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进鹏:信息技术推进新兴工业变革
《中国发展观察》
原标题:怀进鹏:信息技术推进新兴工业变革
“在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与相关产业的结合,或许会对原有工业化的规模经济带来重要影响。信息产业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很多技术未必能够完全影响和改变这个产业,但最紧迫的是,我们需要系统地理解并推进信息经济和新兴工业的变革”。11月6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的“国研智库论坛·2016年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怀进鹏在发表主旨演讲时做出上述表示。
怀进鹏认为,以AlphaGo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如机器人、无人机等。但这是否意味着信息产业的拐点来临?我们判断一项技术能否形成一个产业有个基本标准,那就是看它是否能够实质性地改变产业生态,是否有本质性的新内容和变化,并切实推动行业发展。人工智能是否会改变产业生态,还需要不断探索,但这项技术确实正在作为一种添加剂推动着技术和产业的变化。
在我国,信息产业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十二五”期间的增速一直保持在10%以上。201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总规模达到15.4万亿元,增幅速度超过15.4%,进出口总额占整个外贸的1/3,是构成中国经济的重要基础之一。特别是彩电、手机、PC通讯设备的主要产品出货量已经超过全球出货量的50%。
可以说,信息经济、信息产业所带动的核心产业、关联产业和所形成的行业生态环境、周边及上下游辐射效应,共同促使整个信息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动能。2014年,我国信息经济占GDP比重首次超过GDP的1/4。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8万亿元。信息经济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强大保证。
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其竞争也相当激烈。面向未来的发展有相当大的空间,但也面临新的压力。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下一个转折点在哪里?怀进鹏说,主机时代是以科学计算为主,那是小众稀缺时代,年更新量千百台。在PC互联网时代,进入商业计算,有17亿台PC,每年更新量是千万量级,形成了新的产业结构。移动互联网时代,是走向社会计算和大众计算的时代,人人拥有智能手机,用户约73亿,年更新量以亿级为单位。伴随着从千百台到千万级再到数亿级的更新量,我们进入到一个万物互联的智能制造时代。按照保守估计,2025年将有200亿台终端实现互联,甚至有预测将会达到500亿台。那个时候的更新量要比智能手机的更新量高出一个数量级,这会给我们的生活和空间带来很多更重要的和更大的变革。
怀进鹏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力量是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从存储、感知、计算、相互融合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将会对人类整个生产、生活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但同时信息技术本身也进一步和制造业、生物技术、能源、材料技术结合,诞生了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车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信息技术仍然处于加速发展和跨界融合的爆发期,是引领变革的主导力量,也是需求导向的动力,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要突出和加强的方面。他提到,信息产业的未来发展可能要面临几堵墙:
一是互联网约束墙。当前,5G技术已经不再限于个人通讯,将会进入大规模生产活动中。因此未来是否会从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具体来说就是与实体经济结合出现的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车联网,其中还有很多新的问题,比如能耗可控、可管以及安全和可扩展性等。
二是软件墙。软件具有复杂性,存在向大型软件、实时应用软件以及安全软件演进的可能。未来,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软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会给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带来很多影响。因此,软件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与实时系统的结合将会是重要的问题。我们会进入一个复杂、实时以及对安全有高度要求的系统,这时候软件生态会有新的发展。
三是数据墙。未来的经济是数字经济、数据经济。我们能否驾驭数据?数据是否泛滥?能否有效地通过数据为我们提供服务?大数据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机会,但是大数据研究和传统的方式也有很多差异,需要再进一步研究数据背后的计算理论和可能带给的机会。
如何产生智能?人工智能是否科学,是计算产生科学、还是科学产生计算?应该说人工智能带给社会的影响,更多是正面的,但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积极面对。人工智能不仅有大规模计算的问题,也有计算的结构、学习的效率和未来通用平台的问题。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要研究它的数理机制,融合神经科学、机器人科学、计算科学共同推进智能领域的发展。
四是IC约束墙。摩尔定律终结之后将对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后摩尔定律的机会在哪里?未来的应用大量和数据处理有关,存储墙、功耗墙,这些都将推动物理学及材料科学的发展。
最后一道墙是安全墙。信息安全和数据隐私成为重要问题,因为对功能性的要求更多,安全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此外,信息技术或将影响制造业。新工业革命时代,从创意到技术发明再到实现的周期越来越短,特别是问题驱动的知识创造使得科技研究的创新和最后的产业化几乎“零距离”。这也会给我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特别是在应用当中)带来很多新变化。
德勤《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中显示,2010年、2013年、2016年中国制造业竞争力都处于第一位,同时报告还预测,2020年中国将被美国超越成为第二。他们认为中国将被美国超越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创新、能源政策以及基础设施等领域与美国存在差距。这提示我们关注如何面对中国未来经济和产业政策的有效性问题,要在关注制造业变化的同时关注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怀进鹏还谈到,未来制造业的格局有几个机遇。第一个机遇,在真正进入互联网与制造业结合的时代,过去设计的标准化、生产的批量化、消费的同质化将被改变,而代以新的应用方式、以消费者来推动整个制造业模式的变化,个性化制造将给中国带来很大的机会。未来互联网和制造业的融合,会把研发的边界淡化,形成新的研发模式,同时创新模式也会发生新的变化,从原来的单向线性走向交叉并行。
