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如何走向世界

《红旗文摘》

作者:林毅 夫蔡 昉周文
字号: + - 16
主持人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成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经济发展之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实践创造和鲜活的宝贵经验。能否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为经济学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

       蔡昉 最主要表现在对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理论解释上。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不在于数学模型,而在于解释力和经世济民的实效。过去30多年,中国实现了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减贫奇迹,经济学在其中无疑发挥了积极而显著的作用。

       理论成果看上去是滞后于鲜活的实践的,但许多学术成果和对实践的总结,有助于在顶层设计中帮助决策,提高国家治理能力,这是为什么经济学能够成为“显学”的原因。西方经济学也讲发展理论,也讲制度变迁,但中国的经济改革并没有遵循新自由主义归纳的那些教条——如“华盛顿共识”,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着眼于“三个有利于”,选择了顶层设计、“摸着石头过河”和地方政府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渐进式改革方式。中国经济学者如果能够对此进行很好的总结和理论提炼,就是打破了西方经济学“神话”和“圭臬”的经济学理论创新。

       周文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但在实践上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在理论上也有很多丰硕成果。比如,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过程,就体现了中国经济学者的理论创新。在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政府与市场是此消彼长、相互替代的“零和关系”,而中国的改革和经济增长实践则证明了两者可以是互补的“正和关系”,林毅夫教授把它精炼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结合。再比如所有制结构理论、价格双轨制理论、收入分配理论,这些都是对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贡献。

       从科学性和成熟度来看,中国的经济学理论或许在西方经济学者看来是难以理解和认同的,但经济学作为一种入世的学科,经世致用才是其目的和本质。以西方经济学界对科学完美性的标准,是无法理解中国经济学理论的水平和成就的。但中国经济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30多年的巨大变迁,本身就证明了中国经济学理论的成功。

       主持人 三位都认为应该总结中国经济实践当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并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做出系统性的经济学理论总结。能否这样理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国发展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经济理论,可能更侧重于发展与转型,因而也更能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作用?

       林毅夫 当时国内知识界普遍有一种认识,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一定有他的道理,因此积极到西方国家学习,希望把西方理论拿回来运用,帮助我国实现现代化。但仔细研究过去70年的历史,至今还没有发现有哪一个发展中国家按照西方的理论去制定政策并让国家成功的。极少数的几个成功的国家或经济体,他们主要的政策在推行之时,从西方主流理论来看都是错误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理论的适用性决定于条件的相适性。发达国家的理论是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形成的,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条件不一样,因此这个理论拿到发展中国家会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问题。其实,发达国家的理论在发达国家也不一定适用,所以才会有旧的理论不断被新的理论替代的情形。

       现在世界上85%的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跟其他发展中、转型中国家的条件是比较相似的。中国经济学家根据中国的成败经验总结出来的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会比发达国家的理论要高很多。

       蔡昉 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是从特有的国情出发的,避免了生搬硬套,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经验,值得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成为一般性规律,并以此丰富经济学知识宝库。

       与此同时,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有诸多共同之处,有大量成功经验和走弯路的教训,值得用科学的方法提炼、概括和抽象,创建更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的发展经济学。例如,中国减贫扶贫的成功经验为世界瞩目,也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羡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也以其特有的方式而著称。虽然“华盛顿共识”在国际经济学界广受诟病,但只有中国经验能够提供另一种成功的选择,中国学者有责任把这些经验从工作层面上升到理论高度。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理论化,否则传播的范围就不够。

       主持人 未来的中国经济学如何走向世界?能否构建一个全新的中国经济学学派,进而能够在世界学术界起到引领作用?

       林毅夫 社会科学理论贡献的大小决定于被解释现象的重要性。研究世界上最大、最强国家的经济现象,并将之总结成理论的经济学家,就容易被认为是世界级的经济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上著名的经济学家基本上不是英国当地人,就是旅居英国的外国人。20世纪30年代以后,世界上著名的经济学家基本上不是美国人,就是在美国工作的外国人。原因就在于,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上最大、最强的经济体是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美国。

       我判断,最慢到2025年,即使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也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到2025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可能是美国的1.5倍或者更高。随着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升,发生在中国的经济现象会是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解释这个经济现象的理论会是最重要的理论。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很有可能转移到我国来,并迎来中国籍的世界级经济学大师辈出的时代。并且,来自于我国的理论创新也会对其他面临和我国相似的条件和挑战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借鉴,帮助他们摆脱低收入或中等收入陷阱。

       蔡昉 最富有史诗意义的经济发展实践,是经济学发展的动力,把经济学研究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我们从未如此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理论,对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经济学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强烈,不仅将用来指导中国长期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实践,而且会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经济学的主流,成为我国的一种软实力。

       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我国各级干部深刻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其次要求我国经济学家站在世界经济学科发展的前沿,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否则中国奇迹就只能停留在经验层面而达不到理论的高度;最后要求中国的经济学家及其成果要有更高的标准,胸怀更大的使命感,引领国际经济学前沿。

       周文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经济学,必须发现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前提,这种前提性的差异深藏于文化的差异之中。我国五千年历史的文化传统与西方不同,正是因为这种文化差异,中国经济学才可能得以建立。文化是中国经济学的根和土壤,中国经济学研究应把东方文化的精髓作为哲理性的范畴引入研究框架和范式,这样才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学跨上一个新的、更有活力、更能引领发展的高度。

       此外,中国经济学教育和研究要立足中国现实,提炼中国问题,借鉴国外,融入国际,正确总结“中国理念”,科学概括“中国经验”。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中国经济学走向国际,引领国际。

       (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摘自2016年3月2日《光明日报》)

       来源:《红旗文摘》杂志

责任人编辑:沈王一、谢磊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