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愿景和行动方案研究框架
《行政管理改革》
[摘要] “一带一路”的实质是开放、包容、多样的新型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内涵是建设资源节约、绿色消费、低碳智慧之路;目标旨在建设绿色利益、绿色责任和绿色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一带一路”需要因地制宜,因国施策;统筹规划,方案衔接;政府引导,企业主推;以及科技促进,财税激励。建设绿色“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可持续的发展需求,是沿线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更适应了民众的环保和绿色消费意识。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合作需要沟通绿色政策,共通环保标准,鼓励绿色贸易,采用多边和区域生态合作机制。
一、“一带一路”理念与绿色内涵
(一)“一带一路”的提出背景与基本理念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标志的。未来,中国将与来自全球的合作伙伴一道,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廉洁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开放包容的理念,从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到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从沿线国家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到产能合作、城市化进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内容。
(二)“一带一路”的绿色内涵
“一带一路”的绿色内涵也贯穿各个领域和建设的全过程。其绿色内涵主要体现在:
第一,是资源节约之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走资源节约之路,也就是实现“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使用、循环利用和有效保护,降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能源资源消耗,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积极应对资源枯竭和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第二,是绿色消费之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走绿色消费之路,也就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推进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的消费方式以及相应的生产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益健康、适度节制,重复使用、再生利用,提高“一带一路”建设所产生的消费和生产方式的可持续性。
第三,是低碳智慧之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走低碳智慧之路,也就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沿线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积极引入信息通信技术手段和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创新和创业,积极开发低碳能源,鼓励清洁生产,促进循环利用,实现“一带一路”项目开发、设施建设、城市发展、人文交流的可持续创新和发展。
(三)正确理解“一带一路”的实质
第一,“一带一路”是极具多样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的合作倡议。从内容方面,“一带一路”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特征,包含多条“带”和多条“路”,容纳了丰富的经济社会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因素;从参与形式方面,“一带一路”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不设门槛、不搞排他,通过开放包容的参与形式追求最大化的公共利益;从合作实质方面,“一带一路”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和普惠性特征,它不是追求一家独大的个别利益,而是谋划利益共享、荣辱与共的普惠蓝图。
“一带一路”并不会彻底改变全球经济秩序和全球经济治理模式。“一带一路”倡议追求全球经济秩序的优化和全球治理模式的改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带一路”倡议首先是尊重现有国际秩序和治理体系,高度珍视并积极整合既有的合作机制和平台。在此基础上,努力推动全球经济秩序和治理模式向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进。
第二,“一带一路”是新型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平台。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化模式正在经历从WTO为代表的多边主义向区域主义的转变,“一带一路”倡议是在这一趋势性背景下的新型区域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不等同于建立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与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的重要倡议,自贸区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之一,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资源禀赋、政治环境、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目前缺乏建立统一的自贸区的条件,必须因地制宜地有序推进。
第三,“一带一路”是旨在实现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的公共物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向全世界尤其是沿线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也愿意为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沿线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输出过剩产能的战略。“一带一路”是中国加强与沿线国家经贸关系与政策、人文交流的重要倡议,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丰富内容。而且产能合作是指中国将自身的优质产能有效对接到迫切需要这些产能的地区,并积极推动双向贸易和双向投资的稳步推进。单纯从过剩产能输出角度看待“一带一路”倡议,存在片面的误区。
二、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指导原则、目标与愿景
(一)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指导原则
总体上,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应遵循以下四方面的指导性原则:
1.因地制宜,因国施策
基于沿线区域各经济体发展阶段不同的现实,建设绿色“一带一路”,需要因地制宜,因国施策,既要兼顾沿线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诉求,又要正视其绿色发展的需求和能力,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宜的方案对策。
2.统筹规划,方案衔接
要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做好方案衔接。将绿色“一带一路”规划和方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衔接,并且制定绿色投资、绿色贸易、绿色金融等规则,将环保绿色产业融入绿色“一带一路”,与绿色“一带一路”总体纲要对接。
3.政府引导,企业主推
