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内在逻辑
《行政管理改革》
[摘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奋斗目标,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鲜明主题,以五大发展为新发展理念,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发展布局,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治理的发展指向,以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为安全保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外交理念,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成果为世界观方法论,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领导核心,以“人民为中心”为主体力量和思想灵魂。
习近平同志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阐明了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纲领。那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内在逻辑是什么?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充分认识其形成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实践要求和重大意义,有助于弄清其是如何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习近平同志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中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面临更多严峻挑战,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从世情来看:中国逐渐走近国际舞台中心,但崛起与遏制并存。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同时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不同制度模式、发展道路深层较量和博弈也正在不断展开。能否在世界大变动中把握机遇、在国际大棋局中赢得主动,需要胸怀全局、统筹谋划的大思考大智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是把握时代主题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需要。从国情来看,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重大发展,GDP从1978年的几千个亿增长到现在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二,政治、文化、社会及各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成绩是主导的,这是历史事实。但另一方面,现在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例如部分企业生产方式落后的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所以,要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来引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形成是应对种种挑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从党情来看,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执政党,但“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严峻的,所面临的“赶考”还远未结束,成就与风险并存。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过了艰难而光辉的历程,党做出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为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及三次“伟大飞跃”。但目前党内仍存在一定腐败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形成是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需要。
中国梦是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后首先提出的新思想,在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梦的核心内涵是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为世界造福。中国梦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遵循是: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走和平、发展、合作和共赢之路。“中国梦”的重要性体现在:从历史角度来看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从现实角度来看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思想公约数;从理论角度来看是中国的国家梦的新表述;从国际角度来看有助于彰显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形象。可以说,理解中国梦的思想是把握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切入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可以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鲜明主题。1982年9月1日,从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主题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因为这涉及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这个重大问题。从政治学来看,这实际上涉及对国家的国体及政体的性质选择问题。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共产党员要牢记党的宗旨,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初心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指不忘共产主义理想信仰,不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回答了新形势下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刻指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理念内容及逻辑结构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成果。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当前,就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五位一体”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基本思想。十八大以来,则进一步拓展了有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思想。例如,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新常态”的命题,阐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强调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作;提出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等。这些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在政治建设方面: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政治体制改革占有重要位置,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四大基本政治制度,特别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党的群团工作。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文化强国;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出加强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提出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治网之道,维护网络主权,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促进信息自由、有序、安全流动;提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的智慧,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提出提高国家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等。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提出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打赢脱贫攻坚战,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构建集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信息、生态、资源、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大之后,在重要性上,提出要求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上,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在如何治理上,提出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文明建设,以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抓手,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建设美丽与健康中国等新思想。
“四个全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包括一个目标和三大举措。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其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蕴含着传统的“民本”“富民”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不断总结小康社会建设实践经验而定位的战略目标。从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20世纪末我国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了总体小康;从十六大提出要用20年建设全面小康的新目标,到十八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不断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经验,随着实践变化发展,不断对战略目标进行调整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鲜明的重要特征,这就是“全面”。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性体现在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要通盘考虑、协调发展,努力缩小领域、人口以及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明确的指标体系:即经济方面保持中高速增长;政治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文化方面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方面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生态环境总体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任务包括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任务为引领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在于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只有补齐了农村扶贫开发这一短板,才能建成完整意义上的全面小康社会。其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回顾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可以发现改革始终是推动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全面深化改革是应对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的最有效方式,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直面“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这一“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没有解决得很好”的重大课题。这一新命题的提出,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第五个方面的现代化”,高度重视国家制度体系及其制度执行力的现代化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的着力点则在于坚决突破固化利益的藩篱。 其三,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和社会生活就不能良性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做出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期。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强调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其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加强执政党的纯洁性及先进性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作风保证。全面从严治党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强调要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要进一步强化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补足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的“钙”。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要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进一步开展作风建设,有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践行密切联系群众、“三严三实”,坚持“两学一做”常态化和制度化,有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组织建设方面,强调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和坚决执行各项政治纪律和规矩,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维护党内良好政治生态;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进一步规范干部培养和选拔方式和程序,真正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强调要全面持续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坚持以零容忍惩治腐败,有效预防和依法查处各种腐败行为,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和长效机制。在制度建设方面,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严肃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进一步拓展和丰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注意研究“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之间的逻辑关系。“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区别表现在:“五位一体”是全局,“四个全面”是重点;“五位一体”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四个全面”则由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两者联系表现在:“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同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布局,需要相互促进,统筹联动。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一个安全的发展环境,这就需要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就是建设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提出了新形势下的治军方略,这就是实施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和科技兴军的整体方略。面对新的国家安全环境,要坚决维护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
