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亚非:从“西方治理”到“东西方共治”
《红旗文摘》
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发表重要讲话,阐述中国对亚洲经济一体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构想,突出“合作共赢”建立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彰显中国的大国担当和胸怀,其中特别指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随后,国际社会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热情和欢迎程度如火如荼,远远超出预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世界金融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全球金融秩序露出雏形,布雷顿森林体系独木难支的局面开始改善,全球治理从“西方治理”开始转入“东西方共同治理”。
中国经济实力增强,进入“净资本输出”新常态,跻身世界金融大国行列,有利于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国际金融机构普遍认为,中国2014-2015年左右已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这意味着尽管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2014年居世界第一,但对外投资已超过FDI,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这样的新常态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寻找资源配置,为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资本本身与别国资本没有区别,但中国资本输出作为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不会走西方国家输出资本的老路,以资本和“坚船利炮”开路,四处寻求利润最大化,“剥削”发展中国家。
身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希望自身发展成果能够惠及世界各国,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新路。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主题“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和“达而兼济天下”的世界观。
AIIB的筹建过程从各方反应谨慎甚至有些疑虑,到热烈欢迎、踊跃参与。创始国家也从周边20余国增加到如今遍及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这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国资本走向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国模式”不仅在发展模式上,而且在资本走向世界方面,也越来越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并积极推动筹建AIIB和“丝路基金”,加上去年倡导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是发挥中国资本输出的“正能量”,为世界提供力所能及的“公共产品”,与其他国家一起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合作共赢的道路,绝非西方媒体所说是推行“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AIIB筹建与实施将推动全球金融体系的改革和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在金融领域逐步实现“西方治理”向“东西方共治”的转变
从全球治理高度来看,“一带一路”构想以及与之配套的AIIB和亚洲经济一体化思想异曲同工,而且涵盖地域和内容更为广泛,是中国对全球治理顶层设计的“中国智慧之贡献”,将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国际金融机构历来被美、欧、日垄断。世界银行由美国主导,不仅行长职务一直由美国人担任,而且美国一家在世行的投票权就占15.85%,因为任何世行决定需要85%的票重,美拥有绝对的否决权。
相比之下,中国在世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投票权分别只占4.42%和6.46%。AIIB的筹建与BRICSDB的设立,可以说是中国以“制度现实主义”理论推动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的系列行动,通过建立新的国际合作平台,来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领域的“游戏规则”。
“一带一路”沿线65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GDP占总额的40%,贸易的30%,人口的三分之一。就亚洲基础设施投资而言,面临资金匮乏和美元国际货币体系风险不断增大两大困难。2010年至2020年亚洲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要7760亿美元,而美、日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只能提供130亿美元,存在7630亿美元的缺口。世界银行能够提供的融资也不多。
中国推动筹建AIIB,充分体现大国担当,希望AIIB作为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补充,为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填补缺口。AIIB在为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过程中,还可以带动人民币等亚洲本国货币的更多使用,既降低资金成本,又减少依赖美元体系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可谓好处多多。最近有位印尼部长表示,“如果布雷顿森林体系未来不再为新兴经济体提供基础设施融资,那么我们只能另辟蹊径。”
从全球金融风险角度看,2014年10月29日,美联储宣布停止资产购买,结束了2008年11月以来连续几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货币政策调整的外溢效应已经给其他经济体,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带来了巨大压力:一是美逐渐收紧美元流动性造成其他经济体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外逃、货币贬值,严重冲击这些国家本已脆弱的金融体系;二是其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不得不作相应调整,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或者被放大。
世界美元体系的内在缺陷使许多经济体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出路。各国看好中国发展前景,由此对人民币需求也不断上升。AIIB作为中国积极推动的国际金融机构自然受到全球投资者的欢迎。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和巴西等拉美国家希望加入作为创始成员,其真正原因也在于此。
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中国经济“蛋糕”做大助推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据统计,2009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额仅36亿元,2014年第三季度已超4.8万亿元。人民币目前在全球支付货币的排名第5位,市场份额提升至2.17%。据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将人民币纳入一篮子货币估计将很快成为现实。当然,人民币目前尚不具备储备货币功能,处于货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要成为与美元、欧元并驾齐驱的国际货币,其路远而漫漫。
与“一带一路”构想配套的AIIB将秉持开发性、透明性原则,并按照国际规则行事,“按规矩”办事,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这方面的担忧没有事实依据
我们目睹世界银行长期以来以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按“华盛顿模式”给申请贷款的国家开出彻底市场化的“经济改革”药方,致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水土不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难以自拔,教训十分深刻。
广大发展中国家希望改革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在二十国集团、在联合国、在金砖国家、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等众多国际组织和论坛上,全球治理及其改革已成为“永久的主题”。我们在改革世界金融体系时理应认真总结这方面的教训,修改相应的国际“游戏规则”,给新兴市场经济体更多、更好的选择。
AIIB作为世界银行的补充,成为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对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AIIB确实是国际金融体系的新生事物,但它同时又是众多国家自愿合作、互利共赢的创新,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至于遵循国际通行的规则进行投资和融资,AIIB从筹建的第一天起就按照规矩办事,并非是一家独断专行的什么“私家银行”。