发挥政府在绿色政策沟通、绿色环保标准制定、绿色合作平台搭建、绿色合作机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以企业作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以绿色发展原则为准绳,打造“一带一路”沿线绿色生产网络体系。
4.科技促进,财税激励
将创新驱动作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引擎和基本路径,同时考虑到生态环境、清洁能源等具有公共品性和外部性的特点,实行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财税政策,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绿色科技创新方面的国际合作力度,助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二)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目标与愿景
1.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打造绿色利益共同体
绿色利益共同体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心声,应从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具有的优势出发,以能源合作为抓手,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推动我国能源、技术、标准对外输出,同时推进在人才、资本、技术、经验方面的全方位合作。而且,“一带一路”倡议从各国实际出发,与沿线发展中国家合作,制定合适的绿色发展标准。
2.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打造绿色责任共同体
打造绿色责任共同体,应重点推进“一带一路”绿色治理能力建设,聚焦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和治理环境、能源绿色转型三个重点维度,这既是沿线国家应承担的责任,也是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应对能源紧缺的必然选择。为此,倡议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制定《绿色金融指导意见》,以绿色金融与投资引导绿色发展;成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机构,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咨询;建立“一带一路”年轻绿色领导力计划,将年轻领导者组织起来,通过共同讨论制定“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战略。
3.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打造绿色命运共同体
打造绿色命运共同体,事关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福祉,事关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中国倡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需要沿线国家协调制定区域环境保护引导性政策和相关指南,打造绿色产业链与价值链,建设绿色供应链体系。
三、沿线国家对绿色“一带一路”的需求分析
(一)绿色“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与趋势
从国际层面来看,绿色“一带一路”是顺应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要求的必然选择。2030议程着重强调了保护地球、治理生态环境退化、更有效地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以及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议题,表明环境与生态的可持续性成为可持续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一带一路”联结多个国家和经济合作组织,是世界跨度最大的经济走廊。其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大多面临着突出的生态问题和安全挑战,但是因为自身的资金和技术匮乏,难以凭借自身力量实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对环境变化。而“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国际合作,互联互通,通过绿色“一带一路”的建设,极大助益沿线国家,实现绿色与发展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由此可见,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融入绿色发展理念与 2030 年议程的理念相通、目标一致,从根本上顺应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要求。
(二)绿色“一带一路”是沿线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机遇
从国家层面而言,当前各国都在努力寻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路径和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欧盟和美国针对节能减排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而作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亚洲粗放式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给全球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带来日益严重的问题。为此,亚洲各国也为节能减排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如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斥巨资发展低碳技术,我国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等。可以看出,世界各国都在寻求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为导向,进行产业调整,谋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一带一路”正是沿线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机遇。首先,“一带一路”通过实现与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转移部分过剩产能,使我国在经济新常态阶段顺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其次,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我国政府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分享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和绿色经济发展经验,支持发展中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与周边国家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再次,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要突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共建绿色社会体系,对所在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状况有清晰的认知,了解所在国的环保法律法规和产权制度等,实现绿色融合。最后,要认识到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的事实,加强各国之间的密切合作,包括与发达国家在绿色投资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节能技术、去碳技术和无碳技术等,提高沿线国家的资源使用效率。同时,加强中国与沿线资本充裕国家在绿色投资资金方面的合作也十分重要。
(三)绿色“一带一路”与民众的环保和绿色消费意识相适应
