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坤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红旗文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必须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作出专门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将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良好的文化条件
深刻认识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新形势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实践自觉。
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决定着我们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辛探索和成功实践,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国兴邦的重大战略,成为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际环境更加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国内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不同思想文化、不同道德观念、不同价值取向的碰撞交锋更加频繁。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必须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确保我们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而且是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这些年来,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多样化、差异化特征日益明显;但一些地方精神文化生活仍然比较贫乏,尤其是在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有的党员干部信仰迷茫迷失,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比较严重,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胜阶段,我们必须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树立新风尚,把满足需求与提高素质结合起来,把服务人民与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文化小康”。
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柱。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为深沉厚重的力量。纵观人类发展史,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那些在当时物质文明强盛的国度,通常也创造了代表那个时代的精神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在物质生产上不断创造奇迹,同时也需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新的辉煌。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既表现为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国家硬实力的直接较量,也表现在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的国家软实力的深度角逐。中华民族走过苦难辉煌的近代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不懈奋斗,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肩负伟大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高举精神旗帜、传承精神基因、强化精神纽带,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谱写中华文化新的篇章。
准确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职责。必须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战略方位和工作重点,谋划精神文明建设、部署文化改革发展,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凝聚精神动力、营造舆论氛围、增强道德支撑。
以理想信念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必须紧紧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根本,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重在建设。重在建设、以立为本,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针。必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加强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作,抓好工程项目,抓好日常平常,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必须建章立制、依法管理,妥善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必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现代化。
为民利民惠民。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发挥人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手段创新、工作创新,是增强精神文明建设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开创新局面的必由之路。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探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和新载体、新途径,加快文化机制、内容、业态、形式等各方面创新步伐,引领时代潮流,引领时代风气。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打好组合拳、奏好交响乐,汇聚起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作者为中宣部常务副部长)
(摘自2015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
来源:《红旗文摘》杂志
深刻认识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新形势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实践自觉。
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决定着我们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辛探索和成功实践,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国兴邦的重大战略,成为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际环境更加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国内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不同思想文化、不同道德观念、不同价值取向的碰撞交锋更加频繁。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必须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确保我们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而且是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这些年来,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多样化、差异化特征日益明显;但一些地方精神文化生活仍然比较贫乏,尤其是在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有的党员干部信仰迷茫迷失,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比较严重,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胜阶段,我们必须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树立新风尚,把满足需求与提高素质结合起来,把服务人民与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文化小康”。
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柱。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为深沉厚重的力量。纵观人类发展史,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那些在当时物质文明强盛的国度,通常也创造了代表那个时代的精神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在物质生产上不断创造奇迹,同时也需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新的辉煌。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既表现为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国家硬实力的直接较量,也表现在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的国家软实力的深度角逐。中华民族走过苦难辉煌的近代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不懈奋斗,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肩负伟大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高举精神旗帜、传承精神基因、强化精神纽带,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谱写中华文化新的篇章。
准确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职责。必须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战略方位和工作重点,谋划精神文明建设、部署文化改革发展,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凝聚精神动力、营造舆论氛围、增强道德支撑。
以理想信念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必须紧紧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根本,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重在建设。重在建设、以立为本,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针。必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加强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作,抓好工程项目,抓好日常平常,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必须建章立制、依法管理,妥善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必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现代化。
为民利民惠民。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发挥人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手段创新、工作创新,是增强精神文明建设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开创新局面的必由之路。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探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和新载体、新途径,加快文化机制、内容、业态、形式等各方面创新步伐,引领时代潮流,引领时代风气。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打好组合拳、奏好交响乐,汇聚起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作者为中宣部常务副部长)
(摘自2015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
来源:《红旗文摘》杂志
责任人编辑:赵晶、谢磊
- 标签:
上一篇: 刘亚洲:从钓鱼岛问题看中日关系
下一篇: 仲呈祥:审时与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