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柱: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贡献

《红旗文摘》

字号: + - 16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以闪电战方式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进攻东南亚和香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战局的急剧变化终于把美国推上了直接与德、意、日法西斯对抗的第一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古巴、巴拿马、危地马拉等国先后分别向日本以及德、意宣战。这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了由中、苏、美、英等50多个国家组成的反法西斯联盟。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四国领衔,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规定加盟诸国应尽其兵力与资源,以打击共同之敌人,且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这个军事同盟是强大有力的,它们在不同战场、不同战线上互相配合。这时,国际上对中国战场的作用给予了应有肯定,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著名的“炉边谈话”中高度赞扬中国抗战的作用,他说:“在亚洲,中华民族进行的另一场伟大防御战争则在拖住日本人……不使欧洲和亚洲战争制造者得以控制通向北半球的海洋,乃是对我们最为生死攸关的问题。”他一再强调:“中国的抗日具有美国国防第一线的作用”,“中国理所当然地处于太平洋防务的中心点”。中国的抗日战争获得了包括苏联、美国在内的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的支持和援助,这是中国人民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高度评价一切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在这场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同样,中国坚持持久的抗日战争,也直接或间接地支持和援助了欧洲战场、苏德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为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这是不容否定和怀疑的历史事实。

       在战争中,任何一方都要防止和竭力避免两线作战,以免陷于被动。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在长达14年的局部和全面抗战中,始终以顽强的战斗把日本陆军主力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使日本帝国主义无法实施大规模侵苏战争的“北进”战略,这不但有力地支持了苏德战场,而且也避免了德日合流,使欧洲战场解除了后顾之忧。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时明确提出要“将满蒙地区作为帝国对俄对华的国防第一线”,作为它“北进”对苏作战准备的重要步骤。而当时英、美、法各国出于共同的反苏反共立场,基于对日本战略意图的推测和了解,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日本的侵略行为采取了绥靖纵容政策,企图把祸水引向苏联。随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华侵略战争,在妄图灭亡中国的同时,也把它看作是“为了有利于对苏作战”。1937年6月9日,日本关东军在《关于对苏对华战略的意见书》中提出:“从准备对苏作战的观点来观察目前中国的形势,我们相信:如我武力所许,首先对南京政权加以一击,除去我背后的威胁,此为上策。”接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即使这样,日本也把对华战争看作“北进”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日本准备对苏作战,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是它的一个既定国策:它之所以未能实施,不是日本帝国主义不敢,而是不能,根本原因是中国坚持抗战,使其无法集中兵力“北进”。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日本统治集团认为是对苏作战的最好时机,并作了实战的准备和演习,但最终还是不敢贸然行事。这除了苏联在远东有比较充分的军事准备,在兵力、兵器方面都处在明显的优势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日军主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使苏联能够做到“西线无战事”。这正如苏联史学家卡比察所说:“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具有巨大的国际意义。它制止了太平洋地区和亚洲战争的进一步扩大。日军所遭受的有生力量和技术装备的损失,强烈地影响了日本的军事潜力。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深深地陷了下去,不得不延期实行其进一步的侵略计划。”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从表面看,是受希特勒德国席卷西欧,继而挥师东进,对苏联用闪击战多路长驱直入,直抵莫斯科城下,这给日本扩大战争以极大的鼓舞,认定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但实质是由于日本在中国战场企图速战速决的战略破产,陷入了长期战争的泥潭而无法自拔,这就使它小国少兵、失道寡助的弱点进一步暴露,造成了人力、物力和战争物资的极大消耗。日本方面对这种困境深为忧虑,不断惊呼:“长期持久的战争对帝国有百弊而无一利”,“久暴师则国用不足”。这正如毛泽东在战争初期所预见的:“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日本统治者想从战争中解决这个困难问题,但同样,将达到其所期求的反面,这就是说,它为解决这个困难问题而发动战争,结果将因战争而增加困难,战争将连它原有的东西也消耗掉。”由此可见,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既是本于侵略扩张的野心,又是为摆脱其困境而作的困兽犹斗,它在这时提出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就是企图通过夺取缅甸、法属印度支那和香港等地,完全切断美、英对中国的援助,逼迫中国政府投降,真正实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集中力量南下与美、英等国进行军事较量,以实现其建立霸权的目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战与美国的远东战略连接在一起,密切了中国战场同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之间的联系。1942年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实施大规模战略进攻的一年。这时中国正面战场虽然相对沉寂,但中国应英方的要求,派出远征军首次出国与盟军协同作战。在缅甸历时近半年的支援英军对日作战,转战1500余公里,英勇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打击;中国远征军的苦战虽未能挽回缅甸防御战的危局,但以自己的流血牺牲获得了国际上的赞誉。1943年10月—1945年3月,中国重组的远征军和驻印军在缅北、滇西极端艰苦的反攻作战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沉重打击了侵缅日军。这些都直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

       这里更要指出,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后,中国战场仍然牵制了日军的主要兵力。这时,日本总兵力为240多万,除海军主力用于“南进”外,其210万陆军兵力,在日本本土约40万,在中国东北约70万,在华北、华中、华南60余万,用于“南进”的约40万。这就是说,日本总兵力的55%以上、陆军兵力的60%以上仍然被牢牢地牵制在中国,使其无法集中兵力实现“南进”。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一再强调的所谓“以战养战”,妄图将华北作为太平洋战争“兵站基地”的计划,也由于中国敌后军民的顽强抗击而化为泡影。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敏锐地看到中国抗战的作用,提出要把英国的命运“紧紧地与中国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说:“我必须指出,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十五个师团,也许会有二十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可能了。”美国总统罗斯福也说过:“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从这些合理的设想中可以看到中国抗战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和胜利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摘自《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年第3期)

       来源:《红旗文摘》杂志

责任人编辑:实习生、赵晶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