第二个机遇,传统产业的组织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会发生变化,比如互联网公司和制造业合作开始定制化,根据需求来重新设计生产线和产品。
第三个机遇,创新以后会带来新的价值,改变产品交付的形态、供应的方式。这正在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设计与研发方式。
工业互联网将会成为物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第一个应用的发展空间。它的基础是通过感知技术实现物理设备的数字化,通过设备之间的互联形成网络化,最后通过数据的分析来形成智能化,所以未来进入数字社会转型,这三个基本步骤就已经实现智能物理设备数字化的发展。
这一发展带来的新变革就是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不光是物理系统,而是整个社会转型的一部分,包括社会治理结构、能源管理、交通管理等诸多内容。物理系统的数字化会带来什么?以前我们传统的方式互相隔离,在物理系统信息化下,实现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维护等全部环节互联、互通、互操作,物理设备进入全生命周期统一管理。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要推进物理系统的数字化,逐步探索智能系统新空间。
对于数字化发展,中国也有自己的战略规划和行动。去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今年5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进一步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信息产业或将影响经济社会,催生了分享经济、按需经济。在新经济时代,制造模式会怎样?生活中会有什么新变化?这些可能会体现在数字化转型中,不仅仅是技术和产业的转型,产业组织的变化也会带来很多新变化。世界经济论坛在预测未来10-15年的趋势时,也把技术作为重要的突破点。分享经济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机会,当然也需要很多新的政策和管理服务。当一个制造业的产品不能被有效利用的时候,如何实现制造业设备、装备的分享,可能就会出现一种新的交易,对未来社会或许会有新的影响,而制造业、制造设备、制造装备的分享现在已经开始。
数字化时代,更需要智能的精准。我们希望有个性化的“做得对”和“做得准”。未来,新的应用模式可能会对管理科学和精密研究带来新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局部零散,但在数字化过程中,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这对中国发展极有意义。
或许在中国走向“双创”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模式。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是制造业大国和互联网大国,“更重要的则在于,我们的很多制造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已经切实地开展并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变革”,怀进鹏说。(记者 杜悦英)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杂志
“在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与相关产业的结合,或许会对原有工业化的规模经济带来重要影响。信息产业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很多技术未必能够完全影响和改变这个产业,但最紧迫的是,我们需要系统地理解并推进信息经济和新兴工业的变革”。11月6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的“国研智库论坛·2016年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怀进鹏在发表主旨演讲时做出上述表示。
怀进鹏认为,以AlphaGo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如机器人、无人机等。但这是否意味着信息产业的拐点来临?我们判断一项技术能否形成一个产业有个基本标准,那就是看它是否能够实质性地改变产业生态,是否有本质性的新内容和变化,并切实推动行业发展。人工智能是否会改变产业生态,还需要不断探索,但这项技术确实正在作为一种添加剂推动着技术和产业的变化。
在我国,信息产业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十二五”期间的增速一直保持在10%以上。201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总规模达到15.4万亿元,增幅速度超过15.4%,进出口总额占整个外贸的1/3,是构成中国经济的重要基础之一。特别是彩电、手机、PC通讯设备的主要产品出货量已经超过全球出货量的50%。
可以说,信息经济、信息产业所带动的核心产业、关联产业和所形成的行业生态环境、周边及上下游辐射效应,共同促使整个信息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动能。2014年,我国信息经济占GDP比重首次超过GDP的1/4。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8万亿元。信息经济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强大保证。
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其竞争也相当激烈。面向未来的发展有相当大的空间,但也面临新的压力。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下一个转折点在哪里?怀进鹏说,主机时代是以科学计算为主,那是小众稀缺时代,年更新量千百台。在PC互联网时代,进入商业计算,有17亿台PC,每年更新量是千万量级,形成了新的产业结构。移动互联网时代,是走向社会计算和大众计算的时代,人人拥有智能手机,用户约73亿,年更新量以亿级为单位。伴随着从千百台到千万级再到数亿级的更新量,我们进入到一个万物互联的智能制造时代。按照保守估计,2025年将有200亿台终端实现互联,甚至有预测将会达到500亿台。那个时候的更新量要比智能手机的更新量高出一个数量级,这会给我们的生活和空间带来很多更重要的和更大的变革。
怀进鹏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力量是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从存储、感知、计算、相互融合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将会对人类整个生产、生活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但同时信息技术本身也进一步和制造业、生物技术、能源、材料技术结合,诞生了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车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信息技术仍然处于加速发展和跨界融合的爆发期,是引领变革的主导力量,也是需求导向的动力,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要突出和加强的方面。他提到,信息产业的未来发展可能要面临几堵墙:
