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行政管理改革》

作者:邓名奋
字号: + - 16
[摘 要] 2017年9月14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理论研讨会在国家行政学院召开。与会专家从认识我国社会发展历史方位、把握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理解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在逻辑、领会“四个伟大”精神实质、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把握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等方面,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了对“7?26”重要讲话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基本要求的认识。

       2017年9月14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理论研讨会在国家行政学院召开,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马建堂出席会议并做主旨发言,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杨克勤主持研讨会并做总结发言。

       本次研讨会由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科研部、政治学教研部承办,院内外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来自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校、《求是》杂志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的15位专家做了大会发言。

       与会专家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从认识我国社会发展历史方位、把握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理解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在逻辑、领会“四个伟大”精神实质、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把握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等方面,深入研讨和阐释“7·26”重要讲话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了对“7·26”重要讲话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基本要求的认识。

       一、“7·26”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博大精深,思想非常丰富,深刻阐明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全面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这对于带领全国人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建堂在主旨发言中强调,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全面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准确概括了我国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高度评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的战略指引,为开好党的十九大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

       杨克勤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是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政治任务。党的十九大召开正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将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从理论上不断开阔新视野、做出新概括。对于党的十九大,全党全国人民都在热切期盼,国际社会也在高度关注。当前学习贯彻“7·26”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用“7?26”重要讲话精神指导和推动各项工作。我们要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以优异的工作业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二、历史方位与时代主题

       马建堂指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需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建设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赖以成功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胜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习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范文教授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形成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一个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其逻辑框架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奋斗目标,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五大发展”为新发展理念,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发展布局,以全面实施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科技兴军为安全保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外交战略,以坚持和拓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领导核心,以人民为中心成为这一思想理论体系的灵魂。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主任时和兴教授提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是深入理解“7?26”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历史方位,就是国家和社会在特定时间节点上所处的历史坐标系,其中纵坐标由历史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维度构成,横坐标由当今时代形势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维度组成。正确认识和判断所处的历史方位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制定发展战略、选择发展路径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就是习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两个判断,一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前者实际上是横坐标,后者是纵坐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七个“坚定不移”,包含着对于决胜阶段世情国情党情的准确判断;而三个“意味着”,是对关键时期的精准描述。把握历史方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广大理论工作者更需要进行理论创新。

       《求是》杂志社评论部主任杨煌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习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提出三个“意味着”,成为“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发展阶段”的标识,表明我们党对时代和战略问题的认识实现了新飞跃。第一个“意味着”是从中华民族复兴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第二个“意味着”是从社会主义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第三个“意味着”是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还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从这三个特点来判断,明确了我国发展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也将对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新的任务和新的使命。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孙要良副教授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了人民意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近代以来170多年历史以及2000多年中国传统文化走出来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四个伟大”与全面从严治党

       马建堂提出,要深入领会“四个伟大”的精神实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战略、大逻辑,构成了当前和今后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总纲,我们要深入学习研究,认真贯彻落实。“四个伟大”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伟大梦想为目标,以伟大事业为方向,以伟大工程为关键,以伟大斗争为保障,是完整有机的统一体。“四个伟大”的关键,是要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是伟大事业的领导力量,也是进行伟大斗争的主体力量,还是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政治保障。唯有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管党治党,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引领人民在民族复兴大道上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燕继荣教授认为,依法治理、从严治党,应该是我们破除“王朝周期率”的一个重要途径。仔细研究的话,不管是墨西哥革命制度党,还是苏联共产党,连续和长期执政的政党,难免会遇到这几个问题和挑战:一是利益的结构化,连续执政时间很长,各方面的利益勾连就容易走向结构化,政权就容易腐化,最终被民众抛弃,丢掉政权。二是脱离人民群众,长期执政难免会官僚化、行政化、衙门化,整天坐在机关里面,不用操心人民群众,自然就会越来越脱离人民群众。三是危机意识会慢慢淡化,创新能力会相对弱化,懒政怠政会出现,和年青一代新生力量可能产生隔阂和代沟。四是难免会遇到经济危机的挑战,经济发展自有其规律,不可能永远处在上升期,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就难免遇到别人的质疑、批评和挑战,经济的危机解决不了也容易丢掉政权。我们党能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呢?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已经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新的途径,特别是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这么多年的经验就是不断与时俱进,通过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改革和创新,并不断领导整个国家的改革和创新。

