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汲取伟大理论的磅礴力量 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摘 要]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闪烁着真理的熠熠光芒,显示出磅礴的思想力量和强大的生命力。立足欠发达的省情要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从中汲取力量,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的决策部署,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抓创新、改作风、提能力,努力把甘肃的发展推向快车道。
心有明灯,行有航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党的十九大的灵魂,铸魂启智、汲取力量,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真理光芒和磅礴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硬的标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和折射出的真理光芒。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取得了这么巨大的成就。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过去5年显现出了磅礴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磅礴力量,把中国发展带到了新的历史方位。1921年,13个平均年龄28岁的读书人,走进上海法租界的一条里弄,兴奋地聆听遥远北方轰鸣的炮声,旋即在南湖的红船上心中荡漾着“拯黎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救民族于危难”的书生意气和革命豪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浴血奋战,依靠思想力量爬雪山、过草地,在这个过程中克服了诸多“左倾”“右倾”的错误和教条主义的问题。邓小平39年前搞改革开放,首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了“两个凡是”,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过去的5年,我们既继承了改革开放近40年高速发展的成果,也面对累积下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更有“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5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国梦”这一核心概念,重塑中国信仰、重筑中国理想、重聚中国力量,极大地焕发出亿万中华儿女奋发进取的激情,我国人均GDP增长了近40%,超过8000美元;累计新增就业6500万人,超过了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总量;一举跨过了绝大多数新兴经济体没有跨过的“中等收入陷阱”“刘易斯拐点”“塔西佗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成为真正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从而把我国的发展带到了新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磅礴力量,激励着人民对理想社会不懈追求。古今中外,千百年来对理想社会的追寻从来未曾中断,但诸多美好设想最终无一例外都只是陷入了“空想”。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宣告了一个既弘扬前人美好设想、又找到其实现路径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这一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景在世界范围内促进了多国的民族独立运动,社会主义曾经占据这个世界的半壁江山。但由于没有处理好国家治理的问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低潮。即便如此,中国共产党不改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不改对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定前行。过去5年,社会主义中国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所产生的前所未有的世界影响、所赢得的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雄辩地证明了“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160多年前,马克思预言中国可能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恩格斯预言中国将带来“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言之时的中国,正经历严重的内忧外患、全面的社会危机、诸多的艰难困苦;而今天,中国共产党谱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实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神奇预言,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磅礴力量,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积贫积弱的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却无法收回自己的领土,由此爆发了“五四运动”。其后几十年虽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站起来了和富起来了,但在国际事务中仍然缺乏与自身经济地位相辅相成的话语权。过去5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让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共鸣,全面开花结果。当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之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宽广深邃的历史视野、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勇于担当的大国胸怀,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走向现代化路径的全新选择,对世界发展、对人类未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通往真理之路树立起新航标。来自东方的思想力量,让世界不仅深深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命运”,也日益深刻地体会到,世界已经从与中国共享“经济发展红利”,走向了更高层次的共享“思想理念红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中国共产党以及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之所以闪烁着真理的熠熠光芒,显示出磅礴的思想力量和强大的生命力。源于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源于对社会主义500多年思想源头和演进的系统梳理,源于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全面反思,源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持续探索的深刻总结,源于对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的高度概括,既从人类发展史和国际共运史中全面汲取营养,又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满鲜活,是我们党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的中国原创性贡献,成为被世界认同的“一种严谨的学说,一种科学的制度,一种深邃的思想,一种美好的理想”。这一伟大理论的高贵品格在于以下几点:第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十九大报告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作为主题,[1]并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在于尊重历史、回应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中国共产党永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甚至愿意更多地讲不足、找差距,积极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就是党内政治生活要紧跟时代步伐、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党内出现的新问题,使党内政治生活始终充满活力。第三,在于自我革新、自我净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要求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特别是在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向腐败这一“世界性难题”宣战,“宁负千百人,不负十三亿”,“打虎”“拍蝇”“猎狐”,全面打造一个拥有理想与信念、高度自律的政党。第四,在于立己达人、兼善天下。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现代化的“路径依赖”,告诫世界“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表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做为自己的使命”的铿锵誓言,明确宣示“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相通”。