一是互联网约束墙。当前,5G技术已经不再限于个人通讯,将会进入大规模生产活动中。因此未来是否会从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具体来说就是与实体经济结合出现的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车联网,其中还有很多新的问题,比如能耗可控、可管以及安全和可扩展性等。
二是软件墙。软件具有复杂性,存在向大型软件、实时应用软件以及安全软件演进的可能。未来,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软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会给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带来很多影响。因此,软件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与实时系统的结合将会是重要的问题。我们会进入一个复杂、实时以及对安全有高度要求的系统,这时候软件生态会有新的发展。
三是数据墙。未来的经济是数字经济、数据经济。我们能否驾驭数据?数据是否泛滥?能否有效地通过数据为我们提供服务?大数据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机会,但是大数据研究和传统的方式也有很多差异,需要再进一步研究数据背后的计算理论和可能带给的机会。
如何产生智能?人工智能是否科学,是计算产生科学、还是科学产生计算?应该说人工智能带给社会的影响,更多是正面的,但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积极面对。人工智能不仅有大规模计算的问题,也有计算的结构、学习的效率和未来通用平台的问题。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要研究它的数理机制,融合神经科学、机器人科学、计算科学共同推进智能领域的发展。
四是IC约束墙。摩尔定律终结之后将对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后摩尔定律的机会在哪里?未来的应用大量和数据处理有关,存储墙、功耗墙,这些都将推动物理学及材料科学的发展。
最后一道墙是安全墙。信息安全和数据隐私成为重要问题,因为对功能性的要求更多,安全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此外,信息技术或将影响制造业。新工业革命时代,从创意到技术发明再到实现的周期越来越短,特别是问题驱动的知识创造使得科技研究的创新和最后的产业化几乎“零距离”。这也会给我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特别是在应用当中)带来很多新变化。
德勤《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中显示,2010年、2013年、2016年中国制造业竞争力都处于第一位,同时报告还预测,2020年中国将被美国超越成为第二。他们认为中国将被美国超越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创新、能源政策以及基础设施等领域与美国存在差距。这提示我们关注如何面对中国未来经济和产业政策的有效性问题,要在关注制造业变化的同时关注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怀进鹏还谈到,未来制造业的格局有几个机遇。第一个机遇,在真正进入互联网与制造业结合的时代,过去设计的标准化、生产的批量化、消费的同质化将被改变,而代以新的应用方式、以消费者来推动整个制造业模式的变化,个性化制造将给中国带来很大的机会。未来互联网和制造业的融合,会把研发的边界淡化,形成新的研发模式,同时创新模式也会发生新的变化,从原来的单向线性走向交叉并行。
第二个机遇,传统产业的组织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会发生变化,比如互联网公司和制造业合作开始定制化,根据需求来重新设计生产线和产品。
第三个机遇,创新以后会带来新的价值,改变产品交付的形态、供应的方式。这正在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设计与研发方式。
工业互联网将会成为物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第一个应用的发展空间。它的基础是通过感知技术实现物理设备的数字化,通过设备之间的互联形成网络化,最后通过数据的分析来形成智能化,所以未来进入数字社会转型,这三个基本步骤就已经实现智能物理设备数字化的发展。
这一发展带来的新变革就是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不光是物理系统,而是整个社会转型的一部分,包括社会治理结构、能源管理、交通管理等诸多内容。物理系统的数字化会带来什么?以前我们传统的方式互相隔离,在物理系统信息化下,实现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维护等全部环节互联、互通、互操作,物理设备进入全生命周期统一管理。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要推进物理系统的数字化,逐步探索智能系统新空间。
对于数字化发展,中国也有自己的战略规划和行动。去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今年5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进一步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信息产业或将影响经济社会,催生了分享经济、按需经济。在新经济时代,制造模式会怎样?生活中会有什么新变化?这些可能会体现在数字化转型中,不仅仅是技术和产业的转型,产业组织的变化也会带来很多新变化。世界经济论坛在预测未来10-15年的趋势时,也把技术作为重要的突破点。分享经济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机会,当然也需要很多新的政策和管理服务。当一个制造业的产品不能被有效利用的时候,如何实现制造业设备、装备的分享,可能就会出现一种新的交易,对未来社会或许会有新的影响,而制造业、制造设备、制造装备的分享现在已经开始。
数字化时代,更需要智能的精准。我们希望有个性化的“做得对”和“做得准”。未来,新的应用模式可能会对管理科学和精密研究带来新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局部零散,但在数字化过程中,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这对中国发展极有意义。
或许在中国走向“双创”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模式。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是制造业大国和互联网大国,“更重要的则在于,我们的很多制造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已经切实地开展并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变革”,怀进鹏说。(记者 杜悦英)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杂志
责任人编辑:沈王一、谢磊
- 标签:
上一篇: 全球智库专家共话网络安全与治理
下一篇: 国家高端智库发力重点领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