       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李拓教授提出,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要深刻领会领导核心的战略意义。领导核心这样一个提法,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也是必须研究的学术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核心”最早是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来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两句话不是孤立的,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核心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而形成的领导核心,要真正成为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力量,就必须不断有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就必须不断有新的科学理论指导新的实践,领导核心力量以及领导核心是一条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另一条线,这两条线一直在不断地往前发展,同时又是合二为一的,合二为一的基础就是实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党治国治军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做出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得到了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广泛赞誉,这是有目共睹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贡献。因此,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我们党的领导核心,这是时代和人民的选择,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党和国家根本利益所在,这对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凝聚力量,对全党团结一心继续前进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许耀桐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全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这“三个更大”和“三个更加”,凸显了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思想,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已经开创出管党治党的崭新篇章,未来把“三个更大”和“三个更加”贯彻好,全面从严治党就能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四、文化自信与现代化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一论断的思想非常深刻。中国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中,如何坚持文化自信,越来越成为非常紧迫的一个问题。他认为,第一,坚持文化自信需要深化对中华文化价值的认识。第二,坚持文化自信需要避免两个误区,即非理性自信多,理性自信少,讲文化安全多,讲文化交融少,实际上一个民族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来讲,就是不同民族相互交流、相互交融的历史。第三,坚持文化自信要有全球视野,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要有共同价值的文化,并且要致力于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存。第四,坚持文化自信要做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五,应该加大文化开放的力度。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冬雪教授提出,从文化来讲,现在应逐步切入到文化的更新、转型和创新,继承传统文化,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基础,构建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中国文化,完成近代西学东渐以来中华民族没有完成的确立文化自信的任务。在文化如何复苏和更新的意义上,目前整个社会包括知识界还是在探索之中,有各种各样的思考和说法,比如说新儒学,实际上还不是很成熟,应该构建一种中国的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同时又能体现中国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现代人类文明的成果,反映历史发展和前进的方向。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四个伟大”,开启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大国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也可以说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这对发展和完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大的贡献。一是特别重视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把握,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做出了重大的科学判断,为制定正确决策、描绘蓝图提供了依据,解决了我们“怎么看”的问题。二是提出了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解决了我们“怎么办”的问题。三是提出要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解决了我们“怎么干”的问题。四是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杨煌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我们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目前我们要完成中国由大而强、成为强国的任务,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这是一个非常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世界历史表明大国的权势转移往往不是和平的,因此强国梦首先要解决能不能克服这个陷阱,能不能让中国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强大起来的问题。二是社会主义正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我们如何在新的历史阶段不断开辟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社会公平正义,这是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让生产力发展起来,蛋糕做大,另外一方面让蛋糕分得更加公平,如果出现两极分化,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搞失败了。只有致力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我们的文化才有软实力,才能达到一个道义上的制高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让老百姓认可、让世界认可。三是西方已经率先实现了现代化,我们搞了几十年建设,通过社会主义道路,也在逐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但是现代化过程中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因此在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定一个方向,就是通过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现代化,让现代化发展的成果更加公平、普惠,让中国老百姓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龚维斌教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的现代化应该说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文明史上一次空前的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现代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表现为几个方面:第一,发展中国家或者说后发国家,实现追赶型的现代化,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中国14亿人能够朝着现代化目标成功迈进,恰恰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强大的主心骨。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们制定政策,谋划发展,一切以人民的福祉为取向。第三,发展需要不断谋划,不断制定和落实科学合理的目标与规划。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两个一百年”目标高高举起,成为凝聚14亿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强大指引和强大动力。第四,在发展过程当中,要注意全面协调可持续。第五,要走改革创新的发展之路。我们党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可持续,把创新放在第一位,在制度、技术、理念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创新。总的来看,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能够为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新的智慧、新的选择、新的方案,这也体现了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7年第10期)

责任人编辑:曹淼、谢磊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