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中心环节
《红旗文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着眼于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开创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根本要求、中心环节、实践路径等作了系统论述。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改革中提升实效性的理论指南。
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我国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其教育教学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及其实践要求,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贯彻和坚持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的重要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属性。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满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处在不断改革之中,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西方持续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多样化社会思潮泛起蔓延,以及互联网对舆论传播格局的改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舆论空间和思想文化领域都面临着多元意识形态的挑战,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在一定范围内被弱化。这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产生了一定影响,以致在教学改革探索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比如,更加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效关注不够;在教学实践中,淡化教学内容的意识形态色彩,注重知识传递,轻视价值观的引导和对错误理论观点的辨析批判;教师刻意迎合部分学生的偏好以获取学生的“好评”,放松课堂管理,课堂氛围娱乐化、教学内容随意化;实践教学要么因为经费、安全等多种因素停留在教学计划上,要么是走马观花或者变成娱乐性活动;一些高校积极开发慕课,却没有将重点放到破解有效引导情感、态度、信仰、价值观等的困境上。这些误区会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特质,也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的正确方向。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在不断改革中,自觉适应时代发展和思想领域的新形势。必须看到,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无论我国高校怎么改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都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在总的方面要服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向,具体而言则要符合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最终要体现在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上。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首先,在课程定位上,不能仅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于高校的公共必修课,而要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特殊功能,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遵从一般课程教学的规律,又要遵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符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要求;其次,在教学管理上,要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和教师实践锻炼制度,以制度化的力量引导、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言行;再次,在教学改革上,要正确处理遵照经验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教学的规范性与个性化的关系,教学内容与形式、手段的关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等,要旗帜鲜明地坚持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通过发挥教师集体的力量,总结实践经验,纠正探索中的偏差。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针对性
长期以来,一些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讲大道理,与我的生活没有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强制开设的,我们是被迫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学术含量”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在大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应有的形象,也间接说明部分大学生缺乏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条件和自我要求。这种状况固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对知识选择的功利倾向、错误思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抹黑不无关系,但也的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脱离学生需要、不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法简单单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有关。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国家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和希望。如果其教学活动不能激发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情、意,不能使大学生出于自尊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内生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它就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就会遭到一些大学生的抗拒、排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为立体的理念。当前“95”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获取信息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获取的知识信息呈现出海量与碎片化、去中心化与多中心化的特点,这即使他们的思想更活跃、独立意识更强烈,希望自己的能力在课程学习中得到表现和确证,同时也使他们在信息数据的汪洋大海里充满疑惑,对于未来适应社会、面对工作和生活压力心存隐忧,希望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回答和纾解。这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打开了新的空间。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教育人、引导人,也离不开关心人、帮助人。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打造课程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就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觉回应大学生的疑惑和希望。
第一,围绕学生的思想需要安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要求的对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特别是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思想需求。因为“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7页)要寻找教材内容、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和学术研究成果与学生思想实际之间的结合点,将它们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再补充具体的、生动的、典型的案例和数据等资料,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编制、组合,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契合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释疑解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
第二,围绕学生的素质特征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能力、参与热情和表现欲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改变教学信息“师→生”单向流动的状态,以多种教学方法,如专题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影像教学、实践活动等,营造互动氛围。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一些教学环节,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从而推动学生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判断、接受和内化。
第三,围绕学生的语言特点,寻找理论话语、学术话语与生活话语特别是学生话语的契合点。一般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语言应准确严谨、简练明白,体现出规范性和思想性。在当前网络语言迅速发展,且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情况下,教师应该走近学生的话语空间,了解学生的语言特点,使教学语言体现出丰富性、生动性,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推动师生之间实现和谐的思想交流与沟通。
第四,围绕学生获取信息的习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当前,互联网和手机等移动端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由此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突破现实场景、进入网络空间的要求。尽管不能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抓手局限于技术手段,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确实是适应时代发展、提升教学实效的必然要求。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线下和线上教学密切结合。既要开发建设各种类型的慕课,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更要探索如何在慕课的教学中推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坚持以合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自《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以来,中宣部、教育部和高校在课程设置、学科建设、科研推进、师资培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领导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等诸多方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效果增强提供了保障,为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整体上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学术水平和学位层次,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学科自信和学科实力。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付出了巨大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6页)这一论断强调了加强宣传思想工作要形成合力。同样,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坚持大宣传的工作理念,改变思想政治工作与日常管理工作、专业教学、学科建设“两张皮”的状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就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而言,首先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注重教学研究,努力使自己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以及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积累,使自己有能力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真理的魅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面向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研究,建构具有思想性、规范性、科学性的学科话语体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学理支撑。再次,要营造党委负责、多部门、多学科齐心合力、齐抓共管的局面。即在管理上,高校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切实履行意识形态责任制。各级地方党委要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指导和关心。在课程的价值导向上,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教材建设上,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在校园文化氛围上,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在技术手段上,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用网络,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样,高校就能以强大的力量营造出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接受、认同的氛围,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和环境。