其实,美国不用担心美元的前途,美元将在很长时间内居世界领导地位。国际经济一有“风吹草动”,美元资产特别是美财政部债券依然是受人追捧的避险工具。然而,全球金融格局和秩序的变化、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需要金融领域的全球治理从“西方一统天下的治理”逐步转变为“东西方共同治理”。
(作者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
(摘自《新世纪周刊》2015年第13期)
来源:《红旗文摘》杂志
中国经济实力增强,进入“净资本输出”新常态,跻身世界金融大国行列,有利于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国际金融机构普遍认为,中国2014-2015年左右已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这意味着尽管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2014年居世界第一,但对外投资已超过FDI,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这样的新常态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寻找资源配置,为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资本本身与别国资本没有区别,但中国资本输出作为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不会走西方国家输出资本的老路,以资本和“坚船利炮”开路,四处寻求利润最大化,“剥削”发展中国家。
身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希望自身发展成果能够惠及世界各国,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新路。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主题“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和“达而兼济天下”的世界观。
AIIB的筹建过程从各方反应谨慎甚至有些疑虑,到热烈欢迎、踊跃参与。创始国家也从周边20余国增加到如今遍及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这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国资本走向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国模式”不仅在发展模式上,而且在资本走向世界方面,也越来越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并积极推动筹建AIIB和“丝路基金”,加上去年倡导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是发挥中国资本输出的“正能量”,为世界提供力所能及的“公共产品”,与其他国家一起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合作共赢的道路,绝非西方媒体所说是推行“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AIIB筹建与实施将推动全球金融体系的改革和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在金融领域逐步实现“西方治理”向“东西方共治”的转变
从全球治理高度来看,“一带一路”构想以及与之配套的AIIB和亚洲经济一体化思想异曲同工,而且涵盖地域和内容更为广泛,是中国对全球治理顶层设计的“中国智慧之贡献”,将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国际金融机构历来被美、欧、日垄断。世界银行由美国主导,不仅行长职务一直由美国人担任,而且美国一家在世行的投票权就占15.85%,因为任何世行决定需要85%的票重,美拥有绝对的否决权。
相比之下,中国在世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投票权分别只占4.42%和6.46%。AIIB的筹建与BRICSDB的设立,可以说是中国以“制度现实主义”理论推动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的系列行动,通过建立新的国际合作平台,来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领域的“游戏规则”。
“一带一路”沿线65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GDP占总额的40%,贸易的30%,人口的三分之一。就亚洲基础设施投资而言,面临资金匮乏和美元国际货币体系风险不断增大两大困难。2010年至2020年亚洲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要7760亿美元,而美、日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只能提供130亿美元,存在7630亿美元的缺口。世界银行能够提供的融资也不多。
中国推动筹建AIIB,充分体现大国担当,希望AIIB作为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补充,为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填补缺口。AIIB在为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过程中,还可以带动人民币等亚洲本国货币的更多使用,既降低资金成本,又减少依赖美元体系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可谓好处多多。最近有位印尼部长表示,“如果布雷顿森林体系未来不再为新兴经济体提供基础设施融资,那么我们只能另辟蹊径。”
从全球金融风险角度看,2014年10月29日,美联储宣布停止资产购买,结束了2008年11月以来连续几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货币政策调整的外溢效应已经给其他经济体,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带来了巨大压力:一是美逐渐收紧美元流动性造成其他经济体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外逃、货币贬值,严重冲击这些国家本已脆弱的金融体系;二是其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不得不作相应调整,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或者被放大。
世界美元体系的内在缺陷使许多经济体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出路。各国看好中国发展前景,由此对人民币需求也不断上升。AIIB作为中国积极推动的国际金融机构自然受到全球投资者的欢迎。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和巴西等拉美国家希望加入作为创始成员,其真正原因也在于此。
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中国经济“蛋糕”做大助推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据统计,2009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额仅36亿元,2014年第三季度已超4.8万亿元。人民币目前在全球支付货币的排名第5位,市场份额提升至2.17%。据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将人民币纳入一篮子货币估计将很快成为现实。当然,人民币目前尚不具备储备货币功能,处于货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要成为与美元、欧元并驾齐驱的国际货币,其路远而漫漫。
与“一带一路”构想配套的AIIB将秉持开发性、透明性原则,并按照国际规则行事,“按规矩”办事,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这方面的担忧没有事实依据
我们目睹世界银行长期以来以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按“华盛顿模式”给申请贷款的国家开出彻底市场化的“经济改革”药方,致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水土不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难以自拔,教训十分深刻。
广大发展中国家希望改革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在二十国集团、在联合国、在金砖国家、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等众多国际组织和论坛上,全球治理及其改革已成为“永久的主题”。我们在改革世界金融体系时理应认真总结这方面的教训,修改相应的国际“游戏规则”,给新兴市场经济体更多、更好的选择。
AIIB作为世界银行的补充,成为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对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AIIB确实是国际金融体系的新生事物,但它同时又是众多国家自愿合作、互利共赢的创新,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至于遵循国际通行的规则进行投资和融资,AIIB从筹建的第一天起就按照规矩办事,并非是一家独断专行的什么“私家银行”。
其实,美国不用担心美元的前途,美元将在很长时间内居世界领导地位。国际经济一有“风吹草动”,美元资产特别是美财政部债券依然是受人追捧的避险工具。然而,全球金融格局和秩序的变化、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需要金融领域的全球治理从“西方一统天下的治理”逐步转变为“东西方共同治理”。
(作者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
(摘自《新世纪周刊》2015年第13期)
来源:《红旗文摘》杂志
责任人编辑:实习生、谢磊
- 标签:
上一篇: 傅莹:中美之间应多些相互倾听
下一篇: 周文重:国际形势与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