在社会层面,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渠道的畅通,以及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日益凸显,民众的环保意识也在日益增强,环保和绿色消费日渐成为人对日常生活模式的最基本需要和诉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环保,愿意选择绿色消费方式。绿色“一带一路”的建设秉承环保、绿色发展的理念,顺应和符合当代民众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质量要求,将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积极助力。
四、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行动方案
基于沿线国家对绿色“一带一路”多样的需求,本研究预备结合“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五个一级指标,提出以六大经济走廊为主体的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从整体上看,即“纵横结合,结合五通”。
纵横结合方面,横线上,取优补劣,即从技术保障、合作结构、信息共享上改善现状。纵线上,通过顶层设计、平台设置与企业自身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具体建设。
五通方面,在政策沟通上,需要各国在政府渠道上给予更多政策优惠;在基础设施联通上,“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将中国高效低廉的交通与清洁能源设备因地制宜地引入;在贸易畅通上,通过“一带一路”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使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和人员往来便利化;在资金融通上,需要鼓励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对绿色项目、环保产业优先投资,并欢迎民间资本共建;在民心相通上,绿色“一带一路”不仅体现在行动中,更需要让民众在观念上接受、认可与理解,提高对项目进程信息的透明度,加强民众对绿色“一带一路”的认同感。
具体来说,六大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极为重要的一环,虽整体有相似性,但在具体需求上相异,譬如部分走廊沿线国家缺少能源,需要清洁能源来可持续发展合作,部分走廊沿线国家能源充足,对绿色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技术与设备方面,需要更多节能企业和环保产业的技术支持,因此在具体行动方案上的考量也是有差异的。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
中蒙俄经济走廊:当前蒙俄对中国出口以石油、原木、矿产等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中国对二者出口则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能源开采投资为主。可以看出,蒙俄与中国的经济往来尚有改善空间: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的相关高技术并未在经济合作中得到充分利用;在环保双边、多边机制上,不论是政府间合作,还是平台建设方面都很有限。因此,三国应围绕“绿色能源开采”这一核心问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上双边或多边政策合作。
一方面,三国应在政府间现有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在环保政策、高效清洁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沟通合作。其一,针对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缺陷较多的问题,推动多边商讨、谈判,建立切实有效的生态环保机制和独立环评体系。其二,针对蒙古与俄罗斯部分当地政府取量弃质的做法,通过顶层设计推动三国间清洁能源技术互通,通过政策推动绿色能源开采等高科技设备的跨境贸易。其三,针对企业不明确标准,政府不明确目标,民众不明确进度的问题,建立有效环保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工程建设标准等信息研究,提升环保合作效率。其四,针对现有沟通机制局限于旅游业与水资源等小领域的问题,创新沟通机制,加强有关政府间研讨会,有针对性地解决现有问题。
另一方面,推动节能环保企业走出去,加强相关企业环保意识与事中事后监管。政府间增加节能环保企业展览会的开办,宣传加强企业环保责任感,通过事中事后监管强化企业守法观念,鼓励中国在环保节能方面的高技术企业进入蒙俄。
(二)新亚欧大陆桥
新亚欧大陆桥进行建设绿色“一带一路”主要与中亚相关。其相关的环境问题有二:一是以咸海危机为代表的环境问题,二是能源资源的可持续管理问题,即能源充足而绿色开发不足。除此之外,如何促使环保经验欠缺的中亚地区国家与环保经验丰富的中国与欧洲地区以多边合作的姿态解决问题也值得关注。
针对以咸海危机为首的中亚环境问题,总体上“一中心,多机制,两端帮中间”。发挥好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中心的作用,理清中亚地区双边与多边环境治理机制,通过欧洲与中国环保技术先进的两端来帮助环保经验欠缺的中间地带建设绿色“一带一路”。首先要在政策层面以上合组织环保中心为主要沟通机制,协调多方利益,达成治理共识。中国需要发挥引领作用,以上合组织为中心,辅之以中俄、中蒙和中哈等现有机制,以中亚国家现有的环保战略为基础,通过第三方独立协调监督来增加中亚国家间的政治互信,拟定相对一致,利益可协调的环保合作计划。第二,加强环保技术合作分享,鼓励中国环保企业“走出去”,从技术源头上解决中亚环境问题。第三,打破中亚科研机构缺乏合作的现状,鼓励多边科研机构信息共享,合作解决中亚环境问题。
(三)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绿色“一带一路”于伊朗和土耳其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伊朗环境问题,推广“绿色使者计划”,依托现有机制来促进两国产业在技术、人才和设备上的友好合作。同时,中国需要进一步推广本国优秀环保技术和先进节能能源开采设备,推动伊朗从开采到消费整个价值链上实现绿色化。针对土耳其环保问题,要推动企业间在新材料、清洁发电等领域的项目合作,推动相关技术人才之间的交流。
(四)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东南亚地区环保产业发展不平衡,近来东盟国家发展出现疲软,治理方式也从政府主导到项目承包,为中国环保产业的参与提供重要机会。首先,中国应通过双边与多边关系为中国环保企业提供有效的展示和信息平台。通过东盟博览会给予国内环保企业展示技术的机会,同时政府应提供必要的产业信息以供走出去企业参考,避免信息不对称遭受损失。再者,设立专门的环保产业合作基金,依托中国在东盟国家的产业园区、环保机制与组织推动绿色环保投资项目。最后,通过政府间沟通和学界交流,将中国先进标准、法规输出东南亚环保产业欠发达地区。
(五)中巴经济走廊
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中,中巴经济走廊面临的问题有三:一是以电力为主的能源资源匮乏及衍生的清洁能源问题,二是农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三是环保评价与监测不当。因为中巴关系友好,为信息沟通、平台建设提供便利,所以建设绿色“中巴经济走廊”更多地是在技术、企业领域的合作。针对能源匮乏,中国应在电力援建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国内清洁能源企业在巴发展,通过国内电力企业与当地公司合作,保障当地用电,抵消污染性能源的使用。针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考虑到农业在巴基斯坦经济中占比大,是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主要原因。应通过双边机制推动巴基斯坦农工业转型,促进国内企业的绿色生产与灌溉技术推广合作。针对环保评价与检测不当,通过监管机构合作,尤其依托上合组织环保中心与其他跨国机构,弥补巴方在这方面的不足。
