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人民论坛》

作者:任杰
字号: + - 16
原标题:如何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地方出现不断拔高或错误定位传统文化的现象,导致一些民众受到了错误引导。因此,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认识其重要性,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融合在一起,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现代社会变革、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中汲取有益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结构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治国理政的具体经验、道德伦理和生存智慧,是我们应大力传承的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数千年的历史,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中华文化,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汲取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强调“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等思想,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倡导人们践行“言必信,行必果”等理念。这些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还能为我们提供生存智慧和道德原则。但从逻辑上来说,如何解决指导思想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根本矛盾和冲突,是中华文化中所缺乏的部分。因此,我们不但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还要“古为今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国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道德伦理,凝聚了处理政治与社会事务的具体经验与智慧,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成果。两者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地位,都是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根植于传统中国民族特性的儒家思想中,有诸多规范性要求与当代价值观念相一致。儒家文化中的政治思想直接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儒家学说为治国平天下提供指引,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此外,儒家文化充满辩证思维,提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匹夫不可夺志”“以德报德”“仁者爱人”等,这些观念深入到了日常生活之中,指导人们如何在社会生活中自处和交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人都有责任守护好的“根”和“魂”,是我们应当大力传承的文化基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自近代以来,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侵略,一度沦为其瓜分的对象。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1949年,中国共产党终于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站了起来。自此,中国一改任人宰割、欺凌的屈辱地位,走向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当代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就没有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不仅要充分了解我国的历史,还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充分考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培育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也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这是一条与儒家和新儒家倡导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返本开新迥异的道路。从思想理论指导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了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地进行革新与发展,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才能获得新的活力,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才能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整合中华文化,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随着中国的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之间早已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代中国文化的构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而离开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就容易失去在中国扎根生长的土壤。

       在发展当代中国文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要以中国民众能够接受的话语方式,对马克思主义抽象、深刻的道理进行简洁易懂的阐释。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发展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我们需要不断从中寻根,使之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深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树立文化自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发展中国文化,就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整合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温故而知新。知识有前人传承的知识,也有今人创造的知识。前人传承的知识积累了人们历史上对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重要认知和经验,今人创造的知识形成了人们应对时代问题的智慧和探索。这两方面的知识对人类继往开来都十分重要。”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我们既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中国特色,同时也要以之为端口,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真正具有中国特色、风格、气派。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9月24日。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③李翔海:《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论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的时代意义》,《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年第6期。

       ④杨玢:《传统化与民族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诠释维度》,《理论月刊》,2016年第10期。

责任人编辑:万鹏、谢磊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