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推行国民教育的路径分析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作者:吴鹏
字号: + - 16

原标题:吴鹏:香港推行国民教育的路径分析


  在回归前后,香港开始推行国民教育。回归20年来,在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推动下,国民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提高了中小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国民身份的认同感。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香港的国民教育在推广过程中遭遇到一些困难。尤其是2012年发生的“国民教育事件”,以及此后香港社会和学术界对国民教育进行的持续争论,表明国民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厘定香港国民教育的概念,梳理国民教育在香港回归前后的发展过程,探索香港国民教育处于困境的原因,并提出香港推行国民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香港国民教育的特殊内涵


  国民教育(National Education),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民教育是指国民基础教育,狭义的国民教育是指国家实施的让学生认识真正的国情,强调青少年应有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形成学生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的教育。[1]本文讨论的是狭义的国民教育。


  在香港,国民教育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概念,不等于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公民教育是让中小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而国民教育是让中小学生认识自己的国民身份。在香港回归前以及回归后的一段时间内,香港学术界将国民教育与公民教育一起使用,甚至仅仅使用公民教育一词来概括两者。但是,在“国民教育事件”发生之后,国民教育一词被赋予更加明确的含义,突出香港对培养国民身份的迫切要求。


  香港国民教育,一般专指作为德育的国民教育,侧重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与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香港教育局在《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指引》中指出,国民教育“旨在透过提供持续及有系统的学习经历,培育学生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品德和国民素质,从而丰富生命内涵,确立个人与家庭、社群、国家及世界范畴的身份认同。”


  香港国民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巩固香港青少年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构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认同和对中国公民的身份认同,培养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国民教育的核心是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国家认同是一个政治概念,是指一国的公民从心理上对自己归属于祖国这一政治共同体的认知和情感。由于国家既是“政治-法律”共同体,也是“历史-文化”共同体,国家认同的建构,离不开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紧密结合。[2]


  香港教育统筹局原首席教育主任荣宝树列举了香港国民教育的主要举措,即在日常正规课程的讲授中,加入国家国情的学习元素;举办升国旗仪式及“国旗下的讲话”,提升学生对国家的意识;举办跨学科“学习周”系列活动,从多角度认识国家;借参加和欣赏文娱活动,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举办到内地交流体验学习活动,与祖国人民建立一份“血浓于水”的感情。[3]


  对香港来说,国民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香港曾经长期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与中国内地存在一定疏离感。回归后,香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通过国民教育培养香港人的国家认同感是特区政府的重要职责。在“一国两制”的背景下,香港的国民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香港特区政府在推行国民教育方面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二、香港国民教育的发展过程


  香港的国民教育,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经历了一个从殖民主义色彩的“疏离式的子民教育”,到回归前过渡阶段的“香港市民教育”,再到具有国家民族认同感的“中国公民教育”的发展过程。


  回归前,香港被英国殖民统治了150多年,国民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一直不被重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港英政府推行的教育政策是具有殖民主义色彩的“疏离式的子民教育”。[4]例如,50年代开设的“公民科”,其内容主要是灌输殖民宗主国的意识形态,强调英国制度、文化的优越性;70年代将公民科改为“经济和公共事务科”,强调公民的守法和服从责任,强化为资本主义服务的意识。这一时期,港英政府禁止学校谈论政治内容和从事任何形式的政治活动,淡化香港公民的国家民族意识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一些敏感性的历史事实,如鸦片战争,在中小学教材中被规避。这种教育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时的许多青年学生国家意识淡薄、国民身份认同模糊。


  1985年《中英联合声明》发布,香港进入回归之前的过渡阶段。香港教育署为了适应政制改革的需要,于同年8月颁发了《学校公民教育指引》(简称《八五指引》),在全港中小学推行公民教育,侧重于让香港人摆脱宗主思想,培养认同香港地区的香港市民。《八五指引》提出公民教育实质上是政治教育的观点,打破了学校教育的政治禁令,并且第一次把当代中国、内地和香港关系、爱国观念等内容列入课程范围之中。同时,《八五指引》还制定了从幼稚园到大学预科的公民教育大纲,为香港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法制化基础。


  1996年8月,香港教育署对《学校公民教育指引》进行了修订(简称《九六指引》)。《九六指引》是面向回归祖国而编写的,是香港有史以来最正面、最直接谈及国家民族教育的一份文件。《九六指引》使学生重新确认作为中国公民的身份,指出:“就香港而言,学生要了解香港作为一个一度是英国殖民地的华人社区,1997年7月1日以后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的地区文化与政治身份。”同时,《九六指引》第一次提出把培养对中国的归属感作为公民教育的宗旨,指出:“使学生认识作为公民与家庭、邻里社会、民族国家以至世界的关系,培养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对香港及中国产生归属感,并为改善社会、国家及世界做出贡献。”同时,《九六指引》在强调培养国家民族归属感的同时,也指出归属感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是慢慢培养出来的,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很多的努力和耐心。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民教育发生了根本变革。回归之后,培养合格的中国香港公民是重中之重,加深学生对香港基本法及中国社会与政治制度的认识、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成为国民教育的重点。回归之后,香港特区政府以《基本法》为指导,以教育局为主要实施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推行、保障国民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以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为主要措施,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从1998年9月起,“公民教育科”相继在初中、小学和高中被作为独立科目设立,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2001年,香港教育局发布了《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的报告书,推行新的课程改革,将“认识自己的国民身份,致力贡献国家和社会”列为七个学习宗旨之一,并建议将“德育及公民教育”列入基本的学习经历。[5]2002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将“德育及公民教育”列为关键项目,鼓励学校将其纳入课程规划,促进学生学习,并提出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包括国民身份认同在内的价值观和态度。[6]