在外交方略方面,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深刻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中国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实施“一带一路”等倡议,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
治国理政需要坚持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面对国内外复杂的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同志强调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提出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治国理政的看家本领。首先,要坚持辩证唯物论,这就是运用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的阶段性特点。保持战略定力。其次,要坚持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承认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始终在认识和化解矛盾中推动工作。强调妥善处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全局与局部、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此外,要坚持科学的思维方法。强调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习近平同志还提出,“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这些,都体现和拓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治国理政需要坚持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在价值观方面,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治国理政为了谁,依靠谁和发展成果由谁享有,这是治国理政的核心问题。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新发展。从马克思所讲的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到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从胡锦涛的“以人为本”到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个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要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含义。是指治国理政是为了人民,“人民的幸福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指治国理政依靠人民,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推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断焕发人民的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开创更加美好生活。是指治国理政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共享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红利。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自身发展的统一,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国家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强调“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根本的目的还在于更好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过上好日子的期待。“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意还体现在把推动人权事业和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不断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进程”。这就是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幸福梦。
可以看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内在逻辑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奋斗目标,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鲜明主题,以五大发展为新发展理念,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为发展布局,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治理的发展指向,以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为安全保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外交理念,以坚持和丰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方法论,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领导核心,以人民为中心为主体力量和思想灵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有助于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中国智慧。
从学理角度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范畴、新判断、新观点,其中蕴含着严密的新逻辑,可以说,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理论形态。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7年第10期)
习近平同志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阐明了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纲领。那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内在逻辑是什么?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充分认识其形成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实践要求和重大意义,有助于弄清其是如何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习近平同志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中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面临更多严峻挑战,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从世情来看:中国逐渐走近国际舞台中心,但崛起与遏制并存。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同时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不同制度模式、发展道路深层较量和博弈也正在不断展开。能否在世界大变动中把握机遇、在国际大棋局中赢得主动,需要胸怀全局、统筹谋划的大思考大智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是把握时代主题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需要。从国情来看,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重大发展,GDP从1978年的几千个亿增长到现在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二,政治、文化、社会及各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成绩是主导的,这是历史事实。但另一方面,现在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例如部分企业生产方式落后的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所以,要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来引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形成是应对种种挑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从党情来看,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执政党,但“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严峻的,所面临的“赶考”还远未结束,成就与风险并存。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过了艰难而光辉的历程,党做出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为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及三次“伟大飞跃”。但目前党内仍存在一定腐败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形成是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需要。
中国梦是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后首先提出的新思想,在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梦的核心内涵是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为世界造福。中国梦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遵循是: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走和平、发展、合作和共赢之路。“中国梦”的重要性体现在:从历史角度来看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从现实角度来看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思想公约数;从理论角度来看是中国的国家梦的新表述;从国际角度来看有助于彰显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形象。可以说,理解中国梦的思想是把握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切入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可以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鲜明主题。1982年9月1日,从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主题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因为这涉及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这个重大问题。从政治学来看,这实际上涉及对国家的国体及政体的性质选择问题。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共产党员要牢记党的宗旨,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初心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指不忘共产主义理想信仰,不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回答了新形势下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刻指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理念内容及逻辑结构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成果。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当前,就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五位一体”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基本思想。十八大以来,则进一步拓展了有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思想。例如,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新常态”的命题,阐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强调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作;提出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等。这些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在政治建设方面: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政治体制改革占有重要位置,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四大基本政治制度,特别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党的群团工作。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文化强国;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出加强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提出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治网之道,维护网络主权,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促进信息自由、有序、安全流动;提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的智慧,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提出提高国家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等。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提出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打赢脱贫攻坚战,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构建集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信息、生态、资源、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大之后,在重要性上,提出要求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上,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在如何治理上,提出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文明建设,以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抓手,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建设美丽与健康中国等新思想。