二、全面汲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磅礴力量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汲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磅礴力量,学懂是前提,弄通是重点,做实是关键,要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心入脑来指导攻坚克难,按照“八个着力”的重要指示去完成甘肃的发展任务。
学懂党的十九大精神,需要把握三个逻辑:
第一个逻辑,就是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这是汲取磅礴力量的思想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主要结晶,就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党的十九大报告,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鸿篇巨制很多思想、很多观点都是总书记亲自提出来的,原文原著能体现总书记本人的理论脉络、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要掌握精神提炼和出台的背景,并通过学原文、读原著做到悟原理,不断改造世界观,切实掌握方法论。第二个逻辑,就是坚决拥戴习近平同志这个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这是汲取磅礴力量的政治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习近平同志自身的政治远见、非凡魄力、治国智慧、领导才能和人格魅力是高度关联的。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同志核心地位的确立,不仅源于事业发展的使命召唤,而且源于民心所向的意愿支持,更有自身领袖能力的坚强支撑,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实践基础、时代基础。全党有核心,党中央有权威,党才有力量。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时时处处事事维护和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第三个逻辑,就是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的阶段特征,这是汲取磅礴力量的行动逻辑。循着“新时代”这一脉络和主线读下去,就能认知中华民族发展、党的事业发展和理论实践呈现出的新特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论断,时刻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始终聚焦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需要实现的3个目标,以及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保持定力、把准节奏,蹄疾步稳向前进。
弄通党的十九大精神,需要做到三个结合:
首先,要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相结合,做到追本溯源、融会贯通。党的十九大继往开来,既对过去5年逐步形成的党的新方略、新战略进行了全面总结,也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要以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前提,搭建理解框架,形成认知体系,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而更好把握“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理论实质和实践要求,提高目标指向性、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其次,要与甘肃的具体省情相结合,立足实际,指导实践。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勾画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美好愿景,并针对发展的突出短板和问题开出了治病的良方。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立足甘肃欠发达的省情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针对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以实体经济为重点,在抓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落实的同时,将更多的力量聚焦到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上,加快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针对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全面融入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战略,并着眼于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大省内区域、城乡之间的统筹力度,突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倾斜支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努力走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最后,要与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相结合,统筹兼顾、协同发力。2017年5月召开的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的核心主题,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发展任务,在经济发展上,与党的十九大部署的落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部署的着力点与主抓手全面结合;在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上,与党的十九大“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部署相互衔接,在落实工作中切实体现新思想、新要求,使各项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需要突出三个环节:
一是抓重点。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甘肃所有问题的关键和牛鼻子,把产业作为强省之基,富民之源,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落实工业强省战略,突出制造业发展,着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持续实施制造强省、军民融合发展、中小微企业培育“三大工程”,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搭建政策洼地+服务高地,集成全国各省区市的优惠政策,出台有含金量、能立即见效的意见,努力把旅游业打造为支柱产业。通过兰渝铁路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连接西北和西南,连接中亚西亚和东南亚,全面融入中新南向通道建设,重塑枢纽通道和物流集散优势,推动对外开放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迈进,进一步实现跨区域、通全球的道路联通、贸易畅通、人文相通。二是补短板。对标新目标,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不少短板。全面小康最大的短板在于脱贫攻坚难度大,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仍有227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10%)是全国(4%以下)的两倍多,通过2017年动态调整预计还要增加29万人左右,而且目前剩余的贫困人口基本上都属于深度贫困。我们将切实树牢“一号工程”意识,进一步集聚脱贫攻坚的合力,下足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功夫,持续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经济发展最明显的短板在于营商环境不优,根据《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5-2016)》,2015年甘肃的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倒数第2。针对这一问题,甘肃正在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全方位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并大力完善政策体系,千方百计降低电价、水价、物流、人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积极改善营商环境。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短板在于生态环境脆弱,祁连山生态破坏的教训是非常惨痛的。