  2007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香港并发表讲话,强调“要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国民教育”。2010年时任香港特首曾荫权在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在中小学设立独立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帮助学生更快地建立起国民身份认同。2011年5月,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为中小学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而编写了《德育及国民教育课程指引(小一至中六)咨询稿》,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国民教育内容,持续并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品德与国民素质。


  2012年4月,香港教育局发布了《德育及公民教育指引》,提出在中小学课程中设立“德育及公民教育科”,采取独立学科授课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对民族的归属感。同年6月香港国民教育中心向全港中小学派发《中国模式——国情专题教育手册》,手册的目的是通过中国几十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来加深香港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该手册引起香港市民的热烈争议,部分学生、教师和家长担心“德育及公民教育科”的设立会妨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反对该学科的设置,从而引发了“国民教育事件”。实际上,根据香港“教联会”等民间组织对学生、教师及家长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人是支持国民教育开展的,反对意见主要是针对国民教育科的独立设置,一是担心占去其他科目的授课时数,增加授课总时数,加重学生负担;二是担心参考教材的内容与香港政治、文化传统的结合不够紧密,压制学生的批判意识。[7]2012年9月,时任香港特首梁振英宣布取消德育及国民教育科3年开展期的规定,大学团体及学校可自行决定是否独立成科,还可以自行决定科目的方式以及时间。此后,国民教育风波逐渐平息。


  三、香港国民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香港推行国民教育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香港的国民教育,不是在一个历史连贯的常态社会推行的,而是在一个主权交替的社会重新构建的。在长期的殖民统治过程中,香港和祖国经过了上百年的分离,国民教育几乎处于空白,香港市民对国家的归属感比较淡薄。同时,香港和内地在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深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香港市民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中国内地的文化和价值观。尽管回归20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进学校的国民教育进程,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来唤醒香港人的国民意识和爱国意识,香港与祖国的关系由疏离到逐渐密切,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成绩。但是,2012年的“国民教育事件”,以及此后多次民调显示的部分香港人的身份认同模糊,都反映出香港的国民教育依然存在深层次的问题。可以说,香港推行国民教育,任重道远。


  香港的国民教育,主要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殖民时期国民教育存在过度缺失。纵观香港教育的发展过程,港英政府仿照英国教育制度确立的课程体系,几乎没有涉及国民教育的内容。在香港教材中很少提及中国和中国社会,并且刻意回避了香港与内地关系以及香港地位等问题。殖民发展时期,公立学校的历史课以介绍欧洲历史为主,中国历史只是简略提及,而且将很多历史事件排除在教科书之外,使香港人对香港近百年的历史缺乏应有的认识。[8]港英政府进行“世界公民”的教育引导,香港人更多接受的是“我是香港人”、“热爱香港”的教育,国家意识逐渐模糊。即使在香港回归后,虽然在学校里开设中国历史课程,但是由于香港长期以来接受的西方自由思想,一些争议性事件在教科书中仍然不被录入。殖民时期国民教育的缺失,使部分香港人对祖国内地产生疏离和隔阂,对国民教育的开展产生了阻碍作用。“国民教育事件”表面上是香港国民教育施行过程中的积累问题的集中爆发,实际上主要是港英政府长期开展殖民教育的消极影响。


  第二,部分香港人对“一国两制”存在严重误读。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被香港《基本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等个别地区依法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国两制”之下,香港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不变,法律基本不变,香港同胞当家做主,自行管理自治范围内事务,香港人享有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但是,有些香港人对“一国两制”方针存在错误认识,刻意弱化“一国”,片面强调“两制”。在这一观念影响下,有些香港人对国民教育存在误解。还有一些社会团体或利益集团故意歪曲国民教育概念,搅乱争议焦点,制造社会矛盾,将国民教育问题作为捞取政治资本的工具。


  第三,香港与内地的政治经济制度存在巨大差距。政治经济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不同,是有些香港人身份认同模糊的重要根源。根据“一国两制”方针,香港在回归之后保留了资本主义制度。由于深受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有些香港人对内地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了解甚至误解。尽管中央政府从未强迫香港复制内地的政治经济制度,而是按照“一国两制”方针保留了香港原有的社会形态和经济模式,保证了香港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但是有些香港人对“一国两制”方针心怀疑虑,对香港特区政府推行国民教育有抵触情绪。


