产品推介给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对安全优质食品的需求,又将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与意见反馈给生产供应方,形成新的生产计划与指令。两“边”通过平台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引发集聚效应,带动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转型,实现食品的安全与优质供给。

 

  二是“政府+平台企业+基地”的全产业链服务。“政府+平台企业+基地”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是指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出资组建的平台企业,平台企业经整合建构成为农业链各环节的服务主体,为生产供给企业提供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服务支撑。通过规模生产的指导与投入,将过去分散的农户生产单元提升,达到平台企业要求的设施生产水平,形成与平台企业直接对接的生产供应基地。在这种模式中,政府服务机构和平台企业共同为参与进平台的农户提供种子和苗木等的研发与农资供给、农业机械供给、市场信息提供以及市场定位与产品规划等产前服务。平台企业还要负责监督平台内部的农户和企业在农业产业链中的田间管理、标准执行、物资运输等生产服务和农业产后的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的服务。

 

  三是“平台+企业+农产品”的母子品牌营销。“平台+企业+农产品”的母子品牌营销是指平台企业培育和推广一个品牌,并对使用这一母品牌的企业或产品进行严格的监控,同时由平台企业自建的企业使用本母品牌。对加盟到平台内的企业要根据其在产业链的位置不同分别建立几个不同的品牌群落,如主导产业品牌群落、支持性产业品牌群落、辅助性产业品牌群落和特色产品品牌群落,平台企业母品牌为所有这些副品牌群落背书。

 

  四是“平台主导型”全产业链融资。“平台主导型”产业链融资是指以平台企业为依托,以政府为支撑,以农业产业集聚区为对象,满足农业产业链资金循环需求的金融服务。在这种模式中,处于核心层的是平台企业和政府相关机构,其中平台企业起主导作用,政府则以其出资行为来为平台企业增强可信度,平台企业自己融资再贷给平台内的企业和农户,或为其提供贷款担保。但无论哪种方式,金融机构都将资金拨付到平台企业账户,由平台企业再根据需求向平台内的企业和农户分配资金额度。

 

  全产业链闭合平台战略是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

 

  一是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面对诸多困难问题,要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迫切需要通过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农村区域、农业人口、农业生产全面渗透,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建立农业全产业链平台企业,以此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

 

  二是实现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畅通对接。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战略是顺应历史趋势的变革性创新构想。它通过平台企业自上而下有机整合包括科技、农资、物流、金融、零售、政策等在内的涉农生产服务资源并加以优化,形成强大的产业引擎,以闭合运营的方式,实现对农业产业链所有参与者的整体开发和全面服务,保证农产品生产链、资金链和产品链的绝对绿色安全,实现农产品生产供给和需求消费的畅通对接。

 

  三是实现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平台战略以互联网思维为依托,以平台经济模式为载体,以服务业来重塑和提升传统农业。在总结多种经营体制利弊的基础上,探寻契合中国国情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农业经营体制。它既尊重我国现有农业政策,又能快速横向纵向整合;既能兼顾市场效率和社会公正,又能兼顾当前经济增长和社会长远稳定;它是集创新性、前瞻性、时代性、实用性、开放性于一体的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模式。

 

  四是解决农业效益低下的问题。平台战略是解决农业效益低下的治本之策。建立“需求引导生产”的全新体制,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平台企业通过完善产业规划,整合生产服务资源、实施生态化、标准化生产等措施,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平台企业通过契约、物联网等手段,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进行全程监控,封闭运行,有效保障产品的品质;平台企业通过优化整合产业链条,大量减少产业环节,降低成本;平台企业通过营销终端体系建设,实现短链营销和体验消费,向上带动生产供给环节,向下得到广大消费方的广泛认可;平台企业通过品牌共创、资源共享机制,树立产品形象,实现品牌溢价,高产业效益。

 

  推进全产业链闭合平台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快平台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建设宽带“村村通工程”,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村特征的低成本智能终端;建立物联网全程管控体系,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络,以物联网为基础,开发农产品查询终端系统。用“互联网+”的手段,建设完整的物联网信息管理体系。同时,建立国家农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中心。

 

  二是建立平台企业管理新模式。将平台企业打造成涉农生产服务资源的综合平台,形成强大的平台双引擎体系,分别向上下游产业终端拓展整合。构建无缝衔接的产业运行体系,从整体上实现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并通过产业治理与效益提升,形成良性的商业模式支撑,以此为内核,通过平台的规模成长效应,形成规模化快速成长,带动农业的整体转型升级。

 

  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政府依托平台企业,构建全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组织架构,依法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监管。平台建立农产品产地质量证明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体系。通过生产主体自检、平台企业抽检、政府第三方抽检等多重质量检测与保证机制,确保农产品安全可靠。

 

  四是强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服务体系,制定推广标准化生产的简明易懂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推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养殖示范场和基地建设,支持开展标准化生产,实现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循环生态农业,控制农药残留,净化产地环境,规范生产行为。

 

  五是拓展平台企业多种功能,促进产业融合。加强统筹规划,推动平台企业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提升服务能力。保持乡村风貌,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提高在线营销能力。

 

  六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和工程,重点研究生物育种、生物防治、治理农业面污染、高产量、高附加值、智能农业、生态环保领域等关键技术;结合平台的规模效应,对生产、加工、流通等诸环节的涉农科技需求进行统计分析,相关科研机构与院校可以结合平台所需要的科技研发与推广应用需要,开展研发与培训业务,构建平台模式的现代农业农技推广体系。(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责任人编辑:沈王一、谢磊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