(六)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该走廊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退化、大气污染、水环境管理缺失。由于实际情况,绿色“一带一路”的建设很难从双边合作入手,而更多地可从区域性合作入手。首先,中国相关环境发展机构应通过南亚区域合作联盟、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组织推动南亚环保研究和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中国相关机构应该积极在南盟内部推动环境政策领域的联合研究。同时,在技术层面,一方面,通过开展展览会等活动鼓励国内环保产业走出去,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转让等形式推动南亚地区国家部分重污染产业升级转型。再者,对南亚地区环保产业欠发达的国家推广“绿色使者计划”和农村卫生设施支援。通过技术人员推动当地环保事业和节能产业发展。
五、以国际合作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一)切实认识建设“一带一路”可能对沿线国家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沟通国际绿色政策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必须从顶层设计的角度预估到对沿线国家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提前准备好相应的政策应对措施,缓解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一带一路”真正为构建与沿线国家共同繁荣的利益共同体服务。绿色“一带一路”应分别针对“带”与“路”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资源丰富、物种繁多,旅游贸易在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全球变暖和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对这些国家造成了不利影响,这对构建绿色“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不利。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中亚各国,自然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土地荒漠化严重。中国与这些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采等方面有着密切合作,对当地环境承载力形成考验。因此,中国应尽快同这些国家展开绿色国际合作的政策沟通工作,将环境生态保护的价值取向融入战略对接、互联互通等多个方面。在尊重沿线国家绿色政策的基础上,提出适合绿色“一带一路”合作愿景的环境对策。同时,在推行绿色“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注意协调好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当地绿色组织的关系,避免环境生态问题演变为国家间或组织间争夺和矛盾激化的对象,使绿色“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有序、平稳、高效地开展。
(二)共通国际环保标准,加强绿色投融资体系建设
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过程中,沿线国家制定的严格的环境生态保护标准是我国面临的一大困难。这要求我国必须尊重当地环境保护标准,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来达到相应的标准;另一方面,我国也要在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中突出国际合作的愿景,在环保标准问题上展开双边或多边的磋商,为我国适应高要求的环保标准争取时间。建设绿色“一带一路”,还需从资源分配角度形成倾向于绿色国际合作的激励机制,绿色金融体系的建立将推动绿色“一带一路”的愿景实现。目前,中国在绿色金融体系构建方面已经卓有成效。亚投行的“绿色化”承诺,亚洲开发银行的水合作基金及中国提出的绿丝路基金等均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集中体现。并且,中国正推出绿色债券、环境证券化等创新型绿色金融工具。在构建绿色“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持体系过程中,各国应积极合作,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发挥绿色“一带一路”金融体系的核心作用,指导各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对企业环保转型升级进行引导与激励,优化对绿色产业的资产配置。
(三)推进产能合作与基础设施绿色化,鼓励引导绿色贸易
第一,要共享技术成果,助力绿色产能合作。在构建绿色“一带一路”过程中,必须充分应用国际市场实现产能的绿色转移,中国在与沿线国家进行产能与基础设施合作时,要通过产业转型、技术升级、提高环保标准、增进绿色管理与监督力度等方式实现绿色化的目标。环保设备的应用是我国在下一阶段推行绿色产能合作的重点之一。
第二,要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落实绿色化目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一带一路”宏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国际产能转移、提升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当前我国推进与沿线国家合作的重点,基础设施绿色化是实现绿色“一带一路”愿景的必经之路。
第三,要鼓励中国环保企业“走出去”,推行国内成功的绿色产业园区模式。中国应发挥重要的绿色领导力,对国内的环保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主动将国内先进的环保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产业运行模式推向沿线国家。除此之外,我国还应该发挥环保科技产业园区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将成功的绿色合作模式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四)多边建设国际性与区域性生态环境合作机制
一方面,要多元化构建绿色“一带一路”国际生态环境合作的方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除在环保领域与其他国家展开双边合作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种类的双边合作机制实现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目标,典型的合作对象包括国际组织。另一方面,环境保护领域的多边机制、资金和资源共享也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国际合作的重要渠道。但是,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也应注意一些问题。要多方面协调处理好沿线国家多元的双边、多边环保合作机制,避免由于合作机制的领域重叠、利益冲突、标准不一和监管缺位等问题造成不良的后果。在国际合作方面,除政府间和重要国际组织间合作,也要重视民间的交流合作,更好地发挥民众的作用。技术层面上,尽快加强沿线国家环境生态信息平台建设,以先进的技术支持完备的信息平台。应鼓励更多的非政府组织和国际机构介入,展开第三方的独立环境评估,充分保证环境生态合作的实际成效,从规划到执行再到监管各个环节应保证中立客观。
结语
“一带一路”在地理上是跨越亚欧非大陆的桥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是沟通东西方的纽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注意到,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是时代使命的召唤,构建“一带一路”生态共同体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一目标仅靠单独的一个或几个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绿色领导力和国际合作力量的作用,全方位、多渠道地构建绿色“一带一路”,让这条丝绸之路经济带充满绿色的生机,实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蔚蓝畅想。(张建平 张燕生 陈浩 原倩 蒋钦云 韩旭 张硕)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7年第9期)
责任人编辑:曹淼、谢磊
- 标签:
上一篇: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下一篇: 社会救助政策及其执行缺陷的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