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飞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境界
《红旗文摘》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了我们党对“三大规律”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飞跃,因而具有了高度的科学性和自觉性,具备了科学指导实践的真理力量。正是基于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和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新突破,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境界,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紧紧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把中国梦与中国道路连通起来,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承载的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在当前发展阶段的具体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孤立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紧紧连通起来,并凝聚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最大公约数”。
中国梦把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和福祉高度统一起来,体现出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一致的社会主义先进性,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高度概括。中国梦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和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国梦反映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强调只有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才能有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把中国梦作为中国道路的目标,决定了我们不能走计划经济的回头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西方道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中国梦与中国道路连通,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定历史方位上,进一步明确了中国道路的发展方向,提升了中国道路的目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一个整体,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每一个“全面”,都不是新提法,但把四个“全面”放在一起,就形成了战略思想的升华,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也明确了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要求。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贯穿的“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为依靠力量,中国道路的拓展应以“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原则。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蕴含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要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人共享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揭示的“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世界梦想,要求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强调的“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求与时俱进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具有的全局性谋划、系统性布局、整体性引导、针对性突破的特性,确保了中国道路不是零散路径的组合,而是着眼于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的路径集合;不是偏重于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发展,注重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权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断创新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理论升华,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梦想、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这一同样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从而坚持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围绕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梦想、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系列创新观点。与此同时,理论上的新突破也带来了方法论上的与时俱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而且也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
一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最根本的方法论,也是我们必须时刻坚守的底线。
二是创造性地运用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出发,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
三是创造性地运用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抓住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强调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既注重总体谋划,又注重牵住“牛鼻子”,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四是坚持“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总目标,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之间以及每一项目标、举措内部的各项具体内容之间形成有序关联、有机衔接,进而使各项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五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既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坚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各项事业。
紧紧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制度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一制度体系,能够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在本质上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权利,为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基础,确立了正确方向,开辟了广阔空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适应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品格,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品格。我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有效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从而使中国制度始终保持着蓬勃的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并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等,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制度,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设计,有利于民主与集中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克服西方民主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的弊端,更好地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方位、系统目标,需要从充分保障人民依法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态权益出发,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在时间上与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步,而且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为一项主要内容。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全面依法治国,是从法治上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提供制度化路径。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制度治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一起来,抓住了完善中国制度的关键。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的优势转化为管理经济社会文化事务的实际效能,当前应特别注重以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创造个人公平发展机会为着眼点来完善制度体系;应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着力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应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应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依法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上,从而自主自觉地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彰显和坚定了人们的制度自信。作为一个社会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制度蕴含着社会的价值理念,规范着社会的运行秩序。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不能实行前苏联封闭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那样会阻碍生产力发展,自然难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也不能实行西方的社会制度,那样不仅会导致社会矛盾难以调和、民主成本高昂等难以解决的弊端,而且不符合我国实际,照搬西方的那一套制度必然造成一盘散沙、纷乱四起、社会不稳,因而必须矢志不移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摘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来源:《红旗文摘》杂志
紧紧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把中国梦与中国道路连通起来,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承载的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在当前发展阶段的具体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孤立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紧紧连通起来,并凝聚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最大公约数”。
中国梦把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和福祉高度统一起来,体现出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一致的社会主义先进性,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高度概括。中国梦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和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国梦反映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强调只有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才能有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把中国梦作为中国道路的目标,决定了我们不能走计划经济的回头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西方道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中国梦与中国道路连通,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定历史方位上,进一步明确了中国道路的发展方向,提升了中国道路的目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一个整体,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每一个“全面”,都不是新提法,但把四个“全面”放在一起,就形成了战略思想的升华,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也明确了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要求。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贯穿的“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为依靠力量,中国道路的拓展应以“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原则。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蕴含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要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人共享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揭示的“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世界梦想,要求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强调的“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求与时俱进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具有的全局性谋划、系统性布局、整体性引导、针对性突破的特性,确保了中国道路不是零散路径的组合,而是着眼于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的路径集合;不是偏重于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发展,注重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权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断创新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理论升华,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梦想、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这一同样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从而坚持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围绕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梦想、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系列创新观点。与此同时,理论上的新突破也带来了方法论上的与时俱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而且也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
一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最根本的方法论,也是我们必须时刻坚守的底线。
二是创造性地运用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出发,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
三是创造性地运用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抓住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强调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既注重总体谋划,又注重牵住“牛鼻子”,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四是坚持“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总目标,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之间以及每一项目标、举措内部的各项具体内容之间形成有序关联、有机衔接,进而使各项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五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既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坚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各项事业。
紧紧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制度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一制度体系,能够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在本质上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权利,为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基础,确立了正确方向,开辟了广阔空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适应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品格,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品格。我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有效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从而使中国制度始终保持着蓬勃的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并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等,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制度,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设计,有利于民主与集中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克服西方民主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的弊端,更好地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方位、系统目标,需要从充分保障人民依法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态权益出发,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在时间上与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步,而且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为一项主要内容。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全面依法治国,是从法治上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提供制度化路径。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制度治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一起来,抓住了完善中国制度的关键。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的优势转化为管理经济社会文化事务的实际效能,当前应特别注重以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创造个人公平发展机会为着眼点来完善制度体系;应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着力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应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应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依法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上,从而自主自觉地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彰显和坚定了人们的制度自信。作为一个社会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制度蕴含着社会的价值理念,规范着社会的运行秩序。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不能实行前苏联封闭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那样会阻碍生产力发展,自然难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也不能实行西方的社会制度,那样不仅会导致社会矛盾难以调和、民主成本高昂等难以解决的弊端,而且不符合我国实际,照搬西方的那一套制度必然造成一盘散沙、纷乱四起、社会不稳,因而必须矢志不移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摘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来源:《红旗文摘》杂志
责任人编辑:赵晶、谢磊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