我们知耻而后勇,痛下决心,坚决彻底整改,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今后将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意识,秉持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尽快把甘肃建成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三是强弱项。由于发展基础、自然环境、市场发育等方面的原因,甘肃发展中还有许多“软肋”。首先是科技创新能力弱,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没有落到实处(全省89.1%的规模以上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78.7%的规模以上企业没有研发活动,52.7%的企业没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创新人才严重短缺(全省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15.7人,远低于全国39.9人的平均水平)。其次是企业竞争力弱,省属国有企业面临体制、机制、结构和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等方面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经营管理粗放,运行质量和效益不高;非公经济多为小微企业,主要从事传统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普遍存在结构雷同、管理运作不规范、层次低、竞争力较弱的问题。2016年我省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7.6%,还没有占到半壁江山,离全国超过60%的占比有很大差距。再次是县域经济支撑能力弱,全省86个县(市区)中,没有一个进入全国百强县,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仅有17个,只有26个县的财政自给率超过20%,大多数农民家庭的收入主要靠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乡村发展陷入既缺产业、又缺人才的两难境地。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将按照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尽快让这些弱项强起来,为全省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党的十九大已经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发展蓝图,关键是认真对照笃行。立足欠发达的省情要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抓创新、改作风、提能力,以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动真碰硬,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甘肃落地生根、顺利实施。
一是大力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观念创新,切实把五大发展理念作为高度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以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更换“发动机”,培育发展新动力;坚持协调发展,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贫困面大、营商环境不佳等困难和问题,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度;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前置条件,“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前增长与长远发展兼顾;坚持开放发展,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上双向发力、内外联动,推进跨区域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挥综合经济文化优势和向西开放纵深保障支撑作用,服从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享发展,不断做大做强经济总量,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把“蛋糕”做大分配好,解决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抓管理创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围绕业务对接和数据共享,全面加快部门自建业务系统与政务服务网、审批网深度对接,进一步提高三级审批网闭环运行质量,真正做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同时,深化“多证合一”改革、市场主体全程电子化登记改革、企业名称登记制度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投融资改革,进一步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抓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积极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完善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市场服务体系,健全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促进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和成果双向转化应用,加快核产业、航空航天、新材料、军工电子、特种化工等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和法治环境,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和众创空间等创业孵化体系,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二是进一步改进作风。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扑下身子真抓实干。首先,敢于担当,亲自抓、带头干。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去考量、审视和谋划每一项工作,在全国发展的全局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特别是对工作中遇到的急难险重任务,以高度的责任心积极主动作为,当好主攻手、不做二传手,更不做甩手掌柜,做到既能指挥又能拼刺刀,既能合唱又能独唱。其次,注重实干,出实招、办实事。毛泽东同志说,抓而不紧,等于不抓。以“钉钉子”精神和工匠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把每一个环节做到实之又实、细之又细,确保各项工作进度不滞后、计划不落空,确保党中央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在甘肃不折不扣落实。再次,务求实效,干一件,成一件。盯住任务落实的最末端下功夫,盯住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用力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项工作一项工作落实,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体现言必行、行必果,行胜于言、言行一致的扎实作风。
三是提高能力。把提升能力素质作为更好履职尽责、推动工作落实的前提和基础。加强学习。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推动建设学习大国”的要求,坚持养成学习好习惯,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向书本学习,也向实践学习,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期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研究,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提高“八种能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对各级党员干部的新要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研究是每个共产党员学思践悟的“基本功”,毛泽东同志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坐在办公室里想想都是困难,走到基层一线处处都是办法,要向基层找措施,向群众借招数,把实践当老师,深入贫困群众家中、企业生产一线、项目建设现场,把真实的情况摸清楚,把存在的问题找出来,真正让调研接地气、出思路,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积极借力。对于甘肃这样一个地处西北内陆、发展基础薄弱的欠发达省份而言,学会借力发展,不仅是顺应全球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的需要,更是我们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所在。重点要抓好三借,一借央企在资金、管理、技术、作风上的国家队实力,二借民企的商机捕捉力、市场开拓力和机制适应力,三借“双创”的驱动力和竞争力,尽快使甘肃的国有企业顶天立地,民营企业铺天盖地。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
[2]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黄强,中共甘肃省委常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甘肃行政学院院长)
责任人编辑:曹淼、谢磊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