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我国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其教育教学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及其实践要求,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贯彻和坚持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的重要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属性。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满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处在不断改革之中,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西方持续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多样化社会思潮泛起蔓延,以及互联网对舆论传播格局的改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舆论空间和思想文化领域都面临着多元意识形态的挑战,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在一定范围内被弱化。这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产生了一定影响,以致在教学改革探索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比如,更加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效关注不够;在教学实践中,淡化教学内容的意识形态色彩,注重知识传递,轻视价值观的引导和对错误理论观点的辨析批判;教师刻意迎合部分学生的偏好以获取学生的“好评”,放松课堂管理,课堂氛围娱乐化、教学内容随意化;实践教学要么因为经费、安全等多种因素停留在教学计划上,要么是走马观花或者变成娱乐性活动;一些高校积极开发慕课,却没有将重点放到破解有效引导情感、态度、信仰、价值观等的困境上。这些误区会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特质,也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的正确方向。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在不断改革中,自觉适应时代发展和思想领域的新形势。必须看到,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无论我国高校怎么改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都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在总的方面要服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向,具体而言则要符合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最终要体现在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上。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首先,在课程定位上,不能仅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于高校的公共必修课,而要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特殊功能,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遵从一般课程教学的规律,又要遵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符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要求;其次,在教学管理上,要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和教师实践锻炼制度,以制度化的力量引导、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言行;再次,在教学改革上,要正确处理遵照经验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教学的规范性与个性化的关系,教学内容与形式、手段的关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等,要旗帜鲜明地坚持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通过发挥教师集体的力量,总结实践经验,纠正探索中的偏差。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针对性
长期以来,一些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讲大道理,与我的生活没有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强制开设的,我们是被迫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学术含量”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在大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应有的形象,也间接说明部分大学生缺乏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条件和自我要求。这种状况固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对知识选择的功利倾向、错误思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抹黑不无关系,但也的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脱离学生需要、不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法简单单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有关。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国家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和希望。如果其教学活动不能激发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情、意,不能使大学生出于自尊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内生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它就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就会遭到一些大学生的抗拒、排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为立体的理念。当前“95”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获取信息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获取的知识信息呈现出海量与碎片化、去中心化与多中心化的特点,这即使他们的思想更活跃、独立意识更强烈,希望自己的能力在课程学习中得到表现和确证,同时也使他们在信息数据的汪洋大海里充满疑惑,对于未来适应社会、面对工作和生活压力心存隐忧,希望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回答和纾解。这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打开了新的空间。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教育人、引导人,也离不开关心人、帮助人。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打造课程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就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觉回应大学生的疑惑和希望。
第一,围绕学生的思想需要安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要求的对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特别是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思想需求。因为“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7页)要寻找教材内容、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和学术研究成果与学生思想实际之间的结合点,将它们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再补充具体的、生动的、典型的案例和数据等资料,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编制、组合,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契合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释疑解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
第二,围绕学生的素质特征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能力、参与热情和表现欲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改变教学信息“师→生”单向流动的状态,以多种教学方法,如专题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影像教学、实践活动等,营造互动氛围。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一些教学环节,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从而推动学生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判断、接受和内化。
第三,围绕学生的语言特点,寻找理论话语、学术话语与生活话语特别是学生话语的契合点。一般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语言应准确严谨、简练明白,体现出规范性和思想性。在当前网络语言迅速发展,且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情况下,教师应该走近学生的话语空间,了解学生的语言特点,使教学语言体现出丰富性、生动性,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推动师生之间实现和谐的思想交流与沟通。
第四,围绕学生获取信息的习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当前,互联网和手机等移动端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由此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突破现实场景、进入网络空间的要求。尽管不能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抓手局限于技术手段,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确实是适应时代发展、提升教学实效的必然要求。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线下和线上教学密切结合。既要开发建设各种类型的慕课,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更要探索如何在慕课的教学中推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坚持以合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自《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以来,中宣部、教育部和高校在课程设置、学科建设、科研推进、师资培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领导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等诸多方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效果增强提供了保障,为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整体上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学术水平和学位层次,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学科自信和学科实力。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付出了巨大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6页)这一论断强调了加强宣传思想工作要形成合力。同样,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坚持大宣传的工作理念,改变思想政治工作与日常管理工作、专业教学、学科建设“两张皮”的状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就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而言,首先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注重教学研究,努力使自己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以及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积累,使自己有能力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真理的魅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面向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研究,建构具有思想性、规范性、科学性的学科话语体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学理支撑。再次,要营造党委负责、多部门、多学科齐心合力、齐抓共管的局面。即在管理上,高校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切实履行意识形态责任制。各级地方党委要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指导和关心。在课程的价值导向上,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教材建设上,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在校园文化氛围上,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在技术手段上,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用网络,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样,高校就能以强大的力量营造出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接受、认同的氛围,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和环境。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人编辑:沈王一、秦华
- 标签:
上一篇: 五湖四海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