  第四,香港国民教育的政策措施存在较大偏差。回归20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取得了国民教育的突出成绩,但是,有些政策措施也有值得反思和检讨的地方。首先,在时机上,香港没有抓住回归前后香港市民国家意识高涨的难得机遇,破除旧的殖民教育条件,重建新的社会政治观和价值观;其次,香港没有足够重视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没有让青少年深刻了解香港在回归祖国前后的历史,包括在殖民统治时期“英人治港”的不民主、不公正的屈辱经历,以及在回归祖国之后实现“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并在祖国支持下取得繁荣稳定的伟大历史过程;再次,香港国民教育局限于学校教育,忽视公众和社会团体的作用;最后,香港国民教育的视角比较狭隘,没有树立“大国民教育”的理念。例如,引发争议的“德育与国民教育科”不一定单独设立,可以把国民教育融入已有的德育、历史、地理等课程中,渗透到整个教育过程甚至整个香港社会。


  四、香港推行国民教育的路径


  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两点,一是坚定不移,不会变、不动摇;二是全面准确,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这个讲话既表明了中央在香港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坚定决心,也指明了香港包括国民教育在内的未来各项工作的发展方向。


  香港推行国民教育,应当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国民教育体制机制,建立起具有中国香港特色的、适合香港本地情况的国民教育体系。当前,应当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定推行国民教育的决心,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民教育是涉及中小学生的国家归属感、认同感和国民身份认同的重大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国民教育历史上,爱国主义是永恒的不容怀疑的教育主题。香港是中国的第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的命运同祖国紧密相连。香港国民教育的顺利推行,对于香港的繁荣稳定,对于“一国两制”方针的进一步实施与完善,对于祖国的早日统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所以,香港国民教育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推行。


  当前,香港特区政府应当迎难而上,坚定推行国民教育的决心,这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自2012年“国民教育事件”以来,香港社会教育界在国民教育方面的争论较多,使得有些学生对“一国两制”的认识愈来愈模糊。对推动“一国两制”的爱国爱港教育不足,就会助长更多“本土”思想蔓延,继续影响香港市民的正常生活,不利于香港长远发展。


  (二)坚决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增进国家认同


  对“一国两制”存在着模糊认识和狭隘理解,是香港国民教育出现问题的深层次根源之一。因此,推行国民教育,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一国两制”方针。


  “一国两制”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是由“一国”和“两制”有机结合的整体,始终居于主导和决定地位的是“一国”。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权威、利用香港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都是对底线的触碰,都是绝不允许的。国民教育是“一国”原则下的国民教育,反对实施国民教育,称其为“洗脑”,是对“一国两制”的错误认识。同时,也要认清“两制”之间的差异,在尊重香港资本主义现实的前提下,采用香港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全面有序地推行国民教育,提高中小学生乃至所有香港人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


  贯彻“一国两制”方针,香港在国民教育中不仅要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更要强调新中国是由中华民族构成的国家、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香港人与内地人并无区别,同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分子。同时,不能回避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指出中国的问题要由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中国人一起解决。


  (三)大力推行《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培养身份意识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法律渊源。香港《基本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是“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法律化、制度化。《宪法》和香港《基本法》共同构成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基础。


  香港推行国民教育,要加强《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宣传教育,增强青少年对《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理解与认同。在《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框架内,提高香港青少年对于制度上的国家的认同感。在坚持“一国两制”的制度框架内,通过学习宪法,努力让香港市民了解大陆,增强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了解和认知。这对于香港形成遵守《基本法》、维护《基本法》的良好风尚,奠定香港未来繁荣稳定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四)科学创新国民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效率


  国民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香港要采取课程与学科教学、润物细无声的校内外活动、发动民间组织力量等举措,深入而广泛地开展国民教育,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和民族归属感。


  国民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香港人增加对中国的认识及认同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持久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要创新国民教育的方式、方法,从灌输型向浸润型转变。要加强对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传,着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关心、支持、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从国民教育的教材开发到课程的具体编排,将国家认同元素融入日常教育,以自主建构、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培植爱国情感。在课堂教学上,注意克服教育方式呆板灌输、教材内容简单幼稚的问题,透过多元化学习模式,引领学生在互动中自觉澄清价值概念,培养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与民族意识。(吴鹏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政府管理与改革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研究会会员)


  [参考文献]


  [1]曾水兵,檀传宝.国家认同教育的若干问题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3(10):30-33.


  [2]吴玉军.论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1):48-53.


  [3]荣宝树.认识国情·情系家国·贡献中华:香港国民教育的路向[EB/OL].http://www.emb.gov.hk/index.aspx?langno=2&nodeID=5757.


  [4]张鸿燕.香港公民教育的变革与发展[J].新视野,2008(5):85-86,90.


  [5]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EB/OL].http://www.edb. 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cs-curriculum-doc-report/wf-in-cur/index.html,2012-03-13.


  [6]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各尽所能,发挥所长[EB/OL].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4-key-tasks/moral-civic/BECG%203a%20MCE.pdf,2013-03-28.


  [7]任琳琳.香港国民教育之路的回顾与展望[D].福建师范大学,2015:34.


  [8]陈丽君.香港人价值观念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62.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责任人编辑:曹淼、谢磊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