“四个全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包括一个目标和三大举措。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其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蕴含着传统的“民本”“富民”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不断总结小康社会建设实践经验而定位的战略目标。从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20世纪末我国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了总体小康;从十六大提出要用20年建设全面小康的新目标,到十八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不断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经验,随着实践变化发展,不断对战略目标进行调整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鲜明的重要特征,这就是“全面”。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性体现在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要通盘考虑、协调发展,努力缩小领域、人口以及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明确的指标体系:即经济方面保持中高速增长;政治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文化方面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方面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生态环境总体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任务包括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任务为引领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在于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只有补齐了农村扶贫开发这一短板,才能建成完整意义上的全面小康社会。其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回顾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可以发现改革始终是推动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全面深化改革是应对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的最有效方式,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直面“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这一“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没有解决得很好”的重大课题。这一新命题的提出,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第五个方面的现代化”,高度重视国家制度体系及其制度执行力的现代化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的着力点则在于坚决突破固化利益的藩篱。 其三,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和社会生活就不能良性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做出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期。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强调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其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加强执政党的纯洁性及先进性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作风保证。全面从严治党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强调要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要进一步强化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补足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的“钙”。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要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进一步开展作风建设,有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践行密切联系群众、“三严三实”,坚持“两学一做”常态化和制度化,有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组织建设方面,强调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和坚决执行各项政治纪律和规矩,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维护党内良好政治生态;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进一步规范干部培养和选拔方式和程序,真正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强调要全面持续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坚持以零容忍惩治腐败,有效预防和依法查处各种腐败行为,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和长效机制。在制度建设方面,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严肃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进一步拓展和丰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注意研究“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之间的逻辑关系。“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区别表现在:“五位一体”是全局,“四个全面”是重点;“五位一体”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四个全面”则由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两者联系表现在:“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同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布局,需要相互促进,统筹联动。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一个安全的发展环境,这就需要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就是建设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提出了新形势下的治军方略,这就是实施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和科技兴军的整体方略。面对新的国家安全环境,要坚决维护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
在外交方略方面,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深刻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中国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实施“一带一路”等倡议,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
治国理政需要坚持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面对国内外复杂的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同志强调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提出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治国理政的看家本领。首先,要坚持辩证唯物论,这就是运用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的阶段性特点。保持战略定力。其次,要坚持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承认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始终在认识和化解矛盾中推动工作。强调妥善处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全局与局部、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此外,要坚持科学的思维方法。强调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习近平同志还提出,“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这些,都体现和拓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治国理政需要坚持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在价值观方面,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治国理政为了谁,依靠谁和发展成果由谁享有,这是治国理政的核心问题。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新发展。从马克思所讲的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到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从胡锦涛的“以人为本”到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个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要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含义。是指治国理政是为了人民,“人民的幸福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指治国理政依靠人民,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推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断焕发人民的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开创更加美好生活。是指治国理政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共享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红利。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自身发展的统一,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国家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强调“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根本的目的还在于更好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过上好日子的期待。“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意还体现在把推动人权事业和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不断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进程”。这就是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幸福梦。
可以看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内在逻辑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奋斗目标,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鲜明主题,以五大发展为新发展理念,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为发展布局,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治理的发展指向,以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为安全保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外交理念,以坚持和丰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方法论,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领导核心,以人民为中心为主体力量和思想灵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有助于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中国智慧。
从学理角度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范畴、新判断、新观点,其中蕴含着严密的新逻辑,可以说,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理论形态。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7年第10期)
责任人编辑:曹淼、谢磊
- 标签:
上一篇: 法治政府建设的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